周安村:“語言孤島”的幸福密碼

《周安村:“語言孤島”的幸福密碼》是高仁斌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安村:“語言孤島”的幸福密碼
  • 作者:高仁斌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體裁:散文
在四川盆地的版圖上,如果不刻意尋找,很難發現在川南這片紫色丘陵中,掩映著一個名叫福善的地方。富順縣福善鎮有個周安村,村里人日常用來交流的語言是“岩上話”,使用的範圍非常有限,其核心使用人群僅在當地方圓不足10公里的範圍之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區域就是一座“語言孤島”。
福善方圓63平方公里,正好處於由淺丘向深丘緩慢過渡的區域。也正因為如此,整個福善鎮呈現出三面環山的結構。由於地理偏遠,這個與翠屏區、南溪區和敘州區三地交界的小鎮,歷代都是盜賊不息之地,匪患猖獗。史料記載,清同治九年,清朝政府還專門在此設外委把總1員,守兵30人,負責聯絡民團協同緝捕盜賊。此後,敘州知府改場名“墳山咀”為“從善場”,希望從此之後,這裡的社會太平安定,民風淳樸和諧,人們從善如流。新中國成立後,從善場改名為福善鎮,寓意福澤鄉里,善作善成。
周安村,正好位於福善鎮西部邊緣的岩區,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地十分貧瘠,經濟產出除了木材之外,主要種植花生和小麥。
周安村人日常用來交流的語言是“岩上話”,這種“岩上話”,是與“壩下話”相對而言的,而且它的使用範圍非常有限,其核心使用人群僅在當地方圓不足10公里的範圍之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區域就是一座“語言孤島”。
雖然岩上與壩下僅僅一崖相隔,也並沒有風土人情的巨大差異,但用於交流的語言發音卻大為不同。比如,壩下人們說“吃飯”,其發音與國語非常近似,而岩上的發音卻成了 qia-wan(去聲)。又比如,“你”和“你們”,岩上土話的發音就成了一個“en”和“lin”。在路上遇到熟人,我們一般會問一句:“你到哪裡去呢?”而周安村人的說法則是“恩得乃乾切喔”。如果不是經常受到這種語境的影響,斷然聽不明白這話的意思。
語言的特殊性,使得整座村莊處於某種邊緣化的狀態,以至於村裡的孩子讀書,都不願意到壩下的村小,而是選擇到鄰縣的學校就讀。除了路途遙遠的因素,就是與壩下學生的語言交流有一定的障礙,儘管時間久了還是能勉強聽懂,但幼小心靈里潛在的自卑卻是不言自明的。
如今,周安村的岩上話已經被正式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從一種小眾的地方語言現象上升到文化層面後,每到逢年過節,周安村的岩上土話傳承人丁常彬都會被縣裡邀請去表演一段節目,其實就是把一段寫好的故事翻譯成岩上土話。富順縣非遺辦工作人員徐玉財介紹,這個岩上土話的表演,很受市民的歡迎,成了縣文化館的一個保留節目。剛開始的時候,丁常彬上台顯得還有些靦腆,現在完全是駕輕就熟,精氣神里洋溢著自豪。
在周安村周邊的岩區山上,生長著一種多年生的藤蔓植物,葉片呈桃形,藤枝有著極強的韌性,當地人稱之為“古耳藤”。用去皮之後的鼓二藤編制藤椅,是當地的一項傳統技藝。
多年以來,在福善鄉間活躍著以周安村村民為代表的一批專門編制藤椅的手藝人,大家都喜歡稱他們為藤藤匠。開春之後,藤藤匠們就會到山裡採集鼓二藤。把去皮之後的鼓二藤晾曬起來,挽成一圈一圈的形狀,掛在堂屋的牆上,像一幅幅淡雅而立體的裝飾畫。
等到農閒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早已燒製成型的藤椅架子搬出來,沿著每一根椅腳悉心地編上剖開的藤條,三兩天功夫,一把嶄新的藤椅就完工了。如果哪家的藤椅壞了需要修補,藤藤匠就會帶一把藤條上門服務。去除那些鬆散的藤條,續上新鮮的藤條,原本歪斜的藤椅瞬間便完美如初。主人為了表示感謝,一般會熱情地招待一伙食,然後多少支付一點工費。
在漫長的歲月里,村裡的藤藤匠只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善於就地取材的手藝人,編藤椅也僅是一門可以鄰里互幫的副業。他們不曾想到,有一天可以藉此打開致富之門。
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走出家門謀發展的,就是這群有著傳統手藝的藤藤匠。
那時,外出謀生還是一件新鮮事,也沒有任何現成的門路可言。要放下祖祖輩輩耕作的莊稼地,背井離鄉尋求發展,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那時候,大家管這種行為叫“挖齋”。
憑著對外面世界的嚮往,他們湊齊基本的路費,便開始了向南的征程。隨身攜帶的,是那把伴隨自己多年的篾刀和一捆家鄉山上常年生長的藤條。臨行前,他們和家人已經商量過多次,做足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門路,就權當出去見了一回世面。這樣的出行,總是顯出幾分悲壯的意味。
事實證明,藤編工藝有著良好的市場需求。走出家門來到城市的藤藤匠們,很快找到了致富的路徑。他們編制的藤椅備受青睞,而且價格比家鄉高出了許多。他們驚奇地發現,地地道道的農民居然也可以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了。站穩了腳跟的藤藤匠們,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兩件,一是拚命讓自己的業務發展起來,二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把自己的家屬、包括本家親戚帶到身邊來,一起創業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傳統的藤藤匠們開始了第一次轉型,他們發現了床墊市場的巨大商機。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那時人們管床墊叫席夢思,用幾百個彈簧穿連起來,墊上棕墊,再鎖上面料,看起來很有檔次,還能給人帶來一種舒適的睡眠體驗。剛剛興起的床墊,是一種十分時尚的事物,有很大的消費群體。那時,一張床墊可以賣到上千元,而其成本還不足一半,有著巨大的利潤空間。而有著製作藤椅、沙發經驗的周安人,無疑成為進入這個行業的先行者,一些後來發展壯大的企業老闆,都是從這裡賺到的人生第一桶金。
一個村莊,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周安村所經歷的發展歷程,從集體生產到包產到戶,從以農為主到外出務工,從雞犬相聞到返鄉過年,其實就是中國鄉村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然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周安村人孜孜不倦的求索。因為地處岩區,交通不便,2014年,周安村被列為富順縣 34 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通過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如今的周安村,已經形成了成片的茶葉種植基地、辣椒種植基地等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2018年,周安村的南瓜熟了,富順縣融媒體中心為此在縣城市民廣場舉辦了一場宣傳活動,僅僅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在現場銷售了兩萬多斤,村民們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周安村也由此讓人們記住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周安村,不僅內宜高速穿境而過,從福善鎮通往宜賓金秋湖鎮的公路也實現通車,村民們出行的問題得到了徹底改變。更重要的是,原來是一道峭壁懸崖的沙子岩,也新修了一條蜿蜒上山的公路,村民們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從此之後,山上和山下,連成了幸福的一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