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塞軍律師,1965年4月生人,2001年4月起從事律師工作,已執業19年,現為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周塞軍律師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曾分別任職於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國家法務部法規司和律師司。在離開法務部後,他聯合創辦了北京市博華律師事務所,並任該所主任。2004年8月合併後任北京市君泰博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2007年任北京市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2015年7月再次合併任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塞軍
- 別名: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5年4月
- 職業:律師
- 畢業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 民法碩士研究生;北京大學法學院 法學學士
律師介紹,社會職務,專業方向,論文著作,
律師介紹
周塞軍律師曾長期在法務部從事法制工作和律師管理工作,作為法務部代表參加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刑法》的修改,《仲裁法》、《勞動法》、《公司法》、《合夥企業禁淚堡諒法》、《契約法》、《行政複議法》、《國家賠償法》、《六部委關於執行刑事訴訟若干規定》的制訂等立法工作。是《律師法》、《監獄法》、《公證法(草案)》的起草人,參加過國內外有重大影響案件的辦案指導工作。
周塞軍從事律師執業後,擔任國務院僑辦及僑商會、北京市僑商會、法務部監獄局、法務部直屬煤礦管理局、法務部信息中心、法務部機關服務局法律顧問;擔任江蘇省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受聘擔任北京市委法律顧問專家庫成員;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政府;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專家庫成員。
周塞軍律師曾擔任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股份公司北京分公司、中關村高科技園海淀園、中國建銀投資公司、中材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日本安斯泰員挨享來(中國)製藥公司、北京時博國際體育賽事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的法律顧問;辦理了相當數量的民事經濟審判、仲裁、刑事審判案件,並從事國有企業整體改制、產權交易等非訴訟業務積累了大量經驗。為國內外企業辦理大量法律事務。在航空法領域,與三大行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在公司法、契約法、民航法、礦產資源法等方面具有專長,具有較強的法律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律師實務能力。
周塞軍多次參與環境保護案件相關工作,如國家海洋局對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標準的方案的制定等,並曾受聘參與國家海洋局“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污染渤海灣”事件處理的專家工作組。
2020年2月18日,擬任法務部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專家委員會專家和律師委員(公示期自2020年2月18日至2020年2月26日才龍店)。
社會職務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環境、資源與能源法專業委員會汗府烏嘗主任
第八屆、九屆北京市律師協會副會長
中國人民大學亞太法學研究院東南亞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
法務部法規規章備案審查委員會委員;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專家委員盼嚷局會委員;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諮詢專家和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海事仲裁委仲裁員;
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員;
北海仲裁委仲裁員。
專業方向
公司法律事務,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航空法、契約法
論文著作
·已出版專著包括:《已開發國家的律師實務制度》、《律師制度—管境狼白理與實踐》、1994-2000年度《律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律師制度>》等。
已發表的論文包括:
1、《順應和完善中國法律制度的構想》發表於《中國律師》2004年第6期;
2、《不可忽視對中國律師社會定位的宣傳》發表於《中國律師》2005年第2期;
3、《騙購經濟適用房法律如何問責》發表於2006年6月14日《檢察檔燥日報》;
4、《律師職業道德的困境》發表於2007年7月26日《人民法院報》;
5、《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主體資格研究》發表於《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8期;
6、《對自由心證原則的思考》發表於《律師科學》1993年第1期;
7、《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重大問題研究》發表於《人大立法通訊》1996年第2期。
論文著作
·已出版專著包括:《已開發國家的律師實務制度》、《律師制度—管理與實踐》、1994-2000年度《律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律師制度>》等。
已發表的論文包括:
1、《順應和完善中國法律制度的構想》發表於《中國律師》2004年第6期;
2、《不可忽視對中國律師社會定位的宣傳》發表於《中國律師》2005年第2期;
3、《騙購經濟適用房法律如何問責》發表於2006年6月14日《檢察日報》;
4、《律師職業道德的困境》發表於2007年7月26日《人民法院報》;
5、《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主體資格研究》發表於《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8期;
6、《對自由心證原則的思考》發表於《律師科學》1993年第1期;
7、《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重大問題研究》發表於《人大立法通訊》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