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抑制論

周圍抑制論

周圍抑制論,用生理學觀點對錯覺現象所作的解釋。認為錯覺的產生並不是個人對外界物體特徵錯誤的解釋,而是由於在一個感覺系統內的相同水平上,周圍神經元的興奮導致的抑制作用使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生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圍抑制論
  • 外文名:theory of lateral inhibition
  • 歸屬:錯覺
從視覺生理的觀點解釋錯覺的觀點稱為“周圍抑制論”。這種論點認為,錯覺的產生並非個人對外界事物的特徵產生失實解釋,而是由於物體各部分反光度的不同,使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受到抑制所致。由於物體本身各部分亮度不同,反射出來的光波自然也不同,有些地方亮度較大,反射光多,看起來就呈白色;有些地方亮度較小,反射光少,看起來就呈灰色;而有些地方亮度很弱,幾乎反射不出來多少光線,看起來就呈黑色。在此情況下觀察事物的整個部分時,如果亮度大的部分所占的面積較大,那么它們將在視覺上占優勢,因而使視亮度較小的部分在感覺上受到抑制,其結果就導致了視覺上的失實。
例如,當我們注視赫氏方格圖形時,因為圖的周圍全是白色,其反光度遠較圖內白色部分的反光度大,因而使圖內白色部分的反光,在投射到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時,受到周圍視覺細胞的抑制,使得圖內白色部分呈現灰色斑痕。但如果集中注視某一交叉點時,視網膜上的影像正好落在中央窩上,該處神經細胞密集,視覺最敏銳,周圍的神經細胞就不能對之形成抑制作用了。
在解釋錯覺現象時,周圍抑制論較適合於說明顏色對比錯覺。例如,剪下兩片淺灰色的紙,把一片放在一大張白色紙的中央,將另一片置於一大張深灰色紙的中央,此時比較兩片淺灰色紙片時,將會覺得白紙上的紙片顏色較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