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他的名字總是和“盆景大師”這個頭銜聯繫在一起, 他的盆景作品多次獲獎:“劫後餘生”、榮獲中國花卉盆景協會舉辦的第二屆盆景評比展覽一等獎;“臨風”、“豪情滿懷”、“古木爭春”作品分別榮獲北京市花卉盆景協會舉辦的第三、八屆盆景展覽一等獎;“壽春”樹樁盆景榮獲首屆國際盆景大賽一等獎;作品“一代豪情”、“金壁生輝”、“宮廷古桂”均榮獲大連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精品獎。
2002年,為了適應綠化行業的迅速發展,頤和園在延慶成立了花卉園藝研究所,周國良他以出色的業務能力成為不二的領導人選。這就意味著他不但要繼續進行盆景創作,還要搞好基地的基本建設。面對更加繁忙的工作,周國梁沒有辜負組織的信任。特別是為了把頤和園皇家園林的桂花品牌推向奧運,自05年開始,周國梁確立專項課題,加大科技力度,使桂花提前開花專題研究試驗取得新突破。為實現新北京,新奧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多年來他先後獲得北京市共青團組織頒發的新長征突擊手;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的北京市勞動模範;北京市總工會授予的愛國立功標兵;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授予的“全國技術能手”;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人物事跡
上世紀80年代初,北海公園舉辦了一個全國性的盆景展會,那時,盆景在北京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周國梁於是找人現攢了兩盆,一盆是幾棵月季叢植在一個盆里,另一盆是經過簡單修剪的月季。但是南方選送的盆景就精緻多了,讓周國梁叫絕。通過那次展覽,周國梁暗下決心,一定要搞出北京自己的盆景來,於是他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購買盆景書籍、學習盆景知識。周國梁的想法得到了單位領導的支持,頤和園成立了盆景組,周國梁有幸成為組裡的一員。為了學習盆景的製作工藝,單位派周國梁去上海學藝三個月。那時,周國梁剛結婚,蜜月還沒度完。但聽到讓他去學習盆景,高興極了,懷著對盆景藝術的憧憬來到了上海。可是,一到植物園,負責的同志卻給他發了一個搞衛生的清潔桶,周國梁心想,想學藝都得從搞衛生做起。一天、兩天、三天,轉眼兩個月過去了,竟然沒有人搭理他。眼看學習時間就要結束了,他再也坐不住了,找到植物園領導,領導終於同意讓他和大名鼎鼎的汪彝鼎學習山水盆景的技法,他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第一天上班,汪先生告訴他,站在旁邊看一個星期。他又著急了,一共還有半個月的時間,怎么還要先看一個星期!汪先生在工作的時候不希望別人打攪,石頭擺在什麼地方,為何要這么布局,對沒有任何盆景製作基礎的周國梁來說什麼也看不懂。第二天,周國梁又硬著頭皮看了一天,等到第三天,周國梁終於看不下去了,趁汪先生不在,他拿起屋裡的砂積石,按照自己的想法亂擺一氣。汪先生看了,說他擺得一點章法也沒有,不過從這天起,汪先生開始給他講,山水盆景石頭應該怎么擺,把製作盆景的章法一點一點地滲透給他。那時,周國梁對盆景充滿了求知的欲望,恨不得在這幾天把所有東西都學會。於是,白天周國梁在汪先生的山水盆景組學習,中午休息的時候就去樹樁組學習樹樁盆景的製作技法。雖然這次學習時間很短,也只學了點皮毛,卻給周國梁的盆景創作之路打下了基礎。
通過在上海的短暫學習,加上自己看書自學,周國梁很快悟出了一個道理:搞盆景創作必須植根於本土文化,和文化結合才是北方盆景發展的方向。通過實踐和探索,周國梁覺得,北京的氣候比較乾燥,發展山水盆景沒有優勢,想創出北京特色,只能從樹樁盆景著手。為了找到可以做盆景的素材,房山、懷柔、門頭溝、密雲,幾乎北京周邊所有的山區都留下過他的腳印。那時,他們開著一輛小麵包車,來到郊區,一住就是幾天,往往天還沒亮就啟程了。他們就像山民一樣,背著一個小背簍,看見好的樹樁趕緊放在裡面,然後迅速下山假植起來,以免把辛辛苦苦挖來的樹樁弄死。記得有一次,他和一位同伴到山上,發現一株五角楓老樁,從樁子來看像一隻老鷹的翅膀,這個造型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周國梁迫不及待地把它挖了出來,竟然有150多斤,比周國梁還重。對於身材單薄的周國梁來說,背著這個150多斤的樹樁走平地都費勁,何況要走七八里山路。剛開始還能招架得住,走了幾里路後周國梁實在太累了,於是背著樹樁靠在懸崖邊的一塊石頭休息,沒想到石頭不結實掉下去了,差一點周國梁也掉下去,幸虧同伴拉了他一把,才撿回了一條命。
周國梁經過探尋,終於發現了鵝耳櫪、朴樹、山楂、小葉榆等10多個適合製作樹樁盆景的素材。樹樁盆景的製作離不開蟠扎、造型,但這些素材都來之不易,為了提高利用率,周國梁先用銅絲作為替代材料,練習技術。一尺銅絲在他的手指間千萬次纏繞、拿彎、造型,雙手無數次地被扎破,結下了厚厚的老繭。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學會容易學精難。只有國中文化的他,要取得突破必須先積澱文化功底。為了學習盆景技法,周國梁每月都拿出幾元工資購買專業書籍,他把別人看電視打牌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周國梁在創作上,並沒有把南方的流派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而是根據北方的情況進行了選擇性吸收。周國梁不止一次地講過,北京是六朝古都,北京的盆景一定要突出皇家特色,要與皇家園林結合起來,在風格上追求磅礴之氣。他創作的《宮廷古桂》,就是取材於頤和園的宮廷桂花樹。創作的時候,他只是把大的形狀修剪出來,儘可能表現出這棵古樹的蒼勁,而沒有在樹枝的細節上多做處理,省去了蟠扎、造型等環節。這盆盆景在第二屆全國盆景展上獲得了一等獎。周國梁的作品得到了權威的認可,他也為北派盆景創出一條新路來。
2002年,為了適應園林行業的發展,頤和園在延慶縣成立了花卉園藝研究所,周國梁出任所長。頤和園的古桂花是公園的一張名片,是皇家園林的代表,研究所成立之後,這批古桂花樹就移交給了研究所養護。周國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仔細觀察桂花的養護情況,通過科學實驗,改善水質條件和肥料的成分配比,滿足了古桂樹的生長要求。在今年頤和園舉辦的“百年古桂香頤和”的活動中,周國梁培育出的古桂花能從9月一直開到10月10日,這也是一個創新。
周國梁說,頤和園有三代人養護桂花的經驗,但是只停留在老方法上是不行的,在吸取老師傅經驗的同時也要創新。頤和園中老祖宗留下的桂花有72棵,如果只是把這些老樁擺出去肯定是不行的,要想讓它舊貌換新顏必須更新重剪。過去的方法是從側枝開始修剪,而且只能在三分之一處進行,但是周國梁根據去南方取經的經驗,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從主枝開始剪起,而且還是在它的三分之二處,實踐證明他的創新是成功的。對於北京盆景的發展,周國梁認為,北京要發展鄉土樹種,更要在品種上創新。過去搞盆景尋找素材可以到山上去採挖,現在大家都提倡保護環境,因此北京要結合
苗圃種植髮展鄉土樹種。為此,周國梁一直在努力探索,他已經在北京延慶的基地里,培育出了丁香、探春、連翹、紫杉等十幾個北京本地品種,並且已經開始嘗試用這些素材製作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