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周南·樛木(周南·樛木)

國風·周南·樛木

周南·樛木一般指本詞條

《國風·周南·樛木》是先秦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章《國風·周南》的一篇, 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是祝賀新婚男子的讚歌。詩中大量採用比興手法,表現了華夏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風·周南·樛木
  • 創作年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四言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原文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之。樂只君子,福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這是一首祝賀新婚的民歌。詩人先以葛藟纏繞樛木,比喻女子嫁給丈夫。然後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詩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飭,以群歌疊唱的形式表達出喜慶祝頌之情。
②樛(jiū):下曲而高的樹。
③葛(gé)藟(lěi):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藟似葛,野葡萄之類。
④累:攀緣,纏繞。此處又作纍。
⑤只:語氣助詞。
⑥君子:此處指結婚的新郎。
⑦福履:福祿,幸福。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故眾妾樂其德而稱願之曰:南有樛木,則葛藟累之矣,樂只君子,則福履綏之矣。
⑧綏:與妥通,下降的意思。《禮記·曲禮》:“大夫則綏之”《疏》“綏,下也。”《毛傳》“綏,安也。"亦通。
⑨荒:覆蓋。
⑩將:扶助;或釋為“大”。朱熹:《詩經集注》將,猶扶助也。
⑪縈(yíng 營):迴旋纏繞。《康熙字典》:玉篇縈,旋也。廣韻 繞也。
⑫成:就;到來。

白話譯文

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葛藟爬上這根樹枝,並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一位快樂的君子,他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撫人或使人安定。
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葛藟爬上這根樹枝,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並且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蓋了。一位快樂的君子,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人
南方地區有很多生長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中有下垂的樹枝,好幾根葛藟爬上這根樹枝,纏繞在這根樹枝上快樂的生長蔓延。一位快樂的君子,能夠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創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稱刑措不用者四十年,這時可稱為周代的黃金時期。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這一篇《樛木》很好的表現了西周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純樸的民風。

作品鑑賞

原文賞析

從“祝賀新婚”方面的鑑賞
《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樛木》就是如此。“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從這一解說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乃是首章所詠之本體;“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則是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後二章每章只改動二字,大體意思與首章相近,運用的是“國風”常用的“疊章”形式。以反覆詠唱逐層推進,在迴環往復中造成濃濃的感情。故從“興”之引起的“所詠之詞”看,這乃是一首為“君子”祝“福”的歌,當無可疑。
而這三章中的“興”語,同時又帶有“比”義。“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則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纏繞,比君子的常得福祿相隨,也實在非常形象。故從各章之“比”義看,這也是一首形象動人的祝福歌。
所以透過詩經比興的手法,從中可以還原在三千多年前一場婚禮宴席上:秋日的黃昏賓客畢集,轆轆的車音自遠而近。性急的孩童早從村口奔來,嚷叫著:“接新娘的車子到啦!”歡樂的鼓吹由此壓過喜悅的喧聲齊鳴。當幸福的“君子”攙扶新娘下車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便是青年男女們一遍又一遍的熱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於是,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縈之)”來比擬、形容新郎新娘的喜悅和美滿以及當時的情景,是十分貼切的,也體現了《詩經》表達感情克制而平和的優雅。數次的疊唱將在眾賓客心間的祝福之情宣洩的興奮和濃烈,而《樛木》,正以如此興奮和濃烈的激情,表現了我們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
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此處的“福”究竟在讚頌什麼,詩中的比興之物給了我們判斷的方向。“國風”比興,常以花草、藤蔓、雌鳥、牝獸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類喻男子。其中尤以樹木喻男、花草喻女更為常見。如《邶風·簡兮》的“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鄭風·山有扶蘇》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都是如比。至於《唐風·葛生》敘妻子對亡夫的哀戀,更有“葛生蒙楚(荊樹),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之語,以葛藤與荊木的相互依存,抒寫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淒傷之情。通過對這一特點的掌握,則《樛木》進一層的比興之義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詩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話,那么纏繞樛木的翠綠“葛藟”,即比喻著他的美麗新娘。故《毛詩序》舊說:以為此乃歌詠“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之作,為對詩歌原意的誤讀;而方玉潤《詩經原始》、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推測此詩“似於夫婦為近”、“喻婦人之託夫家也”,才真正猜著了這首祝福詩的旨意。
其他方面的鑑賞
有的學者認為這首詩講了一位君子在沒有嫉妒心之後的所作所為,也就是看到別人有優點的時候,真心的為別人高興,看到別人有困難或不足的時候,無私的給予幫助和補充,"君子成人之美"。詩描繪了三幅畫面: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你是南山一棵彎彎木,由我葛藤來牽附。快樂著的君子呀,一定能安享大福祿。(葛藤是樛木的保護傘)
朱熹曰:“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本詩還是以" 樛木" 及”葛藟“起興,然後再講到君子所應該具備的品行。我們看,下垂的樹枝(樛木)讓葛藟爬上來快樂的生長和蔓延。以之教化人,君子也以幫助別人而快樂。而君子能夠這樣幫助別人,是因為他沒有嫉妒心。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山有棵彎彎木,全靠葛藤來掩護。快樂著的君子呀,福祿離不開葛藤來扶助。(實現福祿靠葛藤)
樛木是指下垂的樹枝,並不特定指是什麼樹上的一根下垂的樹枝。也許這棵樹,它本身的樹葉或花朵並沒有多少,可是卻有好幾根葛藟爬到樹上,茂盛的生長並開出美麗的花朵,把整根樹枝都覆蓋了。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南山有棵彎彎木,葛藤縈繞作庇護。快樂著的君子呀,一定能實現大福祿。
《樛木》這首祝頌君子安享福祿的敘事詩,蘊藏著人際關係的哲理,而這個人際關係的哲理,是借用“葛藟”的特性來完成的,這就是詩中的比興。從《樛木》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保護與被保護的作用。儘管你是一棵彎彎木,不能成其大材,但只要有像葛藤一樣組成支持你,牽附你的人際網,也能獲得福祿。因為葛藤有錯綜複雜的網狀關係,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就是人際關係的作用。因此,“葛藤縈之”是人生通達的途徑,不遵循這條途徑,就會陷入舉步維艱,孤立無援。這裡體現了群體的力量,不可忽視。
結語:《樛木》這首詩講了一位君子在沒有嫉妒心之後的所作所為,也就是看到別人有優點的時候,真心的為別人高興,看到別人有困難或不足的時候,無私的給予幫助和補充,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名家點評

漢書·敘傳上》:“葛緜緜於樛木,詠《南風》以為綏。”顏師古註:“樛木,下垂之木也。”
[唐]黃滔《送君南浦賦》:“林駢樛木,摧誠而敢望合懽;洲躍嘉魚,取信而當期剖腹。”
[宋]王安石《示安大師》詩:“踞堂俯視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
[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銘》:“閨門之內,歌樛木而詠螽斯,和氣蒸蒸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