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芹

周克芹

周克芹(1936年10月28日——1990年8月5日),本名周克勤,中共黨員,四川鄉土文學作家,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一座豐碑”。他的小說直面人生,以農民為題材,影響了後來一批作家。

1936年10月28日,周克芹出生於四川省簡陽縣農村,1958年畢業於成都農業技術學校(現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代表作有《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勿忘草》、《山月不知心裡事》 等。

1958年從農校畢業後回鄉務農,先後當過農民、民校教師、生產隊長、大隊會計、農業技術員、公社和區幹部。1963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1979年調入四川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出版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該作品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而且位列榜首;短篇小說《勿忘草》、《山月不知心裡事》分別獲1980年和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現代作家》主編。1990年8月5日在成都病逝。

周克芹是一位以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擁抱社會生活的優秀作家,先後被歐洲歐羅巴出版公司列入《國際名人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列入《世界名人錄》和《世界著名作家傳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克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省簡陽縣
  •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28日
  • 逝世日期:1990年8月5日
  • 職業:作家、編劇
  • 畢業院校:成都農業技術學校
  • 主要成就:首屆茅盾文學獎(1982年)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年)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
    全國青年文學創作獎(1985年)
    四川省優秀文學作品獎(1981年)
  • 代表作品:《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山月不知心裡事》《勿忘草》等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後世紀念,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1936年10月28日,周克芹出生在四川省簡陽縣石橋鎮外的一間磨房裡,取名周克勤。父親周金凡,母親曾秀清。
1943年,入私塾讀書,讀《人之初》、《大學》等。約半年,私墊老師死了,考入當地鎮上一家私立國小校。開始讀《繡像石頭記》、《三國演義》、《水滸全傳》、《東周列國志》等長篇小說。
1948年秋,考入當地的“誠明中學”。學習一年,因無法交納學雜費而退學,回鄉下學習農活。
1950年,參加土地改革運動,擔任當地農民協會青年部的副部長兼少先隊長。
1952年,走出小山村,來到省府成都一家食糖聯營門市當店員;父母希望他學手藝掙錢,周克芹卻想讀書,做一個有知識的人。家中無錢供讀,周克芹便靠自己的努力,於1953年考上了“不交飯錢,不收學費”的成都農業技術學校。他在校6年,學了各種農作物的大田栽培技藝,其間開始不斷小試筆鋒。
1954年,周克芹的小說處女作《老鹽工袁大爺》在成都《工商導報》上發表。
1955年年初,在成都農業技術學校初農班結業,經考試升入該校高農班,攻讀農業栽培專業,並在本年加入共青團。喜愛閱讀蘇聯文學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勇敢》、《青年近衛軍》等,併兼及19世紀俄國文學和法國文學,同時還閱讀了傑克·倫敦、德來塞、毛姆、狄更斯、哈代等人的小說,以及不少中國古典及現代作家的作品。
1958年,周克芹畢業於成都農業技術學校(現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由於1957年周克芹曾投書黨報為一些“右派言論”辯解,加上當時“”的思想路線,學校誤判其“政治不及格,不予分配工作”(此項處理於1983年5月,由四川省文聯黨組複查改正),學校發給三個月一伙食費,從農校回到家鄉,在家鄉當了20年農民。
周克芹周克芹
1959年,周克芹在簡陽縣絳溪公社飛馬農中教書,到次年農中停辦解散;同年開始寫作。周克芹一邊務農一邊從事業餘寫作,第一部短篇小說《秀雲和支書》(發表於《峨眉》1960年1月)。
二十世紀60年代初,正式在《四川文學》上發表了《秀雲與支書》、《在井台上》等短篇小說。
1971至1972年,在簡陽縣絳溪公社務農,先後擔任昇陽五隊、昇陽六隊會計,大隊會計。
1973年8月,短篇小說《李秀滿》發表在《四川文藝》1973年第一期。在簡陽縣絳溪公社任農業技術員,自帶津貼,國家每月資助生活費19元。
1975年,調簡陽縣紅塔區任區農業技術員,自帶口糧,國家每月給予生活津貼30元。
1976年,文革開始,在“文革”中,周克芹整個地沒有參與“文革”中那些組織以及活動,原因是其不想浪費光陰,太愛讀書。周克芹這一時期的閱讀,除了文學外,範圍擴大到政治、歷史、經濟理論,都有所涉獵。
1977年冬,參加紅塔區組織的工作組,到楊家公社金星大隊駐隊蹲點。1978年7月,隨著工作組回到紅塔區;10月,調簡陽縣文化館工作。
197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由簡陽縣文化館調四川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同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仍堅持在簡陽縣紅塔區蹲點深入生活,兼任紅塔區區委委員。
1980年3月,短篇小說《在艱難的日子裡》發表在《紅岩》1980年第3期;4月,短篇小說《勿忘草》發表在《四川文學》1980年第4期;5月,短篇小說《落選》發表在《四川文學》;6月,參加四川省第二屆文代會,被選為四川省第二屆文聯委員,並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2年,周克芹以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首屆茅盾文學獎,而且位列榜首;並在北京參加了“全國長篇小說創作座談分會”。
周克芹作品獲茅盾文學獎周克芹作品獲茅盾文學獎
1983年4月,應邀在成都西南民族學院作報告,題為《文學的突破和創作》,其後發表在《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8月,參加“四川省首屆青年文學創作會議”。
1984年,周克芹要到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擔任領導職務,才離開了他生活40多年的家鄉。
1985年5月,和老作家沙汀、評論家鄧儀中、仲呈祥前往安縣;8月,任中共作協四川分會黨組成員;9月,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擴出訪敘利亞、阿爾及利亞,途經喀拉蚩、巴黎,歷時30天。
此後,周克芹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現代作家》主編。
1986年9月,參加由四川省作家協會和《人民文學》組織的“四川短篇小說研討會”。
1990年1月,任《現代作家》主編;2月,任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黨組副書記;6月,出席簡陽、德陽“讀者座談會”,聽取讀者對《現代作家》的意見;7月16日,因病住進四川草堂幹部療養院,後因原發性肝痛突發先後轉到四川省醫院、成都軍區陸軍總醫院洽療;8月5日,積勞成疾的周克芹在成都因肝癌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4歲。
1991年,家屬將周克芹的骨灰移葬在故鄉簡陽的半山上,與其的祖父母墳墓挨在一起。
周克芹在寫稿周克芹在寫稿

個人生活

1962年,周克芹在簡陽縣紅塔區絳溪公社昇陽五隊和張月英結婚,財產僅半間草房。張月英在接受CCTV人物》欄目採訪時說在她嫁給周克芹之前就知道他一直在寫作,覺得他是一個有天才的人,雖然是個農民,但是是有貨的;她的父親也認為自己的女婿是一個秀才,雖然是個窮秀才,但仍十分高興和贊成這門婚事。婚姻的及時到來,拯救了周克芹,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戰友,讓他從被人認為是“右派”的打擊中恢復了過來。
1965年7月,女兒周惠蓮出生。1966年,花20元買生產隊上的半間房子,第一個男孩出生後死去。1967年2月,女兒周競蓮出生,孩子在三歲後死去。1968年4月,兒子周吉昌出生。1970年2月,女兒周夢蓮出生。
對於周克芹當時的生活,作家戴善奎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那時候,農民背太陽,周克芹太陽月亮一齊背。收工天已擦黑。回家揭開水缸,只剩缸腳水,於是,周克芹挑水桶,張月英打電筒,到一兩里外的古井擔水。月落了,烏啼了,娃娃們已經睡著了,周克芹青燈陋室開始寫文章。
家庭的美滿讓他感到幸福,他曾對別人說:“叫我出去我還不想出去呢,我有這么好一個家。”

主要作品

小說作品
長篇小說
作品
刊物
時間
備註
《沱江文藝特刊》
1979年10月
——
秋之惑
《四川文學》
1990年
——
《飢餓平原》
——
1987年
手稿
參考資料:
中短篇小說
作品
刊物
時間
《秀雲和支書》
《峨眉》
1960年
《棉鄉戰鼓》
《四川文藝》
1974年
《青春一號》
《四川文學》
1978年3月
李秀滿
《四川文學》
1973年8月
《希望》
《四川文學》
1978年3月
《早行人》
《四川文學》
1978年3月
《井台上》
《四川文學》
1978年3月
《石家兄妹》
《四川文學》
1978年3月
《災後》
《四川文學》
1978年3月
《兩姑娘》
《四川文學》
1979年
《在艱難的日子裡》
《四川文學》
1980年
《勿忘草》
《四川文學》
1980年4月
《落選》
《四川文學》
1980年5月
《甘家的甘大爺》
《作家》
1983年10月
《采采》
《作家》
1983年10月
《風為媒》
《作家》
1983年10月
《山月不知心裡事》
《作家》
1983年10月
《餞行》
《作家》
1983年10月
《邱家橋首戶》
《作家》
1983年10月
《來來》
《作家》
1983年
《桔香,桔香》
《現代作家》
1984年
《五月春正濃》
《青年作家》
1984年
《晚霞》
《長安》
1984年
《果園的主人》
《青年文學》
1984年
《斷代》
《青年作家》
1985年
《綠肥紅瘦》
《青年作家》
1986年
《二丫和落魄秀才》
《青年作家》
1986年10月
《上行車,下行車》
《文匯月刊》
1987年
《人生一站》
《文匯月刊》
1988年
《難忘今宵》
《文匯月刊》
1988年
《雨中的愉悅》
《文匯月刊》
1988年
《虛驚》
《文匯月刊》
1988年
《寫意》
《現代作家》
1990年
《筆筒的故事》
《現代作家》
1990年
參考資料:
文學劇本
作品
刊物
時間
《趙錢孫李》
《戲劇與電影》
1981年
《桂香前傳》(與履冰合作)
《電影作品》
1981年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與蕭穆合作)
——
1981年11月
參考資料:
創作漫談
作品
刊物
時間
《關於短篇小說的通信》
《四川文藝》
1977年第8期
《關於生活的通信》
《四川文藝》
1978年第5期
《創作生活及其它》
《寫作》
1982年第6期
《幾句閒話》
《中篇小說選刊》
1989年第2期
《超外之談》
《小說選刊》
1989年第5期
參考資料:
報告文學
作品
刊物
時間
《朵朵銀花》
《四川文藝》
1979年
《紮根農村、努力寫作》
《四川農民報》
1980年6月21日
《文學與農村題材》
《四川農民報》
1980年1月7日
《堅持深入民眾的鬥爭生活》
《紅旗》
1980年
《在人生的道路上-致農村青年朋友》
《四川青年》
1981年
《牢記自己的責任》
《中國青年》
1981年7月9日
《做黨的一名忠誠的宣傳員》
《四川支部生活》
1981年
《光榮的擔子》
《青年作家》
1982年
《文學的突破和創作》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1983年
《一個中國農民的追求》
《四川日報》
1986年5月27日
參考資料:
書面發言
名稱
刊物
時間
“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0周年座談會”發言
《人民文學》
1982年
四川省文聯“紀念《講話》發表40周年座談會並”書面發言
《四川文學》
1982年
參考資料:
散文作品
作品
刊物
時間
《袖手於前、疾書於後一給一位青年作者的信》
《中國青年報》
1985年5月13日
《說“竭”》
《花溪》
1982年
《關於黃龍九寨的通信》
《大西南文學》
1985年
《唯水關的話題》
《劍南》
1985年
《丙寅說文》
《成都晚報》
1986年2月12日
《巴黎一瞥》
《青年導報》
1987年1月2日
《國門外日記若干》
《小說家》
1987年1月
《神遊》
《貴州日報》
1988年7月24白
參考資料:
文藝隨筆
作品
刊物
時間
《修正主義的破爛》
《四川文藝》
1979年
《周克芹答本刊問》
《文譚》
1982年
《周克芹談許茂》
《山城電影》
1982年
《〈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創作之初》
《北京師範學院學報》
1982年
《周克芹談自己的作品》
《北京晚報》
1983年1月7日
《八十年代農村題材展望》
《當代文壇》
1984年
《感受·表達——農村題材創作瑣議》
《青年作家》
1984年
《周克芹自傳》
《作家》
184年
《贊“沃土”》
《新信息報》
1984年9月22日
《創作自由二題》
《現代作家》
1985年
《我們的任務》
《當代文壇》
1985年
《時代·改革,文學—作家談心錄》
《文學時代》
1985年
《一點感想》
《大西南文學》
1985年
《雙百方針與文學批評》
《四川日報》
1986年7月20日
參考資料:
文學評論
作品
刊物
時間
《關於如何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通信》(周冰、周克芹)
《當代文壇》
1985年
《從民族文化的層次審視生活》
《當代文壇》
1985年
《〈藍花豹〉筆談》
《當代文壇》
1986年
《我讀〈 激盪的大寧河〉》
《萌芽》
1986年8月
《寫在菊花時節一改革文學漫筆》
《當代文壇》
1988年
《面對鄉土文學》
《當代文壇》
1988年
《再論深入生話的重要性》
《四川日報》
1989年7月16日
《紀實散文大有可為》
《四川日報》
1990年7月15日
參考資料: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周克芹的書房周克芹的書房
周克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豐富的農村生活工作經歷,對周克芹的創作影響很大。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創作受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環境的影響比較大。”農村生活環境的影響,讓周克芹在小說創作題材的選擇,明確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寫自己最熟悉的”,這也是沙汀老先生對周克芹的教誨。
周克芹創作的小說幾乎涵蓋了農村問題與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從巨觀角度反映農村在文革與改革浪湖中所經歷的風雨與苦難的,如長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和《秋之惑》;又有從微觀層面描寫農民在具體社會環境和時代生括中精神面貌與思想行為的變化的,如《落選》《寫意》《五月春正濃》《山月不知心裡事》等等。其創作涉及的範圍廣、程度深、問題尖銳。
周克芹的作品總是與時代密切相關,書寫社會變革中的農民人物與農村生活,始終跳動著強烈的時代脈搏。如《山月不知心裡事》揭示的是農村改革初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晚霞》家庭中的矛盾是農村生括中農民意識里先進與落後、改革與保守這兩種不同思想的對立和衝突。而《邱家橋首戶》里,矛盾是農民在解決溫飽、開始邁向富裕之時,依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這是擺在中國農村與農民乃至所有中國人面前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周克芹敏銳地發現並緊緊抓住了這些現象,予以揭示。

藝術特色

  • 創作分期
周克芹的小說創作歷史分成早、中、晚三個創作階段。早期從1960年到1977年,即從小說處女作《秀雲和支書》到《青春一號》,這一階段為“規範式寫作階段”,這一階段共發表八篇短篇小說。中期從1978年到1984年,即從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到《果園的主人》,為“漸變式寫作階段”。晚期則從1985年到1990年,從《斷代》到《筆筒的故事》,這一階段為“主體化寫作階段”。周克芹的小說藝術成就和美學風格,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礎上呈現出由低到高,越往後越成熟,成就越來越大的曲線上升態勢。
早期階段:由於時代條件的限制,周克芹的文學實踐只能歸屬在國家意識形態關於“農村題材”一體化的規範寫作之中。
中期階段:這一階段在改革開放的語境中,周克芹逐漸擺脫一體化規範寫作的束縛,創作發生變化。主人公或故事的主角是許茂、四姑娘這類鄉村小人物普通人,不像早期作品主角大都是縣鄉隊的各級領導幹部。對鄉村小人物的關注與表達,表明周克芹的文學自覺意識提升,開始疏離那種只能描寫英雄人物的規範化的主流敘事模式。《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1979年發表的,那時文學界總體上還處在“傷痕文學”的潮流中,“反思文學”作為文學創作現象剛露頭角。而《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既是傷痕文學的集大成者,又是反思文學的先驅之作。《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著力探求和表達普通人的內心情感,尋求親情、愛情和人倫之情這一類超越階級話語的普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空間及其對人們生活的重大意義。這個主題在當時的文學範疇中還是很陌生,或者說仍然是有忌諱的。這就表現出周克芹的探索勇氣。從《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開始,他把自我對鄉村經驗和問題的感受和思考、乃至某種反思和質疑,融進了他的小說創作中。
周克芹文集周克芹文集
晚期階段:這是一個具有藝術個性、且主體美學精神凸顯的自由創作階段。其作品的抒情反諷風格,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敘事藝術審美境界,也提升了四川的短篇小說的藝術境界,從而弘揚了四川短篇小說由沙汀艾蕪等人開創的優秀傳統。
  • 人物形象
在周克芹刻畫的處於時代變革中的農民形象里,主要體現在“農村能人的出現”與“鄉村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兩個方面。
周克芹周克芹
大量的農村能人的湧現。周克芹的小說中,一大批農村新人是其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側重點之一。這類新人主要有兩類,一是普通農民,一是基層幹部。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他們都熱愛農村,紮根農村,渴求用白己的雙手建設新農村,改變農村落後、貧窮,愚昧的生活面貌與狀況。
鄉村婦女意識的自我覺醒。在周克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引起人們注意的一一個方面。作家既關注農村女性的傳統美德,更注重展現她們在時代面前的新變化。
由於作家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熟悉的人物,因而其筆下常有許事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活動在讀者的面前。同時,周克芹將人物放在具體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變化中,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社會的興衰榮辱聯繫起來,用人物的命運和心態的網路去勾勒時代社會的風貌,寫出人物命運的多舛與變化。從而使人物也烙上深深的時代印痕。
周克芹在修改稿子周克芹在修改稿子

獲獎記錄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8----1988年全國短篇佳作集《人生一站》獲獎
1988----1988年全國短篇佳作集《博艾霍拉誘惑》獲獎
1986----《青年作家》優秀作品獎《邱家橋首戶》獲獎
1985----《長安》優秀文藝作品榮譽獎《晚霞》獲獎
1985第二屆全國青年文學創作獎《果園的主人》獲獎
1983----《小說月報》百花獎《晚霞》獲獎
1982-12首屆茅盾文學獎《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獎
1982首屆全國“中學生評選‘我所喜歡的10本書’”《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獎
1981----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勿忘草》獲獎
1981----四川省優秀文學作品獎《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獲獎
19811979—1980年《四川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勿忘草》獲獎
1981----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山月不知心裡事》獲獎
(獲獎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他忠實於生活的真實,然後將生活的真實反映到作品中,做時代的書記員,為歷史存照,為人民立言。”
1983年周克芹在天津1983年周克芹在天津
“周克芹善於描寫蜀中農村的生活,小說中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韻,不僅蘊涵著作者對“農業問題”、“農民問題”的理性思考,也標誌著他的藝術追求。”
(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評)
“周克芹先生深情地注視著現實生活,不掩飾它的傷痕和困苦,也不拋棄它的光彩和歡娛。他追蹤當代中國農村社會變革,對偉大的農村改革作了史詩性的描繪和概括。他善於把對個人命運的描繪同國家、民族、社會的興衰聯繫起來,用對人物心態、命運的網路去勾勒時代風貌。”
(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鄒瑾評)
“他的作品既直面人生,又開拓未來;既揭示了作家在改革開放潮流中敏銳感受到的新矛盾、新問題、新困惑,又帶給讀者力量和希望。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的精神世界,才能創作出觸及靈魂、引發人民共鳴的作品。周克芹當年就已經切身體會到,創作一定要反對非歷史化、非理性化的錯誤傾向,他的文學思想到現在依然閃耀著光輝,啟迪著我們的創作。”
“周克芹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是不可低估的。他是一個重要的作家,他不僅屬於四川,還屬於我們整個國家。”
(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仲呈祥評)
“他原本應該寫出更好的作品,可惜他去世太早。他走的時候才50多歲,很可惜。《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自然是不錯的,茅盾文學獎評獎給他,也是應當的。因為那部作品在當時的環境中,是出類拔萃的。但是我想,以他那樣一個虛心和上進的作家,如果他能活到現在,他自己也不會滿足於此、停留於此。”
“他是很有思想的人,他對自我的要求是很高的。作為一個社會人,他言行謹慎,很多看法在內心中,不能直接表達。我想,他的內心還是很孤獨的。”
“周克芹留下的文學作品,除了值得年輕人閱讀,還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但是深入研究很不夠。比如,在周克芹身上,可以看出,一個作家跟時代的關係,他的聰明才智表現在什麼地方,他又有哪些沒必要隱瞞的局限性。”
(當代詩人流沙河評)
“他的一生就像一篇小說 不在於長而在於好。”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副總編王火評)
“周克芹是中國的文學符號,是四川作家的驕傲,我們應該向克芹先生學習,延續本土文脈,找到文學的根。”
(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梁平評)

後世紀念

  • 故里
周克芹的故里位於四川省簡陽市簡城鎮昇陽村葫蘆壩,村口立有“周克芹故里”的牌坊,牌坊由兩根水泥柱子支起,牌匾為黑漆色,字型為行書;表達了當地人對於這位文化名人的尊敬和懷念。
“故里”沒有作家生前居室什物等的展示,而是越過村莊居所經鄉路直接通往周克芹的墓地。
  • 墓冢
周克芹的墓地位於簡陽市簡城鎮昇陽村。墓離地六階,高出其祖父母兄弟三階。周克芹的墓碑是一米多高的柱體,頂部收攏成塔狀,是一個小型的紀念碑造型。碑的四周圍有雕花的矮牆。碑身的瓷磚之間水泥勾抹的深痕,就像周克芹留給這個世界的文學痕跡。
碑身正面,凹進一處,用以鐫刻碑文,白瓷底子上,雕刻著流沙河的題字,中間大書:“小說家周克芹之墓”,兩邊一副對聯:“重大題材只好帶回天上;純真理想依然留在人間。”
墓冢前是的寬敞水泥平壩,平壩周圍植著松柏,花壇里種著杜鵑花、桂花等花卉。
2011年,周克芹墓被列為簡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設獎
2008年,簡陽市政府以該市已故著名作家、首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克芹命名設立了“簡陽市周克芹文藝創作獎”。每兩年評選一次,評獎範圍除文學外,還涵蓋了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戲曲等各藝術門類作品。設立了周克芹文藝創作“特別獎”、“作品獎”、“提名獎”各十名,以激發文藝創作工作者的參與熱情,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周克芹文藝創作獎周克芹文藝創作獎
  • 雕塑
2006年2月,簡陽市政府在簡城西門修建了當地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川空文化廣場,為當代著名作家周克芹建造雕像,以緬懷這位為四川鄉土文學做出重大貢獻的文化名人。
周克芹雕像周克芹雕像

人物軼事

  • 筆名由來
周克芹的小說處女作《秀雲和支書》發表於《峨眉》1960年1期,署名周克勤。1973年7月,短篇小說《早行人》發表在《四川文藝》第7期,署名周克芹。1973年在美術電影銀幕上和一個音樂刊物上分別出現了“周克勤”。周克芹曾回憶道:“這個名字,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轉業了?我聲明那不是我,遂有用筆名的意思。當時我正好有個短篇要在《四川文學》上發表,便告訴編輯同志,隨便替我署個筆名,不久,小說發表出來時,我看到我的名字上的‘勤’字變為‘芹’字了,以後就沿用下來,以示區別電影和音樂的作者同志。”
  • 不管部長
1979年周克芹當了專業作家之後,仍然不離開農村。他是當地人,又懂得農業技術,既能為農業生產出點子,又便於聯繫民眾,當地幹部、農民都願與他攀談,人們熱情地稱他為“不管部部長”。
  • 心懷感恩
2011年7月,在CCTV《人物》節目中,周克芹的好友流沙河說他從未見過有第二個像周克芹這樣的人,是那樣真正的熱愛文學,而不想當官。早年因被認為“右派”,周克芹受了很多委屈;直到1982年,周克芹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後,四川省提拔他到省里當幹部,周克芹婉言拒絕,但是組織不允許,偏偏要他進入黨組領導成員裡面。周克芹說:“黨對我有恩,我怎么能拒絕呢?我不能拒絕。”
流沙河談周克芹流沙河談周克芹
2016年10月,周雪蓮在接受《成都日報》採訪時回憶:“印象里散步是他唯一的愛好。有一次走到九眼橋,正值錦江漲洪水,萬人圍觀。爸爸說,當年報考成都農業技術學校,考場就設在九眼橋的'虎城中學'校園,當時考得並不理想,之所以被錄取,可能與成功的口試有很大關係。走了很久才走到獅子山腳下,那裡有一個親戚。其實爸爸主要是來看他曾經就讀的學校。學校園區還在,但已成為養豬場和養雞場。爸爸說,他在入學的第一篇作文里寫下豪言壯語:‘我將來要做一名優秀的農藝師,讓豐收的糧食堆滿農民的糧倉,讓肥壯的牲畜布滿山岡,讓鮮艷的花朵開遍祖國大地……’生活慢慢好起來了,爸爸說這叫‘打倒油菜頭,歡迎花生米!’”
  • 克勤克儉
周克芹名滿文壇之際,家裡還沒有洗衣機。周克芹說,就是買了,仍然要孩子們自己洗衣服。一次,兒子打著他的牌子在家鄉聯繫買啤酒,他知道後把兒子痛批一頓並約法三章:“今後不允許打著我的旗號到外邊去辦事。”
周克芹痛恨腐敗,有時又不得不委屈自己。因為不會拉關係,不願屈身下拜,身為廳局級幹部的省作協副主席,竟然連家庭電話都遲遲安裝不了,真令人不可思議。周克芹的身份證上,一直標明的是周克勤,就是克勤克儉復克己的人。
  • 提攜新人
周克芹在世的時候,身為作協的領導,對青年作家的提攜和培養,是有方法的。他當時組織了很多文學活動,不是像現在很多會流於形式,而是根據創作規律,組織文學活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當時四川很多文學青年都受惠於他的提攜,包括作家阿來在內。阿來的第一本小說集的出版,是經過他的推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