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編集:藥味集》精選周作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作品,據作者自己說,此集“內容‘敝帚自珍’,以為其中頗有可看之小文”,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集子之一。周氏散文風格向被形容為“閒適”,在他看來這可分為“小閒適”與“大閒適”,後者即“唯其無奈何所以也就不必多自擾擾,只以婉而趣的態度對付之”,又說,“閒適原來是憂鬱的東西”,其中欲說還休的情感成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苦味”。《藥味集》最能體現周氏文章這一特色。
基本介紹
- 書名:周作人:藥味集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32
- 品牌:新經典文化
- 作者:周作人 止庵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0211935, 978753021193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周作人自編集:瓜豆集》編輯推薦: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出版作品,為市場上最全面最權威的周氏文集。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9),原是水師出身,自己知道並非文人,更不是學者,他的工作只是打雜,砍柴打水掃地一類的工作。如關於歌謠,童話,神話,民俗的搜尋,東歐日本希臘文藝的移譯,都高興來幫一手,但這在真是缺少人工的時候才行,如各門已有了專功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來,另去做掃地砍柴的勾當去了。因為無專門,所以不求學但喜歡讀雜書,目的只是想多知道一點事情而已。所讀書中於他最有影響的是英國藹里思的著作。
圖書目錄
序 1
關於朱舜水 3
關於陶筠廠 9
關於楊大瓢 15
關於范愛農 22
玄同紀念 28
記蔡孑民先生的事 34
元元唱和集 39
四鳴蟬 43
老老恆言 49
話 55
春在堂雜文 59
禹跡寺 65
賣糖 71
撒豆 75
上墳船 80
緣日 85
蚊蟲藥 90
炒栗子 94
野草的俗名 98
談俳文 107
再談俳文 116
日本之再認識 130
關於朱舜水 3
關於陶筠廠 9
關於楊大瓢 15
關於范愛農 22
玄同紀念 28
記蔡孑民先生的事 34
元元唱和集 39
四鳴蟬 43
老老恆言 49
話 55
春在堂雜文 59
禹跡寺 65
賣糖 71
撒豆 75
上墳船 80
緣日 85
蚊蟲藥 90
炒栗子 94
野草的俗名 98
談俳文 107
再談俳文 116
日本之再認識 130
文摘
序
鄙人學寫為文章,四十餘年於茲矣。所寫的文字,有應試之作,可不具論,有論文批評,有隨筆,皆是寫意之作,有部分的可取近來覺得較有興味者,乃是近於前人所作的筆記而已。其內容則種種不同,沒有一定的界限。孔子曰,吾少也賤,多能鄙事。鄙人豈敢高攀古人,不過少也賤則相同,因之未能求得一家之學,多務雜覽,遂成為學藝界中打雜的人,亦不得已也。若言思想,確信是儒家的正宗。昔孔子誨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鄙人向來服膺此訓,以是於漢以後最佩服疾虛妄之王充,其次則明李贄,清俞正燮,於二千年中得三人焉。疾虛妄的對面是愛真實,鄙人竊願致力於此,凡有所記述,必須為自己所深知確信者,才敢著筆,此立言誠慎的態度,自信亦為儒家所必有者也。因此如說此文章思想皆是國粹,或雲現代化的中國固有精神,殆無不可。我很怕說話有點近於誇大,便不足取,但是這裡實在是很謙虛的說的,只因不願虛偽的謙遜,故或不免過於率直耳。自丁丑至庚辰此四年中,陸續寫有六十餘篇,茲因書局之需,擇取其三分之一,得二十一篇,公之於世,題名曰藥味集。拙文貌似閒適,往往誤人,唯一二舊友知其苦味,廢名昔日文中曾約略說及,近見日本友人議論拙文,謂有時讀之頗感苦悶,鄙人甚感其言。今以藥味為題,不自諱言其苦,若雲有利於病,蓋未必然,此處所選亦本是以近於閒適之文為多也。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作者自序於知堂。
關於朱舜水
朱舜水是我們的大同鄉,他與王陽明都是紹興府屬餘姚縣人,在民國成立前後特別受國人的崇敬,杭州清泰門內立祠,遺書重刊,大概都是民國一二年間的事。我雖然想蒐集鄉賢著作,但是願大而力薄,所收只能以同在府城的山陰會稽為限,此外如蕭山之毛西河王南陔,餘姚之黃太沖邵念魯,目的是在於買書,不盡由於鄉曲之見了。《舜水遺書》也以同樣原因買有一部,可是不曾怎么細看,因為第一這是鉛字印本,雖說是吾鄉馬一浮所編校,錯字卻非常的多,讀下去很不愉快,第二朱君的節義固極可欽,其學問則非我所能懂,蓋所宗無論是王伯安是朱仲晦,反正道學總是不甚可解的。近來偶閱新井白石的《東雅》,見其中常引舜水說,以關於果樹竹,禽鳥鱗介各門為多,有些註明出於《朱氏談綺》,我這才知道他對於名物大有知識,異於一般的儒者,於是重複找書來讀,十年耽誤雖是可惜,唯炳燭之明,總勝於終身面牆,則亦正復可喜耳。
《舜水朱氏談綺》四冊,早見於名古屋一舊書店目錄中,十年前亡友馬隅卿君常常談及,這是什麼樣的書呢,卻終未決心去買來一看。近日寄信去居然買到了,寶永五年刻本,即西曆一七○八年,紙墨如新,不似二百三十年前物。書凡三卷,據舜水門人安積覺序文雲,卷中二冊本是舜水為水戶侯所著之《學宮圖說》,卷上系懋齋野傳問簡牘箋素之式,深衣幅巾之制,旁及喪祭之略,記其所聞,卷下則今井弘濟概舉所聞事物名稱,分類羅列,漢和並記,間有說明,《東雅》所引大抵出此,文集中有答問三卷,亦被徵引數條。安積氏《澹泊齋文集》中有與村篁溪泉竹軒書,以為舜水自有其大學問大文章,此書瑣屑殊不足觀,以重違水戶侯遺教,故為編刊,所撰序文亦是此意,而以委曲出之,如末尾所云:
“昔魚朝恩觀郝廷玉之布陣,嘆其訓練有法,廷玉惻然曰,此臨淮王遺法也,自臨淮歿無後校旗事,此安足賞哉。覽者有味乎斯言,庶為得矣。”此是正統的看法,亦自有道理,但是離開了政事與理學,要知道一個人的情性,從有些微小的事情上去看,反能明了真相,也正是常有的事。原公道著《先哲叢談》卷二記朱舜水事十三條,其十一云:
“舜水歸化歷年所,能倭語,然及其病革也,遂復鄉語,則侍人不能了解。”又同卷中記陳元有一條云:
“元能嫻此邦語,故常不用唐語。元政詩有人無世事交常淡,客慣方言談每諧,又君能言和語,鄉音舌尚在,久狎十知九,旁人猶未解句。”此二則所記,皆關於言語小事,但讀了卻有所得,有如小像臉上點的一個黑子,勝過空洞的長篇碑傳。文集中的疏揭論議正經文字,又《陽九述略》,《安南供役紀事》等,固足以見其學問氣節,但是集裡的書牘九卷,答問三卷,《談綺》三種,其瑣屑細微處乃更可見作者之為人,是很有意思的資料。《談綺》卷上關於信函箋疏的式樣,神主棺木的製法,都詳細圖解,卷中說孔廟的構造,大有《營造法式》的派頭,令人不得不佩服。安積氏著《朱文恭遺事》中云:
“藏書甚少,其自崎港帶來者不過兩簏,而多闕失,好看《陸宣公奏議》,《資治通鑑》,及來武江,方購得京師所鐫《通鑑綱目》,至作文字,出入經史,上下古今,娓娓數千言,皆其腹中所蓄也。”在別一方面,他的常識亦甚豐富,卷下辨別名物,通徹雅俗,多非耳食者所能知。答小宅生順書之一有云:
“來問急性子,仆寡陋無所知,於藥材草木鳥獸更無所知,然聞急性子乃鳳仙花子,不辨是非,觸手即肆暴躁,未知是否。”此豈無所知者所能寫,至答小宅問中歷說沉速諸香,尤為不易,無怪今關天彭文中疑舜水留滯安南系在經商,故熟悉香料也。答野節書中云:
“敝邑青魚有二種,乃池沼所畜,非江海物也。其一螺螄青,渾身赤黑色,鱗大味佳,大者長四五尺。其一尋常青魚,背黑而腹稍白,味次之,畜之二年可得三四尺,未見其大者,以其食小魚,故不使長久。”案范嘯風著《越諺》卷中水族部下云:
“鯖魚又名螺螄青,專食螺螄,其身渾圓,其色青,其膽大涼。”此螺螄青正是越中俗語,不意范氏之前已見於舜水文集,很有意思。《談綺》卷下天時部首列“零糖”,下注和語,蓋是冰柱。《越諺》雲,“呼若零盪,”此俗名通行於吳越,若見諸著錄,恐亦當以此為最早矣。記聖廟建築那么細緻嚴密,說名物時又多引用俗語,看似抵忤,其實乃出於誠篤切實,二者反可互證也。《遺事》中云:
“文恭自持嚴毅,接人和愉,與客談論,間及俚諺嘲笑之事。”
“不能飲酒,而喜客飲,時或對棋,棋不甚高。”此所寫皆有意味,有頰上添毫之妙。《遺事》中記舜水所述只好州蘇作判通一詩,又一則云:
“有媒人極言女子之姣,娶之而醜,夫家大怒,欲毆媒人,其人罵曰,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對苕帚。音芝,俗字,猶言敝苕帚也。”案於此可想見舜水之風趣,欲使異邦學子領取此諧味固亦甚難,則其寂寞之情亦可想也。字音芝訓敝,今無可考,《易余龠錄》卷十引顧黃公《白茅堂文集》書徐文長遺事云:
“文長之椎殺繼室也,雪天有童灶下,婦憐之,假以褻服,文長大詈,婦亦詈,時操取冰,怒擲婦,誤中婦死。縣尉入驗,惡聲色問字作何書,文長笑曰,若不知書生未出頭地耳,蓋俗書作也。尉怒,報雲用殺,文長遂下獄。”注云,音瞿,《釋名》雲,四齒杷也。案今越中不知有鐵器名瞿者,四齒杷農夫掘地多用之,則名曰鐵勺,別有一種似鋤而尖,更短更堅厚,石工所用,通稱山支,或可寫作芝音之字,唯平常人家不備此器,取冰不必需此,灶屋中亦無冰可取也。二百餘年間言語或不無變遷,可惜查不著這字的現身了,但在朱顧二公遺文中得見此俗語奇字,亦很有意思的事耳。
談舜水的著作,不可不說到那篇《陽九述略》。這是辛丑六月寫給門人安東守約的文章,說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士夫之作孽,人民之困苦叛離,自具深識,又謂清兵陷北京,布散流言,倡為均田均役之說,百姓多為所惑,亦是異聞,與記虜害諸條皆可備考,文繁今不能多引。上文提及安東守約,這也非說幾句不可。舜水居東久,知人甚多,書牘九卷中與東邦人士者居其八卷,可以知之,及門亦不少,唯自謂只安東一人可稱知己,其交誼之深密蓋雖安積亦不及也。書牘第一卷中有與孫男毓仁書,詳記其事,今錄於下:
“日本禁留唐人已四十年,先年南京七船同住長崎,十九富商連名具呈懇留,累次俱不準,我故無意於此,乃安東省庵苦苦懇留,轉展央人,故留駐在此,是特為我一人開此厲禁也。既留之後,乃分半俸供給我,省庵薄俸二百石,實米八十石,去其半僅四十石矣。每年兩次到崎省我,一次費銀五十兩,二次共一百兩,苜蓿先生之俸盡於此矣。又土儀時物絡繹差人送來,其自奉敝衣糲飯菜羹而已,或時豐腆則魚數枚耳。家止一唐鍋,經時無物烹調,塵封鐵鏽。其宗親朋友鹹共非笑之諫沮之,省庵恬然不顧,唯日夜讀書樂道已爾。我今來此十五年,稍稍寄物表意,前後皆不受,過於矯激,我甚不樂,然不能改也。此等人中原亦自少有,汝不知名義,亦當銘心刻骨,世世不忘也。奈此間法度嚴,不能出境奉候,無可如何,若能作書懇懇相謝甚好,又恐決不能也。”文集鉛字本多誤,今據《先哲叢談》卷三所載錄入。此書蓋作於延寶六年,其時毓仁至長崎,於今二百六十二年,遂覺古人之高誼清風不可復見矣。
關於范愛農
偶然從書桌的抽屜里找出一個舊的紙護書來,檢點裡邊零碎紙片的年月,最遲的是民國六年三月的快信收據,都是我離紹興以前的東西,算來已經過了二十一年的歲月了。從前有一張太平天國的收條,記得亦是收藏在這裡的,後來送了北京大學的研究所國學門,不知今尚存否。現在我所存的還有不少資料,如祖父少時所作艷詩手稿,父親替人代作祭文草稿,在我都覺可珍重的,實在也是先人唯一的手跡了,除了書籍上尚有一二題字以外。但是這於別人有甚么關係呢,可以不必絮說。護書中又有魯迅的《哀范君三章》手稿,我的抄本附自作詩一首,又范愛農來信一封。(為行文便利起見,將詩寫在前頭,其實當然是信先來的。又魯迅這裡本該稱豫才,卻也因行文便利計而改稱了。)這幾頁廢紙對於大家或者不無一點興趣,假如讀過魯迅的《朝華夕拾》的人不曾忘記,末了有一篇叫作“范愛農”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里說在北京聽到愛農溺死的訊息以後,“一點法子都沒有。只做了四首詩,後曾在一種日報上發表,現在將要忘記了,只記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合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了是舊朋雲散盡,余亦等輕塵。”日本改造社譯本此處有注云:
“此雲中間忘掉兩句,今《集外集》中有《哭范愛農》一首。其中間有兩句乃雲,幽谷無窮夜,新宮自在春。”原稿卻又不同,今將全文抄錄於下,以便比較。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風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世味秋荼苦,人間直道窮。奈何三月別,遽爾失畸躬。
其二
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狐狸方去穴,桃偶盡登場。故里彤雲惡,炎天凜夜長。獨沉清洌水,能否洗愁腸。
其三
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自沉淪。此別成終古,從茲絕緒言。故人云散盡,我亦等輕塵。
題目下原署真名姓,塗改為黃棘二字,稿後附書四行,其文云:
“我於愛農之死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釋然。昨忽成詩三章,隨手寫之,而忽將雞蟲做入,真是奇絕妙絕,辟歷一聲……今錄上,希大鑑定家鑑定,如不惡乃可登諸《民興》也。天下雖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豈能已於言乎。二十三日,樹又言。”這是信的附片,正張已沒有了,不能知道是那一月,但是在我那抄本上卻有點線索可尋。抄本只有詩三章,無附言,因為我這是抄了去送給報館的,末了卻附了我自己的一首詩。
哀愛農先生
天下無獨行,舉世成萎靡。皓皓范夫子,生此寂寞時。傲骨遭俗忌,屢見螻蟻欺。坎終一世,畢生清水湄。會聞此人死,令我心傷悲。峨峨使君輩,長生亦若為。
這詩不足道,特別是敢做五古,實在覺得差得很,不過那是以前的事,也沒法子追悔,而且到底和范君有點相干,所以錄了下來。但是還有重要的一點,較有用處的乃是題目下有小注壬子八月四個字,由此可以推知上邊的二十三日當是七月,愛農的死也即在這七月里吧。據《朝華夕拾》里說,范君屍體在菱盪中找到,也證明是在秋天,雖然實在是蹲踞而並非如書上所說的直立著。我仿佛記得他們是看月去的,同去的大半是民興報館中人,族叔仲翔君確是去的,惜已久歸道山,現在留在北方的只有宋紫佩君一人,想他還記得清楚,得便當一問之也。所謂在一種日報上登過,即是這《民興報》,又四首乃三首之誤,大抵作者寫此文時在廣州,只憑記憶,故有參差,舊日記中當有記錄可據,但或者詩語不具錄亦未可知,那么這一張底稿也就很有留存的價值了。
愛農的信是三月二十七號從杭州千勝橋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記信局的印記,上批“局資例”,杭紹間信資照例是十二文,因為那時是民國元年,民間信局還是存在。原信系小八行書兩張,其文如下。
“豫才先生大鑒:晤經子淵暨接陳子英函,知大駕已自南京回。聽說南京一切措施與杭紹魯衛,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逐波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弟於舊曆正月二十一日動身來杭,自知不善趨承,斷無謀生機會,未能拋得西湖去,故來此小作勾留耳。現因承蒙傅勵臣函邀擔任師校監學事,雖未允他,擬陽月杪返紹一看,為偷生計,如可共事或暫任數月。羅揚伯居然做第一科課長,足見實至名歸,學養優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學務科員,何莫非志趣過人,後來居上,羨煞羨煞。令弟想已來杭,弟擬明日前往一訪。相見不遠,諸容面陳,專此敬請著安。弟范斯年叩,廿七號。《越鐸》事變化至此,恨恨,前言調和,光景絕望矣。又及。”
這一封信里有幾點是很可注意的。絕望的口氣,是其一。挖苦的批評,是其二。信里與故事裡人物也有接觸之處,如傅勵臣即孔教會會長之傅力臣,朱幼溪即接收學校之科員,《越鐸》即罵都督的日報,不過所指變化卻並不是報館案,乃是說內部分裂,《民興》即因此而產生。魯迅詩云,桃偶盡登場,又雲,白眼看雞蟲,此蓋為范愛農悲劇之本根,他是實實被擠得窮極而死也。魯迅詩後附言中於此略有所說及,但本系遊戲的辭,釋明不易,故且從略,即如天下仰望已久一語,便是一種典故,原出於某科員之口頭,想鏡水稽山間曾親聞此語者尚不乏其人歟。信中又提及不佞,則因爾時承浙江教育司令為視學,唯因家事未即赴任,所以范君杭州見訪時亦未得相見也。
《朝華夕拾》里說愛農戴著氈帽,這是紹興農夫常用的帽子,用氈製成球狀,折作兩層如碗,卷邊向上,即可戴矣。王府井大街的帽店中今亦有售者,兩邊不捲,狀如黑羊皮冠,價須一圓余,非農夫所戴得起,但其質地與顏色則同,染色不良,戴新帽少頃前額即現烏青,兩者亦無所異也。改造社譯本乃旁註氈字曰皮羅獨,案查大文彥著《言海》,此字系西班牙語威路達之音讀,漢語天鵝絨,審如所云則愛農與紹興農夫所戴者當是天鵝絨帽,此事頗有問題,愛農或尚無不可,農夫如閏土之流實萬萬無此雅趣耳。改造社譯本中關於陳子英有注云,“姓陳名浚,徐錫麟之弟子,當時留學東京。”此亦不甚精確。子英與伯蓀只是在東湖密謀革命時的同謀者,同赴日本,及伯蓀在安慶發難,子英已回鄉,因此乃再逃往東京,其時當在爭電報之後。又關於王金髮有注云,“真姓名為湯壽潛。”則尤大誤。王金髮本在嵊縣為綠林豪客,受光復會之招加入革命,亦徐案中人物,辛亥紹興光復後來主軍政,自稱都督,改名王逸,但越人則唯知有王金髮而已。二次革命失敗後,朱瑞為浙江將軍承袁世凱旨誘金髮至省城殺之,人民雖喜得除一害,然對於朱瑞之用詐殺降亦弗善也。湯壽潛為何許人,大抵在杭滬的人總當知道一點,奈何與王金髮相溷。改造社譯本注多有誤,如平地木見於《花鏡》,即日本所謂藪柑子,注以為出於內蒙古某圍場,又如揍字雖是北方方言,卻已見於《七俠五義》等書,普通也只是打的意思耳,而注以為系猥褻語,豈誤為草字音乎。因講范愛農而牽連到譯本的注,今又牽連到別篇上去,未免有纏夾之嫌,遂即住筆。廿七年二月十三日。
鄙人學寫為文章,四十餘年於茲矣。所寫的文字,有應試之作,可不具論,有論文批評,有隨筆,皆是寫意之作,有部分的可取近來覺得較有興味者,乃是近於前人所作的筆記而已。其內容則種種不同,沒有一定的界限。孔子曰,吾少也賤,多能鄙事。鄙人豈敢高攀古人,不過少也賤則相同,因之未能求得一家之學,多務雜覽,遂成為學藝界中打雜的人,亦不得已也。若言思想,確信是儒家的正宗。昔孔子誨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鄙人向來服膺此訓,以是於漢以後最佩服疾虛妄之王充,其次則明李贄,清俞正燮,於二千年中得三人焉。疾虛妄的對面是愛真實,鄙人竊願致力於此,凡有所記述,必須為自己所深知確信者,才敢著筆,此立言誠慎的態度,自信亦為儒家所必有者也。因此如說此文章思想皆是國粹,或雲現代化的中國固有精神,殆無不可。我很怕說話有點近於誇大,便不足取,但是這裡實在是很謙虛的說的,只因不願虛偽的謙遜,故或不免過於率直耳。自丁丑至庚辰此四年中,陸續寫有六十餘篇,茲因書局之需,擇取其三分之一,得二十一篇,公之於世,題名曰藥味集。拙文貌似閒適,往往誤人,唯一二舊友知其苦味,廢名昔日文中曾約略說及,近見日本友人議論拙文,謂有時讀之頗感苦悶,鄙人甚感其言。今以藥味為題,不自諱言其苦,若雲有利於病,蓋未必然,此處所選亦本是以近於閒適之文為多也。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作者自序於知堂。
關於朱舜水
朱舜水是我們的大同鄉,他與王陽明都是紹興府屬餘姚縣人,在民國成立前後特別受國人的崇敬,杭州清泰門內立祠,遺書重刊,大概都是民國一二年間的事。我雖然想蒐集鄉賢著作,但是願大而力薄,所收只能以同在府城的山陰會稽為限,此外如蕭山之毛西河王南陔,餘姚之黃太沖邵念魯,目的是在於買書,不盡由於鄉曲之見了。《舜水遺書》也以同樣原因買有一部,可是不曾怎么細看,因為第一這是鉛字印本,雖說是吾鄉馬一浮所編校,錯字卻非常的多,讀下去很不愉快,第二朱君的節義固極可欽,其學問則非我所能懂,蓋所宗無論是王伯安是朱仲晦,反正道學總是不甚可解的。近來偶閱新井白石的《東雅》,見其中常引舜水說,以關於果樹竹,禽鳥鱗介各門為多,有些註明出於《朱氏談綺》,我這才知道他對於名物大有知識,異於一般的儒者,於是重複找書來讀,十年耽誤雖是可惜,唯炳燭之明,總勝於終身面牆,則亦正復可喜耳。
《舜水朱氏談綺》四冊,早見於名古屋一舊書店目錄中,十年前亡友馬隅卿君常常談及,這是什麼樣的書呢,卻終未決心去買來一看。近日寄信去居然買到了,寶永五年刻本,即西曆一七○八年,紙墨如新,不似二百三十年前物。書凡三卷,據舜水門人安積覺序文雲,卷中二冊本是舜水為水戶侯所著之《學宮圖說》,卷上系懋齋野傳問簡牘箋素之式,深衣幅巾之制,旁及喪祭之略,記其所聞,卷下則今井弘濟概舉所聞事物名稱,分類羅列,漢和並記,間有說明,《東雅》所引大抵出此,文集中有答問三卷,亦被徵引數條。安積氏《澹泊齋文集》中有與村篁溪泉竹軒書,以為舜水自有其大學問大文章,此書瑣屑殊不足觀,以重違水戶侯遺教,故為編刊,所撰序文亦是此意,而以委曲出之,如末尾所云:
“昔魚朝恩觀郝廷玉之布陣,嘆其訓練有法,廷玉惻然曰,此臨淮王遺法也,自臨淮歿無後校旗事,此安足賞哉。覽者有味乎斯言,庶為得矣。”此是正統的看法,亦自有道理,但是離開了政事與理學,要知道一個人的情性,從有些微小的事情上去看,反能明了真相,也正是常有的事。原公道著《先哲叢談》卷二記朱舜水事十三條,其十一云:
“舜水歸化歷年所,能倭語,然及其病革也,遂復鄉語,則侍人不能了解。”又同卷中記陳元有一條云:
“元能嫻此邦語,故常不用唐語。元政詩有人無世事交常淡,客慣方言談每諧,又君能言和語,鄉音舌尚在,久狎十知九,旁人猶未解句。”此二則所記,皆關於言語小事,但讀了卻有所得,有如小像臉上點的一個黑子,勝過空洞的長篇碑傳。文集中的疏揭論議正經文字,又《陽九述略》,《安南供役紀事》等,固足以見其學問氣節,但是集裡的書牘九卷,答問三卷,《談綺》三種,其瑣屑細微處乃更可見作者之為人,是很有意思的資料。《談綺》卷上關於信函箋疏的式樣,神主棺木的製法,都詳細圖解,卷中說孔廟的構造,大有《營造法式》的派頭,令人不得不佩服。安積氏著《朱文恭遺事》中云:
“藏書甚少,其自崎港帶來者不過兩簏,而多闕失,好看《陸宣公奏議》,《資治通鑑》,及來武江,方購得京師所鐫《通鑑綱目》,至作文字,出入經史,上下古今,娓娓數千言,皆其腹中所蓄也。”在別一方面,他的常識亦甚豐富,卷下辨別名物,通徹雅俗,多非耳食者所能知。答小宅生順書之一有云:
“來問急性子,仆寡陋無所知,於藥材草木鳥獸更無所知,然聞急性子乃鳳仙花子,不辨是非,觸手即肆暴躁,未知是否。”此豈無所知者所能寫,至答小宅問中歷說沉速諸香,尤為不易,無怪今關天彭文中疑舜水留滯安南系在經商,故熟悉香料也。答野節書中云:
“敝邑青魚有二種,乃池沼所畜,非江海物也。其一螺螄青,渾身赤黑色,鱗大味佳,大者長四五尺。其一尋常青魚,背黑而腹稍白,味次之,畜之二年可得三四尺,未見其大者,以其食小魚,故不使長久。”案范嘯風著《越諺》卷中水族部下云:
“鯖魚又名螺螄青,專食螺螄,其身渾圓,其色青,其膽大涼。”此螺螄青正是越中俗語,不意范氏之前已見於舜水文集,很有意思。《談綺》卷下天時部首列“零糖”,下注和語,蓋是冰柱。《越諺》雲,“呼若零盪,”此俗名通行於吳越,若見諸著錄,恐亦當以此為最早矣。記聖廟建築那么細緻嚴密,說名物時又多引用俗語,看似抵忤,其實乃出於誠篤切實,二者反可互證也。《遺事》中云:
“文恭自持嚴毅,接人和愉,與客談論,間及俚諺嘲笑之事。”
“不能飲酒,而喜客飲,時或對棋,棋不甚高。”此所寫皆有意味,有頰上添毫之妙。《遺事》中記舜水所述只好州蘇作判通一詩,又一則云:
“有媒人極言女子之姣,娶之而醜,夫家大怒,欲毆媒人,其人罵曰,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對苕帚。音芝,俗字,猶言敝苕帚也。”案於此可想見舜水之風趣,欲使異邦學子領取此諧味固亦甚難,則其寂寞之情亦可想也。字音芝訓敝,今無可考,《易余龠錄》卷十引顧黃公《白茅堂文集》書徐文長遺事云:
“文長之椎殺繼室也,雪天有童灶下,婦憐之,假以褻服,文長大詈,婦亦詈,時操取冰,怒擲婦,誤中婦死。縣尉入驗,惡聲色問字作何書,文長笑曰,若不知書生未出頭地耳,蓋俗書作也。尉怒,報雲用殺,文長遂下獄。”注云,音瞿,《釋名》雲,四齒杷也。案今越中不知有鐵器名瞿者,四齒杷農夫掘地多用之,則名曰鐵勺,別有一種似鋤而尖,更短更堅厚,石工所用,通稱山支,或可寫作芝音之字,唯平常人家不備此器,取冰不必需此,灶屋中亦無冰可取也。二百餘年間言語或不無變遷,可惜查不著這字的現身了,但在朱顧二公遺文中得見此俗語奇字,亦很有意思的事耳。
談舜水的著作,不可不說到那篇《陽九述略》。這是辛丑六月寫給門人安東守約的文章,說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士夫之作孽,人民之困苦叛離,自具深識,又謂清兵陷北京,布散流言,倡為均田均役之說,百姓多為所惑,亦是異聞,與記虜害諸條皆可備考,文繁今不能多引。上文提及安東守約,這也非說幾句不可。舜水居東久,知人甚多,書牘九卷中與東邦人士者居其八卷,可以知之,及門亦不少,唯自謂只安東一人可稱知己,其交誼之深密蓋雖安積亦不及也。書牘第一卷中有與孫男毓仁書,詳記其事,今錄於下:
“日本禁留唐人已四十年,先年南京七船同住長崎,十九富商連名具呈懇留,累次俱不準,我故無意於此,乃安東省庵苦苦懇留,轉展央人,故留駐在此,是特為我一人開此厲禁也。既留之後,乃分半俸供給我,省庵薄俸二百石,實米八十石,去其半僅四十石矣。每年兩次到崎省我,一次費銀五十兩,二次共一百兩,苜蓿先生之俸盡於此矣。又土儀時物絡繹差人送來,其自奉敝衣糲飯菜羹而已,或時豐腆則魚數枚耳。家止一唐鍋,經時無物烹調,塵封鐵鏽。其宗親朋友鹹共非笑之諫沮之,省庵恬然不顧,唯日夜讀書樂道已爾。我今來此十五年,稍稍寄物表意,前後皆不受,過於矯激,我甚不樂,然不能改也。此等人中原亦自少有,汝不知名義,亦當銘心刻骨,世世不忘也。奈此間法度嚴,不能出境奉候,無可如何,若能作書懇懇相謝甚好,又恐決不能也。”文集鉛字本多誤,今據《先哲叢談》卷三所載錄入。此書蓋作於延寶六年,其時毓仁至長崎,於今二百六十二年,遂覺古人之高誼清風不可復見矣。
關於范愛農
偶然從書桌的抽屜里找出一個舊的紙護書來,檢點裡邊零碎紙片的年月,最遲的是民國六年三月的快信收據,都是我離紹興以前的東西,算來已經過了二十一年的歲月了。從前有一張太平天國的收條,記得亦是收藏在這裡的,後來送了北京大學的研究所國學門,不知今尚存否。現在我所存的還有不少資料,如祖父少時所作艷詩手稿,父親替人代作祭文草稿,在我都覺可珍重的,實在也是先人唯一的手跡了,除了書籍上尚有一二題字以外。但是這於別人有甚么關係呢,可以不必絮說。護書中又有魯迅的《哀范君三章》手稿,我的抄本附自作詩一首,又范愛農來信一封。(為行文便利起見,將詩寫在前頭,其實當然是信先來的。又魯迅這裡本該稱豫才,卻也因行文便利計而改稱了。)這幾頁廢紙對於大家或者不無一點興趣,假如讀過魯迅的《朝華夕拾》的人不曾忘記,末了有一篇叫作“范愛農”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里說在北京聽到愛農溺死的訊息以後,“一點法子都沒有。只做了四首詩,後曾在一種日報上發表,現在將要忘記了,只記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合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了是舊朋雲散盡,余亦等輕塵。”日本改造社譯本此處有注云:
“此雲中間忘掉兩句,今《集外集》中有《哭范愛農》一首。其中間有兩句乃雲,幽谷無窮夜,新宮自在春。”原稿卻又不同,今將全文抄錄於下,以便比較。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風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世味秋荼苦,人間直道窮。奈何三月別,遽爾失畸躬。
其二
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狐狸方去穴,桃偶盡登場。故里彤雲惡,炎天凜夜長。獨沉清洌水,能否洗愁腸。
其三
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自沉淪。此別成終古,從茲絕緒言。故人云散盡,我亦等輕塵。
題目下原署真名姓,塗改為黃棘二字,稿後附書四行,其文云:
“我於愛農之死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釋然。昨忽成詩三章,隨手寫之,而忽將雞蟲做入,真是奇絕妙絕,辟歷一聲……今錄上,希大鑑定家鑑定,如不惡乃可登諸《民興》也。天下雖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豈能已於言乎。二十三日,樹又言。”這是信的附片,正張已沒有了,不能知道是那一月,但是在我那抄本上卻有點線索可尋。抄本只有詩三章,無附言,因為我這是抄了去送給報館的,末了卻附了我自己的一首詩。
哀愛農先生
天下無獨行,舉世成萎靡。皓皓范夫子,生此寂寞時。傲骨遭俗忌,屢見螻蟻欺。坎終一世,畢生清水湄。會聞此人死,令我心傷悲。峨峨使君輩,長生亦若為。
這詩不足道,特別是敢做五古,實在覺得差得很,不過那是以前的事,也沒法子追悔,而且到底和范君有點相干,所以錄了下來。但是還有重要的一點,較有用處的乃是題目下有小注壬子八月四個字,由此可以推知上邊的二十三日當是七月,愛農的死也即在這七月里吧。據《朝華夕拾》里說,范君屍體在菱盪中找到,也證明是在秋天,雖然實在是蹲踞而並非如書上所說的直立著。我仿佛記得他們是看月去的,同去的大半是民興報館中人,族叔仲翔君確是去的,惜已久歸道山,現在留在北方的只有宋紫佩君一人,想他還記得清楚,得便當一問之也。所謂在一種日報上登過,即是這《民興報》,又四首乃三首之誤,大抵作者寫此文時在廣州,只憑記憶,故有參差,舊日記中當有記錄可據,但或者詩語不具錄亦未可知,那么這一張底稿也就很有留存的價值了。
愛農的信是三月二十七號從杭州千勝橋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記信局的印記,上批“局資例”,杭紹間信資照例是十二文,因為那時是民國元年,民間信局還是存在。原信系小八行書兩張,其文如下。
“豫才先生大鑒:晤經子淵暨接陳子英函,知大駕已自南京回。聽說南京一切措施與杭紹魯衛,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逐波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弟於舊曆正月二十一日動身來杭,自知不善趨承,斷無謀生機會,未能拋得西湖去,故來此小作勾留耳。現因承蒙傅勵臣函邀擔任師校監學事,雖未允他,擬陽月杪返紹一看,為偷生計,如可共事或暫任數月。羅揚伯居然做第一科課長,足見實至名歸,學養優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學務科員,何莫非志趣過人,後來居上,羨煞羨煞。令弟想已來杭,弟擬明日前往一訪。相見不遠,諸容面陳,專此敬請著安。弟范斯年叩,廿七號。《越鐸》事變化至此,恨恨,前言調和,光景絕望矣。又及。”
這一封信里有幾點是很可注意的。絕望的口氣,是其一。挖苦的批評,是其二。信里與故事裡人物也有接觸之處,如傅勵臣即孔教會會長之傅力臣,朱幼溪即接收學校之科員,《越鐸》即罵都督的日報,不過所指變化卻並不是報館案,乃是說內部分裂,《民興》即因此而產生。魯迅詩云,桃偶盡登場,又雲,白眼看雞蟲,此蓋為范愛農悲劇之本根,他是實實被擠得窮極而死也。魯迅詩後附言中於此略有所說及,但本系遊戲的辭,釋明不易,故且從略,即如天下仰望已久一語,便是一種典故,原出於某科員之口頭,想鏡水稽山間曾親聞此語者尚不乏其人歟。信中又提及不佞,則因爾時承浙江教育司令為視學,唯因家事未即赴任,所以范君杭州見訪時亦未得相見也。
《朝華夕拾》里說愛農戴著氈帽,這是紹興農夫常用的帽子,用氈製成球狀,折作兩層如碗,卷邊向上,即可戴矣。王府井大街的帽店中今亦有售者,兩邊不捲,狀如黑羊皮冠,價須一圓余,非農夫所戴得起,但其質地與顏色則同,染色不良,戴新帽少頃前額即現烏青,兩者亦無所異也。改造社譯本乃旁註氈字曰皮羅獨,案查大文彥著《言海》,此字系西班牙語威路達之音讀,漢語天鵝絨,審如所云則愛農與紹興農夫所戴者當是天鵝絨帽,此事頗有問題,愛農或尚無不可,農夫如閏土之流實萬萬無此雅趣耳。改造社譯本中關於陳子英有注云,“姓陳名浚,徐錫麟之弟子,當時留學東京。”此亦不甚精確。子英與伯蓀只是在東湖密謀革命時的同謀者,同赴日本,及伯蓀在安慶發難,子英已回鄉,因此乃再逃往東京,其時當在爭電報之後。又關於王金髮有注云,“真姓名為湯壽潛。”則尤大誤。王金髮本在嵊縣為綠林豪客,受光復會之招加入革命,亦徐案中人物,辛亥紹興光復後來主軍政,自稱都督,改名王逸,但越人則唯知有王金髮而已。二次革命失敗後,朱瑞為浙江將軍承袁世凱旨誘金髮至省城殺之,人民雖喜得除一害,然對於朱瑞之用詐殺降亦弗善也。湯壽潛為何許人,大抵在杭滬的人總當知道一點,奈何與王金髮相溷。改造社譯本注多有誤,如平地木見於《花鏡》,即日本所謂藪柑子,注以為出於內蒙古某圍場,又如揍字雖是北方方言,卻已見於《七俠五義》等書,普通也只是打的意思耳,而注以為系猥褻語,豈誤為草字音乎。因講范愛農而牽連到譯本的注,今又牽連到別篇上去,未免有纏夾之嫌,遂即住筆。廿七年二月十三日。
序言
關於《秉燭談》
止庵
《秉燭談》一九四○年二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收文二十九篇,寫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四月,基本上是《瓜豆集》之後的作品。作者原本撰有序言,但未收入集中,後編進《秉燭後談》。“兩篇小引”附記有云:“《秉燭談》已出板,唯上無序文,因底稿在上海兵火中燒失了。”《秉燭談》以後幾種著作,出版時逢戰亂,多少都有波折,此書之印行拖了數年之久即其一例。
作者在序中說:“這《秉燭談》里的三四十篇文章大旨還與以前的相差無幾,”而相比之下,就中“關於一種書”的文章成分很大,比此前的《瓜豆集》更接近於《夜讀抄》。集中“明珠抄”原系發表在《世界日報》“明珠”上的部分作品(同時為這副刊寫作的還有俞平伯和廢名),近乎專欄文章,但是寫法也與《苦茶隨筆》之“關於十九篇”及《苦竹雜記》里《情理》等文區別較大,還是“讀書錄”或“看書偶記”,不過篇幅稍短而已。
作者晚年回顧平生著述,很是強調《賦得貓》這類文章:“據我自己的看法,在那些說道理和講趣味的之外,有幾篇古怪題目的如《賦得貓》,《關於活埋》,《榮光之手》這些,似乎也還別致,就只可惜還有許多好題材,因為準備不能充分,不曾動得手,譬如八股文,小腳和雅片煙都是。”(《知堂回想錄後記》)“說道理”、“講趣味”和“古怪題目”,周氏的讀書錄,甚至全部作品,都可以如此劃分。“古怪題目”是典型的文化批判之作。文化批判這個概念,可以套用於周氏中期絕大部分作品,而此類文章特別之處,在於多從某一特殊文化現象開掘(所謂“古怪題目”,首先是就此而言),最終觸及所屬文化系統的本質問題。其取材不避古今中外,全出於作者的特殊知識、特殊趣味和特殊發現,三者缺一不可;而彼此關係,可以說因知識而有發現,因發現而有趣味,而發現和知識又都包容於趣味之中。因系趣味文章,行文是漫談式的,雖然分量很重,立意也深,卻仍是隨筆而不是論文。無論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考慮,“古怪題目”都居周作人最佳作品之列,最能代表他的特色。作者後來說:“我的散文並不怎么了不起,但我的用意總是不錯的,我想把中國的散文走上兩條路,一條是匕首似的雜文(我自己卻不會做),又一條是英法兩國似的隨筆,性質較為多樣,我看舊的文集,見有些如《賦得貓》,《關於活埋》,《無生老母的訊息》等,至今還是喜愛,此雖是敝帚自珍的習氣,但的確是實情。”(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鮑耀明)也是針對這類作品說的。
《賦得貓》開頭講到此文寫作過程,可知在作者心目中,“古怪題目”與“草木蟲魚”尚有一點區別。“草木蟲魚”是“賞鑒里混有批判”,乃以“賞鑒”為主,此類文章則不然,純是文化批判,雖以文章論都是趣味盎然之作,不必硬分高下,然而側重點有所不同。周氏三十年代以後文章,以“古怪題目”與部分讀書之作文化批判性最強。應該指出,這種批判同時具有社會批判的象徵意義,其寫作的緣由或多或少得在現實社會中去找。作者一再說:“我仍舊是太積極,又寫這些無用文章,妨害我為自己而寫的主義,”(《苦竹雜記後記》)這話本是半真半假,多半還是不能不如此,蓋“不從俗吶喊口號”是一方面,“國家衰亡,自當付一分責任”是另一方面也。其思想上的矛盾之處,早在《閉戶讀書論》中已經顯示出來。然而此種象徵意義,畢竟只是意義之一,而且並非主要方面,可以說一是泛指的,一是特指的,一是治本的,一是治標的,在作者看來,文化批判本身才具有終極意義。
此次據北新書局一九四○年二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書目次三頁,正文二百二十七頁。
止庵
《秉燭談》一九四○年二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收文二十九篇,寫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四月,基本上是《瓜豆集》之後的作品。作者原本撰有序言,但未收入集中,後編進《秉燭後談》。“兩篇小引”附記有云:“《秉燭談》已出板,唯上無序文,因底稿在上海兵火中燒失了。”《秉燭談》以後幾種著作,出版時逢戰亂,多少都有波折,此書之印行拖了數年之久即其一例。
作者在序中說:“這《秉燭談》里的三四十篇文章大旨還與以前的相差無幾,”而相比之下,就中“關於一種書”的文章成分很大,比此前的《瓜豆集》更接近於《夜讀抄》。集中“明珠抄”原系發表在《世界日報》“明珠”上的部分作品(同時為這副刊寫作的還有俞平伯和廢名),近乎專欄文章,但是寫法也與《苦茶隨筆》之“關於十九篇”及《苦竹雜記》里《情理》等文區別較大,還是“讀書錄”或“看書偶記”,不過篇幅稍短而已。
作者晚年回顧平生著述,很是強調《賦得貓》這類文章:“據我自己的看法,在那些說道理和講趣味的之外,有幾篇古怪題目的如《賦得貓》,《關於活埋》,《榮光之手》這些,似乎也還別致,就只可惜還有許多好題材,因為準備不能充分,不曾動得手,譬如八股文,小腳和雅片煙都是。”(《知堂回想錄後記》)“說道理”、“講趣味”和“古怪題目”,周氏的讀書錄,甚至全部作品,都可以如此劃分。“古怪題目”是典型的文化批判之作。文化批判這個概念,可以套用於周氏中期絕大部分作品,而此類文章特別之處,在於多從某一特殊文化現象開掘(所謂“古怪題目”,首先是就此而言),最終觸及所屬文化系統的本質問題。其取材不避古今中外,全出於作者的特殊知識、特殊趣味和特殊發現,三者缺一不可;而彼此關係,可以說因知識而有發現,因發現而有趣味,而發現和知識又都包容於趣味之中。因系趣味文章,行文是漫談式的,雖然分量很重,立意也深,卻仍是隨筆而不是論文。無論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考慮,“古怪題目”都居周作人最佳作品之列,最能代表他的特色。作者後來說:“我的散文並不怎么了不起,但我的用意總是不錯的,我想把中國的散文走上兩條路,一條是匕首似的雜文(我自己卻不會做),又一條是英法兩國似的隨筆,性質較為多樣,我看舊的文集,見有些如《賦得貓》,《關於活埋》,《無生老母的訊息》等,至今還是喜愛,此雖是敝帚自珍的習氣,但的確是實情。”(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鮑耀明)也是針對這類作品說的。
《賦得貓》開頭講到此文寫作過程,可知在作者心目中,“古怪題目”與“草木蟲魚”尚有一點區別。“草木蟲魚”是“賞鑒里混有批判”,乃以“賞鑒”為主,此類文章則不然,純是文化批判,雖以文章論都是趣味盎然之作,不必硬分高下,然而側重點有所不同。周氏三十年代以後文章,以“古怪題目”與部分讀書之作文化批判性最強。應該指出,這種批判同時具有社會批判的象徵意義,其寫作的緣由或多或少得在現實社會中去找。作者一再說:“我仍舊是太積極,又寫這些無用文章,妨害我為自己而寫的主義,”(《苦竹雜記後記》)這話本是半真半假,多半還是不能不如此,蓋“不從俗吶喊口號”是一方面,“國家衰亡,自當付一分責任”是另一方面也。其思想上的矛盾之處,早在《閉戶讀書論》中已經顯示出來。然而此種象徵意義,畢竟只是意義之一,而且並非主要方面,可以說一是泛指的,一是特指的,一是治本的,一是治標的,在作者看來,文化批判本身才具有終極意義。
此次據北新書局一九四○年二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書目次三頁,正文二百二十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