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姓

呈姓源於風姓,出自遠古時期重黎的後裔伯符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第二種說法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程嬰後裔,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第三種說法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荀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呈姓
  • 外文名:zhèng
  • 讀音:讀音作zhèng,亦可讀作chéng
  • 歷史名人:呈興勇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歷史名人,中華呈氏宗親網,
呈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時期重黎的後裔伯符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重黎,是古史傳說中“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周王室封在程地(上程聚,今河南洛陽與偃師交界處),建立了程國,為伯爵,國君稱“程伯”。後在春秋時期遷至(今陝西鹹陽渭城區)。程伯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即以國名為姓氏,稱程氏,世代相傳至今。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很亂,社會很不穩定。顓頊高陽氏為了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就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後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商朝時封重黎的孫子於程(今河南洛陽),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北宋時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南宋學者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也說:“程氏,伯爵,風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於風姓,以國為氏。到了黃帝的孫子帝顓頊執政時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遠祖。
在典籍《國語·楚語》中記載,楚國大夫觀射父曾對楚昭王熊壬(羋軫)說:“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顓頊繼少昊之後登上帝位,任命重為南正,管天;黎為北正,管地。堯舜時代,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擔任分管天地的官職,一直沿續到夏、商二代。周朝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後裔。觀射父和司馬遷都說,程氏是重黎的後裔。但程氏的得姓,實際上是在西周時期。傳說,周宣王姬靜(姬靖)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克徐方(今山東滕縣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河南洛陽),他的一部分後裔子孫即以封地名稱為姓氏,稱程氏。
西周王朝後期,周厲王姬胡好利。他以榮夷公為卿士,拚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國人的不滿。他又派衛巫監視國人,一旦發現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國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國人忍無可忍,終於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厲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縣),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飭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國力有所恢復之後,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爭。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布陣勢,監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在對淮夷的戰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勳。後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鹹陽附近的程邑。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今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代為安陵縣,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這裡居住過。後來密人降周,也遷居於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宋朝學者陳彭年在《文韻·以國為姓》中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於程。後遂為氏,與司馬氏同。”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戰國末期,秦莊襄王子楚(嬴異人、秦異人)即位後,在公元前249年,東周君主聯絡諸侯,謀劃討伐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後,同時又忿東周王朝於自己在趙國為人質時不聞不問,遂搶先出手,即派呂不韋統領十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七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臨汝),東周王朝的最後殘餘被徹底剷除,周王朝自此滅亡。自從黃帝奪取了嬴姓炎帝的部落聯盟領導權後,歷史在數千年間轉了一個大圈圈,又被嬴姓秦王奪回最高權力。之後,忠實於東周王朝的程伯休父的後裔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銘示喪失國祚之痛。
呈氏,正確讀音作zhèng(ㄓㄥ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風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程嬰後裔,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程嬰,生卒年俱待考,主要活動在晉景公姬獳執政時期(公元前599~前581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執政上卿趙朔的朋友,與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關係也很密切。周定王姬瑜十年(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趙氏家族遭難。大司寇屠岸賈追究早先刺殺晉靈公姬夷皋的主謀,將罪名加在趙朔之父趙盾身上,藉機把趙氏全族誅滅。當時只有趙朔的妻子幸免於難,因為她是晉成公姬綏之姊,在宮中得以避禍。當時趙朔之妻身懷六甲,如果生男,則是趙氏不滅。因此,晉國朝堂上力求保全和絕滅趙氏的兩方,都盯住了這個尚未出生的遺腹子。十五年後的周簡王姬夷四年(晉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知情人韓厥利用機會,勸說晉景公勿絕趙氏宗祀。當晉景公問起趙氏是否還有後人,韓厥講述了程嬰與公孫杵臼共同保護的趙氏孤兒的實情,晉景公聽後非常感動。於是趙氏孤兒被召入宮中。這名趙氏孤兒名叫趙武,晉景公命趙武見群臣,宣布他為趙氏之後,並使復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隨後程嬰、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誅其全族。
到了周簡王八年(晉厲公姬壽曼三年,公元前578年),二十歲的趙武舉行了冠禮,標誌著他進入成年。程嬰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夙願,就與趙武等人告別,要實現他殉難的初衷,以了卻對公孫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其實,他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跡,證明自己苟活於世,決沒有絲毫為個人考慮的意思。趙武啼泣頓首地勸阻,終不濟事,程嬰還是自殺身亡,追公孫杵臼去了。程嬰和公孫杵臼倆人挽救趙氏孤兒的事跡,被後世人們廣為傳頌,並且編成戲劇,出現在舞台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他們那種捨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為世人所欽敬。程嬰忠實於友誼與忍辱負重的精神,公孫杵臼不忘舊主的行為品格,也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的。當年,程嬰的長子被屠岸賈當作趙氏孤兒殺害了,其幼子程伯恭被晉景公晉封為“呈誠君”,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呈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程嬰、程伯恭為得姓始祖。程伯恭也是程氏的第十五世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荀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周公旦大封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說第十七子)受封於郇(今山西臨猗),史稱郇侯、郇伯。又據史籍《左傳杜預注》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荀氏的支子(妾生之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新絳),其後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荀氏世家在西周時期聚居在郇陽(今山西臨猗南部),後來遷到新絳縣西。其中的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荀偃、荀驩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上卿或大夫,是對春秋時期整個晉國政局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其晉國大夫荀驩的采邑就是程邑。近有學者指認晉國程邑是關中地區鹹陽渭城區的程邑。但本書認為,春秋乃至戰國時期,鹹陽及其附近一帶均屬於秦國領地,並位於秦國的核心地區,晉國當時雖曾一度擁有“河西八城”,但其勢力卻無論如何也難以到達秦國的政治中心鹹陽附近。因此,作為荀驩采邑的程邑,應在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由於荀驩受封的食采邑名叫“程“,因此在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程氏,世代相傳至今。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韓景侯韓虔七年,趙烈侯趙籍七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正式分晉後,荀氏程氏後裔遂將自己的姓氏去“禾”留“呈”,改稱呈氏,以記失食邑之痛,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與“程”同音,讀作chéng(ㄔㄥˊ)。該支姬姓呈氏族人皆尊奉荀驩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程伯休父、程伯恭、荀驩。

歷史名人

呈興勇:(公元1938~今),湖南邵陽人。著名當代作家、翻譯家。參加工作後,先後在教育系統、湖南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工作;歷任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等職。著有《炎黃源流圖記》、《一工兵仙韓信大傳》、《死亡學筆記》。編著有《卡耐基傳》、《南丁格爾傳》、《海倫·凱勒》等。譯著有《靈與肉的煉獄》、《形形色色的巫術》、《作家之妻》、《暴發戶秘史》、《阿·托爾斯泰童話集》、《母親》、《卓婭與舒拉》、《魯迅傳》、《帝王春秋》等多部。
論文有《拉卡托斯對波普爾科學哲學的繼承和髮菜》、《羅斯福新政與壟斷資本》、《論罪與罰等四篇小說》、《論匈奴西遷的自然地理原因》、《當代社會生物科學》、《從民族學看匈奴的盛衰》、《一個十八世紀的巫術家》、《匈奴西遷的幾個問題新探》、《嫘祖·絲綢與炎黃文化》等。

中華呈氏宗親網

中華呈氏宗親網,呈氏論壇於2009年10月06日正式成立開通。
呈氏宗親網成立的宗旨是:網路聯繫宗親,共享呈氏族譜資料,討論族源支派,排輩(輩分)方便尋根問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