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緯堂

呂緯堂

呂緯堂(1838-1908),同安人,原籍金門,早年因“善操西語”,投身清朝海軍,為當時的中國海軍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清政府誥授為“振威將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緯堂
  • 別名:呂文經
  • 國籍:中國(晚清)
  • 民族:han
  • 出生地:金門
  • 出生日期:1838
  • 逝世日期:1908
  • 職業:清朝海軍 清朝一品大員
  • 主要成就:振威將軍
    中國海軍建設
墓志銘,廈門港,學"西語",作風清廉,查無此人,巡洋遭風,1896年隨同李鴻章出訪歐美列國,

墓志銘

他的墓志銘上個世紀90年代出土於同安區西柯鎮卿朴村(現屬祥平街道),墓志銘磚質墨書,高和寬均為0.42米,厚0.04米,因露置時間過長,墓志銘上有不少墨跡已無從辨認。
"仔細研究了呂緯堂的墓志銘,發現他真是廈門近代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在五口通商之後,洋務運動興起之時,能夠將自己的語言特長運用於清朝海軍的建設,作為近代史上的一位人物,不啻為中國洋務運動的縮影,非常具有歷史研究的價值."昨日下午,我市知名文史專家,鄭成功紀念館館長何丙仲應邀向記者說起墓志銘上記載的這位呂緯堂先生,不禁興奮得兩眼發亮.
雖然史料上對呂緯堂的記載甚少,但是何丙仲還是向記者細說了一番呂緯堂的傳奇經歷,這些聽起來像故事一般的"呂氏傳奇"是他連日來查閱各種史料以及研究墓志銘所得到的.

廈門港

早年他在廈門港賣油條,根據墓志銘記載,呂緯堂被"皇清誥授振威將軍",因此可知他是清朝的從一品大員,這樣,廈門近代史上官階僅次於民族英雄陳化成(陳化成死後被清政府追封為一品)的一位武官又浮出了歷史的水面.
墓志銘上並未記載這位從一品大員的出身,但據其曾孫呂昭炎老人介紹,家族老人傳下來說,這位了不起的先祖年輕時是在廈門港賣油條為生的.

學"西語"

何丙仲告訴記者,呂緯堂的傳奇還在於他的"善操西語".他出生於1838年,1843年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也就是說,呂緯堂在5歲時開始有了學習外語的可能.據呂家故老相傳,他是在賣油條時跟外國人學會英語的.
憑著"善操西語",沒有任何功名的呂緯堂一改封建社會的仕途之道,屢為清政府所重用,慈禧太后為表彰他的功勞,曾專門賜予他一件官袍.在因戰敗而仕途受挫後,他還跟隨李鴻章出訪各國,"遇事多所贊翼".

作風清廉

根據墓志銘記載,呂緯堂仕途受挫不僅僅是因為戰敗,他為人剛直,"以不能賂權貴",因而招致貶官.
何丙仲說,我市的文物保護工作者曾經對他的墓葬進行了勘察,發現這位從一品大員的墓碑絲毫沒有大官的氣派,尺寸甚小,而且墓志銘不用石刻只用墨書,墓地原有的兩根望柱由於年深日久也已經毀壞得十分嚴重.可見此公為官清廉,以至於告老還鄉時家庭經濟狀況不佳.

查無此人

令人吃驚的還有,這么一位廈門近代史上難得一見的高級武官,廈門方誌對他竟然沒有絲毫記載.何丙仲查閱了諸多史料,才在有關馬江海戰的《甲申戰事記日》以及當時的《申報》中見到了有關此公的記載,但是內中的名字為"呂文經".何丙仲介紹說,極有可能"文經"是此公名諱,而"緯堂"為此公之號;廈門方誌未對此人進行記載,正好說明他在還鄉後,安分節儉度日,加上當時正值清末,媒體很不發達,因此家鄉百姓都不知此公在朝廷為官的業績.
目前,這位廈門近代史上的"全新"歷史人物,已經引起了近代史專家的高度重視.
“我們比對之後,發現民國《廈門市志》關於先祖的記載和他的墓志銘全部吻合。”呂譯斌告訴記者,根據記載,呂緯堂留洋回國後,正趕上洋務運動方興未艾,他便投身海軍,並將他的語言特長運用到中國海軍的建設中,他曾擔任過靖海、長勝、福星、安瀾、濟安、伏波等戰艦的管帶,累任副將、總兵等職,“屢為沈(葆禎)、左(宗棠)、楊(岐珍)、李(成謀)諸公所器重”。“我們非常自豪,這位先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中國漫長的海岸線,文史專家也說,他為中國海軍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巡洋遭風

墓志銘記載著同治三年(1874年)的“巡洋遭風”事件,經過查閱史料,呂家後人基本弄清了事情的始末。原來,1874年,日本突然以5艘軍艦發兵台灣,當年6月,沈葆禎、日意格等統率“伏波”、“安瀾”、“飛雲”等艦前往台灣警戒,並與日本軍艦抗衡,同年底日軍被迫撤離台灣。就在那年9月,“安瀾”管駕呂文經被革職,原因是“安瀾”停泊在台灣安平時遇到颱風,不幸沉沒。呂譯斌介紹說,有史料說,“安瀾”製成後原是要派往廣東服役的,它雖為戰艦卻是木製的,穩定性較差,因而不幸沉沒。
如果呂緯堂的這次革職還讓呂家後人頗費了一番功夫求證,那么1884年馬江海戰導致的仕途受挫則明確多了。
1884年馬江海戰爆發,福建水師慘敗,擔任“伏波”艦管帶的呂文經再次被革職。對此,民國《廈門市志》記載道:“馬江失守,當局不諳軍情,貽誤大計,而委咎於群下,經(呂文經)受‘中炮先退’之讒,奉命革職,發往軍台效力。”
但是,呂緯堂“發往軍台效力”是一年多以後的事,當時中法戰爭打得激烈,督辦福建軍務的左宗棠“以經(呂文經)罰非其罪”,將他留在福建以供差遣,後來,法軍進攻台灣並占據澎湖,他又七次冒險,運兵渡台。據記載,他在“軍台效力”至1888年11月。1890年,光緒皇帝下旨,將他照原官降二等賞給職銜;1891年,李鴻章將他官復原職。

1896年隨同李鴻章出訪歐美列國

“由於文革時我們的族譜和照片等很多實物被毀,所以有關這位先祖的事情都是家裡的老人說給我們這些小輩聽的,因此關於這位先祖,我們的認識是‘片段’式的。”呂譯斌說,為了將這些片段變得完整,三年間,呂家人不斷地查找資料,終於將“片段”給連線起來了。“我的曾祖母曾說,這位先祖曾經跟隨李鴻章出使歐美,有一回,我無意中在書店看到一本書《李鴻章出使歐美真相》,我認真翻閱了一下,果然找到了先祖的名字,書里寫道,光緒22年3月(1896年),李鴻章一行45人,離京南下,‘開始了亞、非、歐、美十萬里環球之行’,隨行人員中有武官10人,先祖的名字排在第一個。”
怕這本書是“戲說”,呂譯斌特別去了趟合肥李鴻章紀念館,結果,他在紀念館看到了當年李鴻章使團出國前的合影,“我們在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甲午悲歌》中查到了當時北洋艦隊水手苗秀山口述的回憶錄,他說,當時先祖是鎮北艦的艦長,人稱‘呂大鬍子’,想來先祖一定是個大鬍子,我在照片上看到幾個大鬍子,所以不敢確定哪位是先祖。後來,我們又請朋友去威海甲午戰爭紀念館查,那裡也有同樣的一張照片,我們正在聯繫,希望他們能夠把照片影印一份給我們。”呂譯斌還找到了《李鴻章出使歐美真相》的作者王培垠,“他告訴我,他的書引用的史料全部是博物館和圖書館找出來的,可靠度很高。”
1903年,呂文經辭官回鄉,1908年2月3日在位於廈門石路街28號的家中去世,清政府追封他為“振威將軍”,作為清朝的從一品大員,他也是廈門近代史上官階僅次於民族英雄陳化成(陳化成死後被清政府追封為一品)的一位武官。據介紹,石路街位於廈門五中附近,這所學校的後操場就是呂緯堂所建大厝的一部分。呂譯斌說,先祖葬於同安南城外的坑打村(現稱卿朴村),“至今,卿朴村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說出不少先祖的故事,他們叫他‘海大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