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呂梁地區剛成立不久,呂梁文工團即宣告誕生,成為呂梁地區最早建立的、唯一一所隸屬於文化主管部門管理的、由政府財政支持的文化事業宣傳單位,承擔起以歌舞、話劇、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宣傳新呂梁的重任,成為當之無愧的呂梁發展的“宣傳隊”、“見證人”和“實踐者”。可以自豪地說,呂梁文工團歌舞演藝事業的發展過程就是呂梁文化事業,乃至呂梁社會經濟事業發展的縮影。一部呂梁文工團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也是“呂梁精神”的續寫史、傳承史、弘揚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梁市歌舞劇院
- 始建時間:1971年5月
- 前身:呂梁文工團
- 在編人員:100人
簡介,初創發展階段,全面發展階段,創新發展階段,
簡介
當年的“呂梁地區文工團”,隨著呂梁撤地設市及歌舞演藝事業的發展需求,2003年5月更名為呂梁市歌舞劇院。現有在編人員100人(離退休人員30人),在編上崗人員63人,編外聘用契約及臨時人員 50餘人。院內設有辦公室、舞美隊、聲樂隊、表演隊、舞蹈隊、樂隊等十個隊室。
值此黨中央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號令的莊嚴時刻,適逢建團四十年紀念,站在劇院發展歷史的新節點上,回眸40年的發展歷程,一幅幅清晰的畫面呈現在世人面前:
初創發展階段
(1971年 ~ 1979年)
這是一段艱苦奮鬥的創業時期。呂梁地委籌備領導組於1970年調在晉中工作的薛光運和汾陽縣文化館工作的雷守直來到離石,同由北京來呂梁支左的軍代表郭鐘魁一起著手組建呂梁文工團。1971年9月8日開始,他們三人瞄準北京知青、建設工地宣傳隊、學校學生三個群體,從呂梁山到太行山,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地深入到田間地頭、山莊窩鋪選拔文藝人才。9月20日返回離石,21日即向地委打了成立呂梁文工團的報告。10月10日——25日,舉辦“呂梁地區文藝骨幹培訓班”,對初選的110名學員進行強化培訓和反覆考察,23日舉行了匯報演出。11月17日,正式確定42人為第一批錄用人員,12月1日正式報到時實到32人,加上軍代表和炊事人員共39人。12月5日,在軍分區家屬院舉行了呂梁文工團成立儀式,有關領導和32名團員,及邀請的23個單位的負責人共同見證了呂梁文工團的誕生。12月6日接到為地委黨代會召開演出的光榮任務。硬是在“無房子、無場子、無台子”,只有“一群孩子、一萬票子、一條路子”的艱難境況下,只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趕排出了一台節目,為呂梁地區成立後的第一次黨代會獻上了厚禮。
文工團成立後不久轉到原離石看守所的舊院子裡開始創業。當時,實行軍代表管理制(軍代表郭鐘魁任團長、李瑞達任政委),從生活起居和工作作風都嚴格按軍事化的標準管理, 1972年6月組織了從離石出發,途經方山,到嵐縣的為期一月的拉練,一路走到哪兒都幫助老百姓乾農活,把文藝節目送到哪兒,極大地錘鍊了大家的意志和作風。此間,又招入33人。
軍代表於1974年離開團里後,地委明確由時任地區文化辦公室負責人的薛光運兼任文工團團長。他提出了:“紮根呂梁山,心想二百三(當時人口230萬),堅持小土好,方向永不偏”的辦院方針。為了儘快提高業務水平,一方面,聘請省歌舞團的老師來團進行舞蹈等方面的指導訓練;另方面,派出一部分樂隊演奏員去北京解放軍軍樂團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正規培訓,演員在學習、練功等方面的好作風,在全省的文藝團體中也有口皆碑。在1973年山西省舉辦的芭蕾舞“沂蒙頌”訓練班結業匯報演出中,劇中主要演員大都由呂梁文工團的演員擔任。在山西歌舞團的大廳里、走廊里都掛起了“向呂梁文工團學習 ”的橫幅。1975年9月8日到省城參加演出,贏得滿堂喝彩。當時的省委主要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誇讚說,呂梁文工團是呂梁的縮影,呂梁的希望,是呂梁精神的體現,全省文藝團體都應該向呂梁文工團學習。
這時期尚處於文革階段,演出的作品都是歌頌毛主席,歌頌黨,歌頌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難曲折,反映人民民眾戰天鬥地的火熱生活,以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為主。所排演的作品多是移植的樣板戲和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節目。革命現代芭蕾舞劇《沂蒙頌》的成功演出,標誌著文工團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演出隊伍,具備了較齊全的演出設備,團隊創作、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開始顯現出來。形成呂梁歌舞演出的第一個高峰,成為呂梁新區起步和發展階段一支主要的文藝宣傳力量。
全面發展階段
(1980年 ~ 1996年)
這一階段經歷了由張廷盛、賀登朝、王錫生、雷守直、王若東等領導的更迭,他們一如既往地繼承了文工團的優良傳統,加強團內管理,注視人才培養,創作藝術精品,宣傳地委中心工作,面向基層,服務大眾,謳歌呂梁社會經濟建設成就,壯大了隊伍,擴大了影響,使呂梁文工團成為一支活躍在呂梁大地上的文藝“輕騎兵”。
這時期的中國文學藝術界出現了“傷痕”、“反思”和“尋根”等思潮,沉思歷史與反映現實成為這一時期藝術耕耘的兩塊主要園地。表現在歌舞藝術上也是反映反思文革十年浩劫,反映人性的回歸和觸及現實題材的內容。戲曲文學成了表達思想、經驗的重要形式。話劇和歌劇成為呂梁文工團這一時期的主要表現形式。這一段的主要作品有話劇《於無聲處》,歌劇《雪劍》,音樂劇《搭錯車》等。特別是原創歌劇《搖籃曲》,曽獲得全省匯演一等獎的佳績。
進入九十年代,流行歌舞以及歌舞劇、音樂劇走上舞台。同時,國外現代舞美燈光的觀念、器材,對歌舞化藝術的發展也起了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歌舞化藝術的時尚鮮美,開始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以歌舞為主的綜藝類的節目開始走熱舞台,也促進了劇院設施設備的建設及各類藝術人才的大顯身手和脫穎而出。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大型音樂劇《靜靜的呂梁山》,大型綜藝晚會《呂梁春潮》等。
經過以上兩個階段的發展,到九十年代末文工團進入了一個比較全面發展的階段。在劇目建設取得新突破的同時,人才隊伍建設也取得了新成果。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一批具有良好知識積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同志有的進入高一級的部門單位,有的走出呂梁山,走向省城或更發達的地方。他們無論在創作、表演,還是從事管理工作上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業績,成為後來人學習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這些佼佼者有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我國著名古錢幣研究學者、著名考古專家王學農,“呂梁人民藝術家”、原呂梁文聯副主席、歌詞作家李三處,中國絲綢進出口公司財務總監楊軍,我國著名翻譯家、出版家呂昕,國家著名影視導演郭大群,海政歌舞團編舞白玲,央視教育台欄目主播白娟,山西省著名編劇、導演雷守直,山西省歌舞劇院副院長、著名作曲家孟只爭,廣東衛視新聞主播王金,山西省電視台欄目負責人段俊梅、張潤元,山西戲劇研究所編劇、導演牛建榮,著名歌唱家譚晶的老師、山西大學音樂系教授韓敏虎,獲得亞洲體育舞蹈大賽冠軍的左根生,首箇中國農民交響樂團作曲、指揮田春明,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大型舞劇《解放》執行導演穆青,獲得“中華英才獎”、“中國民族音樂優秀詞作家獎”、山西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山西省“杏花獎”、“五個一工程獎”和“呂梁人民藝術家”等榮譽和稱號的現任呂梁市歌舞劇院院長白林牛等。
創新發展階段
(1997年 ~ 現在)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文化事業單位享受的大包大養走向末路,視聽覺傳媒多樣化的迅速發展,對傳統藝術提出挑戰,舞台表演藝術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國辦藝術表演團體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的衝擊和壓力。
正是在這樣嚴峻的生存環境下,1997年1月,白林牛同志走上呂梁地區文工團團長的領導崗位,接手過文工團繼往開來、揚帆遠航的艱巨重任。他上任後提出了“以服務中心為主旨、以創新節目為支撐,以占領市場為目標,以質量興團為根本”的立院思路,和“強化內部管理,加強制度和人才隊伍建設,堅持立足呂梁,面向全國,打造精品,創新發展”的治院方略,確立了“人才立團、設備立團、劇目立團、精品立團、質量立團、管理立團、品牌立團”的發展戰略。他帶領一班人團結奮鬥、迎難而上,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經過又一個十多年的發展,使呂梁市歌舞劇院及呂梁的歌舞事業取得了可喜成績,主要體現在: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弘揚主旋律,努力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鳴金擊鼓、宣傳造勢
歌舞劇院一班人始終明確做為黨和政府的宣傳單位,承擔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全面落實文藝宣傳的“三貼近”原則,緊跟時代節拍、適應形勢需求,深入到人民民眾之間,深入到生產一線取材和演出,大張旗鼓地宣傳了市委、市政府實施的發展戰略,高揚了主旋律,鼓舞了士氣。
針對市委實施的發展戰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平安新呂梁建設等中心工作及重點任務,及時創編節目,演出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平安新呂梁》、《血脈相連情系災區》、《讓我們的城市更美麗》等五十多台大型專場晚會。這些演出皆主題突出、結構恢弘、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時代性強、教育面大,影響深遠。
他們多次承擔了市委、市政府、市直機關、單位、企事業和各縣(市、區)重要會議和慶祝、紀念、比賽活動的策劃和演出任務。更多的時候是,一年四季風裡來雨里去,戰嚴寒冒酷暑,深入農村、社區、廠礦、軍營、學校、機關演出,每年都在百場左右。精彩紛呈的節目,給人民民眾及時帶去黨和政府的關心、送上精神營養的大餐,在呂梁文藝宣傳的大舞台上唱響和諧發展的頌歌,呈現出亮麗奪目、動人心魄的風采。
(二)、立足本土,挖掘資源,弘揚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體現呂梁特色和呂梁精神的文藝精品、高雅品牌
劇院在作品的創作上本著“高起點策劃、高品質追求、高水平展示”的原則,立足地方實際,著眼於挖掘本土資源,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努力尋求體現呂梁特色和反映呂梁精神的題材,不斷推出了具有創新性和觀賞性的精品節目,並依靠精品,打造品牌,形成了參與市場競爭的魅力和實力。
2002年,創作的大型音樂詩舞《好山好水好兒女》,作為呂梁重點文化工程項目在省城太原和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後,被演藝界專家譽為“山西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和“黃河歌舞派新世紀的開篇之作”;舞蹈節目《簸春》在2003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科協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的“春天的聚會”大型綜藝晚會演出,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的好評,為三晉文化走向全國吹響了號角;大型廣場民間舞蹈《中華龍鼓》在全國第十屆優秀民間舞蹈大賽中獲得“金獎第一名”,填補了山西在該賽事中無第一的空白;《金鈸銀舞》、《天地祝福》等廣場藝術作品先後在北京天下第一城、蘇州虎丘公園、杭州城皇閣、廣州世界大觀園及深圳、武漢、貴陽、上海等地做簽約商演和比賽演出,成為全市第一個走出呂梁山、衝出娘子關闖市場、樹品牌的歌舞演出單位;2005年,在參加山西省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太行呂梁頌”合唱大賽中,榮獲了省委頒發的最高獎“特別獎”;2006年,舞蹈《生命的呼喚》在山西省“小荷花”杯舞蹈比賽中,贏得專業組第一名。2007年,舞蹈《生命的呼喚》、《春到杏花村》,小品《賣雞蛋》在山西省群星獎比賽中獲優勝獎。2008年,《生命的呼喚》獲得中國社會文化最高獎“中國第十四屆群星獎”,並獲得“創作優秀獎”。2009年,舞蹈《金針花開》在山西省小荷花杯舞蹈比賽中,獲得金獎第一名。《核桃熟了》榮獲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十佳作品”獎,成為呂梁建區以來,第一次獲得該獎項的演出單位。表演類節目《杖夫》,在參加首屆“中國濱洲杯”國際小品藝術節表演中獲得劇目銀獎和表演獎。《家裡家外》在參加山西省文化廳“德藝雙馨”曲藝大賽中獲得小品一等獎。《賣雞蛋》、《安全無小事》在參加全國第十八屆群星獎比賽中獲參賽獎。歌曲《滿目春回》、《黃河之水天上來》、《喊大山》獲得全省“杏花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劇院帶著一批精品節目,代表山西到韓國參加“山西文化產品精品展示周”演出活動,第一次走出國門,把呂梁的精品節目展示給國際社會。
這一時期創作和演出了舞蹈、歌舞組合、歌伴舞、歌舞、音樂舞蹈快板、小品、鼓舞、樂舞說唱、魚鼓說唱、配樂詩朗誦、音詩畫,及相聲、雜技、現代舞、雙人舞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精品節目一千多個。縱觀這一時期的創作,實現了節目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特別是一批精品節目的產生和在國家和省際區域賽事活動上獲獎,成為歌舞劇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標誌著我市歌舞創作邁上嶄新的台階,開始衝出山西,躋身全國一流水平。
(三)以人為本、選賢任能,形成激勵機制,搭建展示平台、加強人才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劇院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著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立足本院人員結構現狀,區別老手新人,力爭做到選賢任能、識人善任,人盡其才和才盡其用。二是面向院校、社會,招收或招聘專業人才,確保演員隊伍的穩定。三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培養人才。邀請國家級和省城的業務專家來院進行業務輔導、編排節目、舉辦藝術講座,以排演促練功。分期分批把骨幹人才送出去採風和觀摩學習,以提高素質,增長技能。四是抓住和創造各種機會,通過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使人才脫穎而出,儘快成為了劇院扛旗掛帥和主打領銜的新星。五是挖掘財力,適當增加聘用演員的工資,對排練演出中業績突出的優秀演員實行低職高聘,提高待遇,對穩定隊伍起到了積極作用。六是採取打破資歷界線,實行開放式的角色競爭,為有發展潛力的年輕演員搭建施展才能的公平競爭平台,對不勝任工作的予以淘汰。七是實施年度獎項目,結合年度工作總考核,通過由下而上、好中選優的方式,重獎業績突出者,從而樹立榜樣,鼓勵成才。八是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本著先易後難、逐步推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對演出補助和崗位補貼進行細化和調整,調動了一線演員排練演出的積極性。
在這種多管齊下的激勵措施下,有60餘人次獲得省部級獎勵,二十多項次節目獲得地市級獎勵,一批基本功紮實、技術熟練、熱愛事業的新人正在脫穎而出。其中李智武等7人獲得過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張冬香獲得過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王秀芳等18人獲得第七屆中國舞“荷花獎”,趙冬變獲得過全國鄉村青年歌手大賽銀獎。郭治江、秦國保、趙冬變、張冬香、郭小紅都獲得了山西省政府最高獎——“杏花獎”。由周瑞罡任隊長、郭治江、薛斌等為專業統領的舞美隊伍成為全市演出團體中技能強、造詣高,最熟悉業務的團隊,增強了劇院的發展後勁。
(四)瞄準市場,把握機會,尋求合作共贏,努力抓好演出行銷、積極拓展演出空間、搶占演出領地
轉變思想觀念,自覺地走進市場、拓展市場,創新演出機制,把藝術生產納入產業經營,把管理型劇院轉化為經營型劇院。經過反覆研究,劇院鎖定了四大演出市場:一是政府主導的演出市場,創作主題性突出,弘揚主旋律的節目,滿足市委和政府機關的重大慶典活動、接待活動和重要節假日演出的需求;二是旅遊演出市場,打造展示民族風格、呂梁風情的特色旅遊文化精品;三是國內演出市場,瞄準地方特色和專項演藝需求,創作既體現地方文化又彰顯民族特色的娛樂性節目;四是商務演出市場,與大企業、大公司聯手,創作排演宣傳企業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的專題性節目,與企業站在共同的層面上共闖經濟大潮。
為了占領這些市場,他們首先是區別不同情況,確定演出模式。對公益性演出、扶貧演出、慰問演出等以注重“社會效益”為基點的,不圖盈利、無條件履行國辦藝術表演團體的職業義務。對盈利性、經營性的商業演出,根據市場規律,按照成本核算,依據對方的要求,設計演出規模,按質論價,互利雙贏。其二是提前分析預測市場把握情況,年初根據上級下達的任務和全市有關政務活動早做規劃,早開展工作,占領演出市場。其三是重用行銷人才,進行市場行銷,拓寬演出渠道,改變了坐等演出的狀況。其四是採取面向市場、主題策劃、資源整合、滾動行銷的運作方式,實現了新排節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其五是尋求和大型企業合作,開闢文化交流渠道,實現了互惠共贏,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五)、創新管理、完善設施,調動積極因素,努力化解矛盾,形成凝心聚力的工作氛圍,共創和諧劇院
隨著專業人才的年齡結構趨向老化,劇院占編領餉的人員近三分之一不在一線,而台上摸爬滾打的又多是聘用的年輕人員。既要顧老又要養小,負擔很重。為了確保穩定發展的大局,劇院改革管理機制,調動積極因素,確立了“台上養小,台下養老”的用人理念,區別不同情況,新、老待遇各得其所。對年輕骨幹演員,經常組織學習,為他們改善食宿條件,使其享受與正式人員一樣的休假和福利待遇。對於年長的老同志,院部領導經常上門慰問;對有災病的職工,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資助救濟。院裡還籌集數萬元給全院人員(包括離退休老同志)辦理了基本醫療保險,給危房住戶辦理了意外財產保險、給舞美隊員辦理了人身意外保險。新置了辦公設備,購置炊具灶具,開辦單身職工灶,極大地改善了工作生活環境。注重打造團隊意識,對全體演職人員明確崗位職責,分工協作,各司其職,激發出創演人員的創作表演潛力和合作共事的自覺性,形成團隊的戰鬥合力。加大了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完善力度,投資數百萬購置了大型雙屏電腦字幕機一套、200多個裝運燈光設備用的鋁合金航空箱,高級合唱話筒和手持話筒、可承擔各種大型演出的現代化燈光音響設備、LED顯示屏和一批電腦等自動化辦公設備,添置多功能舞台車一輛,新制演出服裝1000餘套等等。這些好事實事,得民心、順民意,激發了全院職工的工作熱情,使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空前增強,全院呈現出氛圍和諧、團結奮進的可喜局面。特別是在解決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危房改造問題上,經過大量艱辛的工作,使劇院的整體重建工程進入一期收尾,二期將啟階段。
劇院現在以最完備的演出設備、最現代化的技術支持和最強大的演出陣容在不斷的開拓市場、占領市場、擁有市場中得到新的更大發展,保證了每年排演二十幾個新節目、演出60--100餘場,實現收入100餘萬元,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以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精神面貌,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市文藝演出的先鋒隊,成為我市文化演出市場的主體,成為呂梁和諧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面向未來,我們希望並祝願呂梁市歌舞劇院乘著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東風,全面貫徹黨的文化發展戰略,不斷提高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弘揚“呂梁精神”,勇於應對挑戰,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不斷拓展演出空間;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努力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以不懈的改革精神和精品節目占領更大的市場。努力為呂梁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唱響嘹亮頌歌,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