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㳘(1288-1346),字蒙甫,山西汾陽人,是元代著名廉吏、法學家。1331年,呂蒙甫調任嶺南廣西道廉訪司僉事,坐鎮靜江府(今桂林),1344-1346年擔任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在兩度監察廣西期間,呂蒙甫的工作贏得了朝廷、百姓的好評。
基本介紹
- 字:蒙甫
- 中文名:呂㳘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1324年,任京城庫副、河間路(今河北)都轉運使經歷,遷都府經歷,授承直郎(正六品)。
1325年,擢升淮西道肅政廉訪司(治今淮安)知事、大中正府左右司知事,授承德郎(正六品上)。
1326年,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監察御史(駐今南京)。
1328年,任職湖廣行省(治今湖北武昌)。
1329年,任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管轄今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北部灣沿岸等地。
1331年,任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治今桂林)僉事,授中憲大夫(正四品),當時元順帝在廣西。
1332年,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治今武昌)僉事,授亞中大夫。
1334年,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使,見《張真人道行碑》。
1335年,任襄陽路總管、本路諸軍奧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授亞中大夫(從三品)。
1340年,任刑部侍郎(四品),脫脫在本年擔任丞相。
1342年,任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總管兼府尹、本路諸軍奧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知河防事,授大中大夫(從三品)。
1344年,任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管轄今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北部灣沿岸地區,授嘉議大夫(初正三品)。
1346年,任命為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使,治所位於元代北都,管轄今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等地,授通議大夫(中正三品)。未赴任,歿於今雷州。
1346年,贈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諡號簡肅,授正議大夫(上正三品)。
軼事典故
興民利 推廣教育
呂蒙甫每到一地,必先修學校,鑿泮池,塑孔子像,致力於幫助廣西地區移風易俗,樹立儒學新風;同時,勸農桑,教樹藝,墾屯田,教樹畜,推廣教育科學知識,推動廣西農業快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
除民怨 重審冤案
嶺南地處偏遠,若有冤情,很難上達天聽,況且當地官員失職懈怠,導致民怨沸騰。呂蒙甫在任期間,力主重審錯案,但凡有疑點的案子,都重啟蒐證,幾年間,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
他不計算案子的大小,只為還民眾一個公道。其中,合浦縣農民韓某拾遺冤案尤為典型。“有商郭,艤舟白沙浦,夜遇風,登貨與岸,岸人掠之,而韓氏兄弟適至,得所遺物甚微,郭詣韓取之,欲盡償所失。”匪夷所思的是,官府竟將韓某視為盜賊,打入大牢,等待審判。呂蒙甫詳細了解案情後,還了韓某的清白,同時免去了他的刑罰。
另外,博白有良民協助官府驅逐盜賊,誰想到,官府僅僅以籍貫辨識匪類,“以為盜皆鬱林(今玉林)、博白民,移文捕之。”將良民打入監牢。呂蒙甫詳細釐清案情,逐個詢問關鍵人物,才得出真相,將良民釋放。
察民情 無私奉獻
在桂林,呂蒙甫為了讓孤寒子弟上得起學,不惜“割俸延師以教育之”;聽到有民眾不能溫飽,他說:“此聞動淹旬月,吾不忍赤子之絕於乳”。於是他馬上下令發糧,賑濟災民;為了改善環境,他創製桂林八景,讓桂林風景更添底蘊。當呂蒙甫離開桂林的時候,“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別”。
呂蒙甫廉潔奉公,任勞任怨,兩次獲得朝廷賜服嘉獎,相當於特等模範。元順帝在廣西時,曾經手書“恆齋”兩字條幅賜予呂蒙甫,後賜予呂蒙甫金手蟒袍一件。元代第一文豪虞集、第一大儒許有壬將他比作漢代名人漁陽張湛,文學家河北人蘇天爵將他類比晉代廉吏羊祜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