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齊海戰

吳齊海戰

吳王夫差在西破楚國,南降越國後,經過數年精心準備於公元前485年春,聯合魯、邾、郯等國,正式出兵北伐齊國。夫差將吳軍兵分兩路,自己親率主力搭乘內河戰船由邗溝入淮河北上,直逼齊國南部邊境。同時,為確保側翼安全並夾擊齊國,分散齊國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率海師主力艦隊從海路繞道齊國後方,實行遠航奔襲進攻山東半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齊海戰
  • 發生於:公元前485年
  • 地點:山東琅琊台附近黃海海域
  • 勝利:齊國
戰爭背景,雙方裝備,詳細經過,結果,意義,

戰爭背景

吳國的戰略意圖是以海軍配合主力陸軍和內河水師的行動,保護側翼和後方運輸線的安全。同時尋找齊國水師主力,伺機決戰並在齊國後方登入,與主力夾擊齊國。準備就緒後,吳國海師數百艘戰艦旌旗招展,迎風破浪,浩浩蕩蕩的西出長江口,沿東中國海海岸,向陌生的北方齊國大縱深黃海海域駛去。南方諸侯國從海路遠征北方國家,這在此前是從來沒有過的。吳軍艦隊出海以及陸軍主力北上的訊息傳到齊國後,朝野震驚。原本內斗不已的各方暫時放下爭端,共同對敵。好在與此時已經分崩離析的晉國相比,齊國內部相對統一得多。而且齊國本來就是臨海大國,有數百年的航海史,擁有一支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海軍艦隊。於是,齊國海軍出兵南下,在海上迎戰吳軍海師。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吳齊黃海海戰打響。

雙方裝備

當時雙方使用的武器裝備,首先是艦船。中國使用船隻作為戰爭工具的歷史非常久遠,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豐富的航海(河)經驗。早在商代,中國就已經開始將船隻用於戰爭。例如在商紂王征服東夷的戰爭中,商軍就在江南水網地區使用了大量船舶來運載人員、物資和武器裝備。當時商軍使用的船隻小的可以搭載數人,大的則可以運載戰車、戰馬甚至戰象。船舶的大量使用對商軍征服江南水網和東方濱海地區強大的東夷部族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隨後的周代,船隻對王朝在南方的戰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到春秋晚期,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冶鐵工業的發展使用,軍用船舶的質量和性能有了巨大提升,起到的作用也更大。一些沿海或瀕臨大水系的諸侯國開始大規模造船並組建了專門的水軍,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海軍。當時,濱海的齊國組建了海軍。長江流域的楚國、吳國和越國則組建了內河水師。水軍在這些國家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時廣泛使用的戰船包括大翼船、突冒船、樓船和橋船等。
其中主力大翼船長約23米,寬約3.5米。可裝載士兵、船工等共約91人。船身狹長,分為兩層。下層是庫房和船工划槳的地方,上層是作戰的士兵。可以運載相當數量的給養和武器裝備。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優點,是當時海(水)戰的主力艦隻。突冒船船體堅固,船首裝有堅固的金屬沖角,專門用於撞擊敵艦。樓船是一種具有重樓式上層建築和攻防設施的大型戰船,外觀似高聳的樓宇。這種船隻的缺點是體積過於龐大,速度和機動性交差。但優勢是具備強大的裝甲防護能力,而且可以運載大量士兵和武器裝備以及給養物資。一般被當作水上移動要塞阻擊敵軍,也被作為旗艦。橋船則是一種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機動性強的小型艦船,主要用於高速沖陣以掩護大型戰艦。當時的水軍配備的武器大致以當時的陸軍武器為主。包括弓弩、長矛、長斧和標槍等,此外還有一種專門用於水戰的長鉤矛,可以用來用鉤住敵船或擊殺敵軍。齊國由於是濱海國家,積累了數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經驗,因此戰船主要以大型海船如大翼船為主。而吳國由於長期在內河和湖泊作戰,因此儘管其水師數量眾多,氣勢逼人,卻主要是以內河船隻為主。

詳細經過

齊國根據吳國海軍遠道而來,長途奔襲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己對當地海況和島嶼地貌熟悉的優勢。決定以逸待勞,集中兵力在家門口的黃海海域伏擊吳軍艦隊。齊國海軍主力出發後,停泊在琅琊台附近等待吳軍。吳軍此前一直在東南內河水網地區作戰,從來沒有過如此大規模且長距離的遠航。對黃海海域海況、氣候條件和島礁分布都一無所知。甚至連哪座島嶼上有淡水、哪裡有暗礁分布都不知道。而且吳軍海師絕大部分兵員和艦船都出身於內河水師,缺乏海戰經驗。但問題是在此之前的歷次水戰中,吳軍水師從洞庭湖打到長江下游,又從長江下游打到入海口。無不所向披靡,幾乎沒有遭到過失敗。加之當時由吳王夫差率領的主力陸軍和內河水師進展順利,造成吳國海軍極為驕橫輕敵。齊軍的保密和偽裝工作做的非常好,而且事先散布謠言,聲稱齊軍畏懼強悍的吳軍不敢迎戰。於是,在主將徐承的帶領下,驕橫吳國艦隊浩浩蕩蕩的殺到黃海琅琊台海域。徐承自信滿滿的端坐在他那巨大的樓船旗艦“余皇”號上,看著周圍他那強大的艦隊,仿佛勝利已經到手。
此時黃海琅琊台海域風高浪涌,很多內河水師出身的吳軍士兵開始暈船。整個吳國艦隊陣型雜亂無章。就在此時,早已在琅琊台守候多日的齊國海軍艦隊抓住時機,從上風方向向吳軍艦隊發起猛烈衝擊!決定兩國命運的中國第一場大規模海戰爆發了!齊軍背後就是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親人,一旦戰敗,將亡國滅種。狂風怒濤中,滿懷“保家衛國”豪情的齊國水兵將士振臂高呼,拼力划槳並擂響戰鼓殺向敵艦。近300艘巨大的航海戰艦以縱隊陣列劈波斬浪,全速沖向吳軍艦隊。一時間,黃海海面鼓聲如雷,震天動地,海戰場面極其壯觀!齊軍艦隊裝備的都是適合海戰的航海船舶,性能高於吳軍艦船。齊軍艦隊分成3個陣列,猶如3把利劍直插吳軍艦隊。當衝擊到距吳軍約200米遠時,齊軍水兵開始用強弩以齊射的方式向吳軍艦隊發射火箭。無數火箭帶著恐怖的火焰,象狂風一樣鋪天蓋地的吼叫著砸向吳軍!當衝擊到約100米的距離,齊軍開始使用射程稍弱於弩的弓箭,向吳軍艦隊發射更密集的火箭。密集的火焰箭雨遮天蔽日地飛向吳軍艦隊,整個艦隊被籠罩在一片煉獄般恐怖的“火雨”之中!戰場海域火光沖天。大量吳軍戰艦燃起熊熊烈焰,成為一座座漂浮在水上的“火山”。海面上烈焰沖天,濃煙滾滾,成為一片火海!無數吳軍水兵全身包裹著烈火,慘叫著跳入海中!面對齊軍的突然襲擊,一向訓練有素、驍勇善戰的吳軍在經歷了初期的短暫混亂後,也開始猛烈還擊。黃海海面上,吳、齊雙方發射的箭鏃你來我往交織在一起。在猛烈的遠程火力掩護下,齊軍艦隊3個分隊殺入吳軍水師陣列中,完成了對龐大的吳軍艦隊的分割包圍,雙方進入最慘烈的接舷戰。齊軍戰艦首先以艦艏巨大的沖角猛烈撞擊敵艦,同時還用巨大的長鉤矛鉤住敵船。而齊軍靈活機動而且船身堅固的高速艦船則不斷在大穿之間來往穿梭,掩護主力艦艇。隨後,頭帶銅盔、身披甲冑的齊軍士兵一手持盾牌,一手擎短劍,吼叫著縱身躍上敵艦。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其實接舷戰是當時海(水)戰的標準戰術,作為水戰行家的吳軍本來是非常善於接舷戰的。但問題是,首先吳軍畢竟是長途奔襲。從長江口到黃海琅琊台海域路途遙遠。吳軍一路遠道而來將士無不身心疲憊。這和養精蓄銳、以逸待勞的齊軍形成巨大反差。同時,吳軍生長並活動在溫暖的南方地帶,氣候炎熱。加之吳國士兵向來勇猛善戰。因此吳軍水兵經常是光著腳、不穿鎧甲赤裸上身、不帶頭盔甚至是披頭散髮的與對方肉搏。而此時正值初春,北方黃海海域氣候還很冷。習慣溫暖環境的吳軍士兵在這種氣候下戰鬥力受到很大削弱。而齊軍士兵一方面本土作戰適應氣候。另一方面頂盔披甲而且手持盾牌,在單兵防護措施上也超過超過吳軍。雙方士兵扭打廝殺成一團。一時間,吳軍戰艦上到處刀光劍影,血光迸濺。戰場上,戰鼓聲、號角聲,將士的喊殺聲、以及受傷士兵的慘號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霄!
同時,齊軍十餘艘大型戰艦在輕型高速艦艇的掩護下,按事先計畫好的戰術,包圍了吳軍艦隊中最醒目的巨大的樓船旗艦“余皇”號。“余皇”號是一艘巨大的樓船,高聳於水面,可以裝載數百人,有厚重的木板防護,具有強大的防護能力和戰鬥力。而且“余皇”號還是一艘“功勳戰艦”,曾經作為吳王闔閭和夫差的御用“王舟”參加過討伐楚國、越國的多場戰爭,名聲顯赫。但問題是,“余皇”號這種體積龐大的樓船屬於典型的內河戰船。由於體積龐大,導致其速度緩慢,難以機動。根本不適合作為海戰艦船使用。面對齊國重兵包圍,吳國擔任護衛的艦船拚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擊潰。“余皇”號上的吳軍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已無力挽救敗局。吳軍艦隊主將徐承身中數箭,在手下衛兵的拚死掩護下得以突出重圍。還冒著殘火的“余皇”號被齊軍繳獲。此時,吳軍艦隊損失過半,士兵死傷無數。海面上漂滿了還在冒煙的吳軍戰艦的殘骸和士兵屍體。戰艦的殘骸和溺斃的士兵被海潮衝到附近海灘,在海灘上堆積如山。海水被士兵鮮血染成深紅色!成了真正的“屍山血海”!

結果

吳軍敗局已定。為不至全軍覆沒,吳軍主將徐承率剩餘艦船拚死突出齊軍重圍,向南撤退而去。齊軍則沒有進行追擊,而是在打掃戰場後押著俘虜和戰利品返航。至此,這場黃海海戰以吳軍的慘敗和齊軍全勝告終。
海軍在黃海慘敗的訊息傳到吳軍陸上戰場前線後,吳王夫差震驚。本來,在吳國與其他諸侯國聯軍的猛攻下,齊國南部邊境已經岌岌可危。為退吳軍,當時掌握齊國實權的貴族首領大夫田乞甚至以殺掉國君齊悼公向夫差謝罪的方式乞和。但被驕橫的夫差拒絕,因為他本以為可以兩路夾擊拿下齊國。但海軍的失敗徹底斷送了他的構想。齊國在海戰勝利後態度趨向強硬,堅決抵抗。而且吳軍側翼和後方隨時可能遭到對方來自海上的襲擊。在這種情況下,已成強弩之末的吳軍被迫全線撤退。吳國對齊國的第一次遠征無果而終。

意義

發生在公元前485年春的吳、齊黃海海戰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文獻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也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地區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戰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吳、齊黃海海戰說明當時中國海洋作戰力量在武器裝備、船舶建造、戰略戰術以及航海科學技術等方面已經成熟並進入大規模運用時期。尤其是吳國海軍不遠千里的遠征行動證明,當時中國的海洋技術足以支撐起大規模艦隊的遠洋跨海作戰行動。標誌著中國水上作戰力量正式從早期的內河水軍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儘管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出現“海軍”這個專用名稱)。吳國在海戰中的失敗不是偶然的。首先,吳國海軍長途奔襲的戰略無疑是對的,但後期執行時卻遭到很大變故。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在沒有任何情報支援的情況下貿然遠征千里到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是很難獲得勝利的。吳軍長途遠征,勞累奔波。以疲憊之師去攻打以逸待勞的齊軍,勝算非常渺茫。而且當時黃海海域的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也不利於南方吳軍戰鬥力的發揮。齊國海軍在裝備性能尤其是艦船性能上也強於吳國。作為擁有延續數百年之久的強大的航海經驗和先進的航海科學技術的齊國,其在海戰最重要的海船建造技術等方面遠強與長期居住在內河水域下的吳國。齊軍基本都是專用的航海戰船,而吳軍則主要以內河戰船為主,甚至連樓船這種最典型的內河戰船都拉到海上去作戰。兩者參戰的艦船在性能上的差距一目了然。最關鍵的。儘管吳國表面上看起來先後擊敗了楚國等多個強國,強橫異常。而事實上,與楚齊等大國相比,吳國依然是典型的小國。吳國無論是在國土面積、經濟實力還是在人口數量、自然資源以及工業生產力等方面都遠遠弱於前者。這種貧弱的國力,如果是支撐一場短期戰爭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要支撐起與多個大國、強國的曠日持久的大規模長期戰爭是不可想像的。吳國最後亡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國力在經過夫差父子兩代持續幾十年窮兵黷武的大規模征伐後已經崩潰。導致國內統治者和民眾間的矛盾嚴重激化,最終給外敵以可乘之機。晉、楚、齊這樣的大國之所以能夠奪取並長期占有霸主地位,就是由於其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巨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吳、越這兩個小國儘管先後稱霸成功,但注定是短期的,而且其結局都注定是悲劇性的。這兩個小國無一例外的都是靠罄盡國力在短期內支撐起一支強悍的軍隊來奪取霸權的。但最終都由於國力根本不可能長期支撐這個不相稱的軍事實力而在稱霸不久後就迅速滅亡。吳國在稱霸後立即被越國滅亡;越國則被楚國滅亡。吳、齊黃海海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在中國和世界海戰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成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水戰戰術以及古代水(海)戰武器裝備如艦船發展的經典戰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