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明(新華社記者)

吳黎明,1972年2月出生,安徽岳西縣人,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獲碩士學位。2000年4月到新華社工作,曾任對外部政文室、中央外事室記者,後常駐歐洲總分社和柏林分社6年,2010年1月回國到國際部工作。吳黎明連續多年參加中央領導人出訪報導,參加了眾多戰役性報導,撰寫了大量中英文稿件,其著作《歐洲真相》登上《光明日報》“光明書榜”。現任新華社國際部評論室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黎明
  • 出生地:安徽岳西縣
  • 出生日期:1972年2月
  • 職業:新華社國際部評論室副主任
  • 畢業院校:上海外國語大學
人物經歷,人物故事,

人物經歷

為上學,吳黎明上山砍柴賣柴抵學費,自詡為“岳西砍柴伢”;為學外語,聽壞四部收音機,證實“岳西人學不好外語”是偽命題。駐歐6年,到訪過50多個國家,與卡扎菲面對面,與達賴三度交鋒,登“羅斯福號”成為中國記者觀摩北約海軍軍演第一人;參與高訪報導,與首長在專機上合影、拉家常,從貧困山村走向現代都市,從土坯瓦屋到廟堂之高,他實現了從“砍柴伢”到名記者的華麗轉身,他就是新華社國際部評論室副主任、時事評論員吳黎明。

人物故事

吳黎明出生於響腸鎮的一個偏遠山村。“上世紀70年代不同於現在,當時家庭困難,沒錢上學。為了湊學費,不僅要上山砍柴,還得走山路挑到6里外的街上賣,充抵學費。”正是農村的苦難,磨礪了吳黎明吃苦耐勞、奮力拚博的堅韌品質。因為這段難忘的經歷,吳黎明選擇用“岳西砍柴伢”作為自己的筆名。“我父輩兄弟姊妹五人,只有我父親和二叔在農村,所以從小我就想奮力讀書,跳出農村。”吳黎明告訴記者。
1986年,年僅14歲的吳黎明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岳西師範。3年師範學涯,他不僅自學完成高中英語,而且為了提高口語能力和聽力,購來收音機收聽英文節目。“剛開始有很多單詞聽不懂,有些能夠通過前後句子猜出意思,但有些確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能記下發音,然後在辭典上查找,有時為查找一個單詞,需要費很大的勁。”為了學英語,他前後硬是聽壞了四部收音機,這在當時也成為一段佳話。正是憑著這種執著精神,吳黎明英語成績突出,尤其是口語和聽力能力強,這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證明當時“岳西人學不好外語”是偽命題。1989年,中師畢業的他被分配到主簿國中;1991年調到溫泉長寧國中任教。“進入長寧,還有戲劇性的一幕。當時的校長銘記叫胡飛魚,是我師範同窗好友的父親,曾在響腸國中當過總務主任,小時候我挑柴就是賣給他。”
1995年他考上安徽教育學院,進修英語本科專業。雖然他的英語水平在岳西比較高,但到了省城學院,除了口語與聽力還好外,語法及閱讀能力相對較差。不甘落後的他經過努力學習,不到一學期的時間就成為了英語學習的佼佼者。當年的元旦晚會來自加拿大的外教就指定由他擔任英語主持。進修期間,他萌生了考研的念頭。有了追求,他一心撲在書本上,平時很少逛街,直到畢業時才知道合肥有“四牌樓”,包公祠都沒去過。1997年,他選擇報考上海外國語大學,以比分數線高出30多分的成績被錄取。進入外國語大學後,因家裡經濟壓力大,吳黎明在學習同時,兼職做翻譯和教課。“記得當年中國羽毛球公開賽在上海舉行,我在比賽期間擔任英文播音翻譯,在上海電視台現場直播。”吳黎明不無得意的告訴記者:“我經常做翻譯,也在外教英語課賺外快,雖然辛苦,但每個月能掙上三四千塊錢,屬於高收入的學生,還可以補貼家用。”
1999年夏,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招老師,當年一共錄取6人,吳黎明憑藉優異表現成為了其中一位,走上了復旦大學英文老師崗位。不過他在復旦只教了半年就離開了。1999年底,新華社到上海招選記者,對新聞和文學有著特殊喜愛的吳黎明從數千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新華社記者。
從大山深處走出,勤奮好學的吳黎明實現了從“岳西砍柴伢”向新聞人的轉變,進入了中國最頂端的新聞傳媒機構,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新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