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他自幼聰穎過人,思維敏捷,五歲時就開始讀書識字。光緒十三年(1887年)鳳鳴先生十八歲時通過院試入邑庠(縣儒學),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受業於劉青藜(字乙觀,同治辛未科進士、誥授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門下。一邊隨恩師學習一邊以教書為業,以此養家餬口、維持用度。生活一直困難,經常得到恩師和岳母家的資助。光緒十九年(1893年)鳳鳴先生赴省參加鄉試,得中癸已恩科第八名舉人,時年二十四歲。大同知府吳春海見其年少有為旋即聘為西席(知府家庭教師)。署隸雁門道巡撫授予他鐫刻著“文魁”的木匾以示表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同知府吳春海調升冀寧道,先生隨吳春海到陽曲(今山西太原)坐館執教,後來因義和團運動被迫散館回到了大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先生任大同豐川書院山長(書院之長),並先後任豐川書院、平城書院主講。先生非常重視平民教育,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全國廢科舉興學堂的聲浪中,取得了大同知縣龍璜的支持,利用大同平城書院舊址(現在大同城區二中校址,位於大同城內縣角東。西挨大同縣署,東臨縣樓北街)創辦了大同城內第一所官立高等國小堂,並親自授課。同時在城內四隅又設立了四所蒙學堂。新式學堂設定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理科(理化、生物知識)、蠶桑、經學、圖畫、手工、音樂、體操等課程。開創了大同地區新學的先河,為大同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翻開了嶄新一頁。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同府創立中學堂,先生被大同知府劉耕雲聘為國文教員。這一年先生考取了內閣中書,他熱血沸騰,滿懷一腔報國熱誠,充滿信心地走進了內閣衙門。在北京供職期間,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官場上的黑暗。對清朝政府置廣大勞苦大眾的疾苦於不顧,採取對外屈膝求和,對內殘酷鎮壓革命起義的政策非常失望,先生為官清正,一心為公,不畏權貴,剛直不阿。眼看著待在內閣衙門裡虛度光陰,報國無望,他認為中國要富強,不受外國列強欺凌,應該從根本做起,先把教育辦好。不如自己回到家鄉教書育人,以教育振興國家。於是就毅然地辭去了官職返回了家鄉,仍然回到了大同中學堂講學。宣統元年(1909年),北京創設經科大學,向全國徵聘精通經學之士,先生前往應徵。行至省城,恰逢山西省設立咨議局,因眾望所歸,被選為山西省咨議局議員。
民國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先生應山西省都督閻錫山之聘,辦理文案,草擬公牘(檔案)。任省民政司秘書,內務司一等科員,省議會文牘科長等職,併兼任山西大學堂教授。民國三年(1914年)大同中學堂改組,更名大朔中學校。國文一科無人教習,眾人推舉鳳鳴先生。先生迫於桑梓之情,又應聘回到了家鄉,此時他還一直為省立第一、第三中學兼課。因其勞績卓著,曾獲得八等嘉禾章。民國七年(1918年)大同成立洗心社,先生被推選為社長,併兼任晉北軍人講學會講長,山西督軍公署咨議。又因熱心公益事業,督軍獎給三等獎章。先生性格耿直,嫉惡如仇,秉公辦事,從不營私舞弊。
民國八年(1919年)山西督軍閻錫山排斥異己,大肆殺害進步人士。先生的同鄉拳師宋士傑等幾位參加過辛亥革命起義的壯士們也被閆錫山殘酷殺害了。閆錫山的暴行使先生完全失去了對他的信心,他不願再為其所用。意欲辭職回鄉,又恐其不允,便不辭而別,星夜離開了省城。
先生執教三十多年,教學認真負責,因材施教,從十八歲中秀才就開始任教,先後在私塾、知府西席、平城書院、豐川書院、大同高等國小堂、大同中學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學、第三中學、山西大學堂、晉北軍人講學會等各類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的學校、機構從事教學、教育活動。他的學生遍布三晉,晉北居多,眾多的史料和《大同教育志》都稱道;“晉北知名之士,多出自先生的門下,邑中人才,更賴甄拔。”當時晉北地區和大同城內有成就者大都曾是先生的學生。如郝繩祖,字紹庭(山西大學堂西齋畢業,授舉人銜。曾任大同五女師校長、大同市政協副主席),蘭敬銘,字效湯(山西大學文科畢業。任大同市民政局局長、大同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大同市委委員),王謙,字尊光(山西法政專門學校畢業,任同蒲鐵路局局長、山西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李興義,字儀亭(日本早稻田大學高等師範畢業,任山西省立模範國小、大同五女師校長、山西省議會議員、山西省視學),常嗣明,字子鑒(北京國民大學畢業,任省立三中校長、大同市政協副主席、大同市民革負責人),劉繼漢(日本東京大學政治科畢業,任山西省并州學院教務主任,代理院長),武順,子適之(山西工業專門學校畢業任大同復興日報社編輯室主任),吳憬,字筱山(先生長子,山西大學堂國文科畢業,清朝政府獎給優貢,任山西省政府秘書、大同市文教局局長),吳鳳翰,字盡忱(先生四弟,大同府中學堂第一班畢業,清朝政府授予歲貢,任大同縣立工徒學校校長)等在晉北地區知名的軍政、商貿、文化、教育、領域成就突出的人士、民主人士都曾是先生的學生。吳鳳鳴先生是山西教育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由於對軍閥政權的徹底失望,加之年僅十歲的小兒子多官兒在學校玩雙槓時失手墜地身亡的沉重打擊使得先生痛苦不堪,心灰意冷,從此足不出戶,不問世事,閒居在家。終日借酒澆愁,民國九年(1920年)先生因為嗜酒過度,終為酒所傷,斐聲三晉的一代名儒過早的撒手人寰,辭世而去了,享年僅五十一歲。先生的逝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悲痛。為了表達對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懷念,也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吳鳳鳴先生一生為山西省,為故鄉大同的文化、教育、公益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和卓著功德以及先生高尚的人品,晉北軍政、文化、教育、等各界名流和先生的學生集資在大同城西南瓦窯村通向城內的路邊為先生修建了一座“德教碑”樓。遺憾的是這座碑樓在日寇侵華期間被砸毀,遺棄。曾著有《是亦館詩文集》等著作。
個人生活
先生娶妻(劉氏),共生有(吳憬、吳恂、吳恪、吳惇、多官兒)五子,除五兒子多官兒十歲夭亡,尚未成年。其他四個兒子雖然出身於名門望族,但是一生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事業有成。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社會上很有名氣。他們四兄弟後來有的擔任省政府秘書、文教局長,有的成為著名商人,有的成為陸軍書記官、查驗局長,有的成為著名的高級工程師。先生的五個孫子吳寶興、吳寶田、吳寶箴、吳寶璋、吳寶琦。七個孫女吳寶珠、吳寶瑜、吳寶綬、吳寶平、吳寶琇、吳寶川、吳寶蘭和孫媳婦、孫女婿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中大多數人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教育戰線上,有大學教授、副教授、中國小高級教師,也有醫學專家、高級工程師、有的成為政協副主席、省、市政協委員、民主黨派負責人、醫院院長、省水利廳付廳長等地方各級負責人,有獲得兩項國家專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專家。鳳鳴先生的第四代及他們的後代中也是人才濟濟,他們中有博士、碩士、大學教授、副教授、中國小高級教師、醫學專家、農業專家、高級工程師、藝術家、翻譯、政協副主席、省、市政協委員、學術帶頭人、醫院院長、文化局長、企事業單位以及政府機關各部門的負責人、普通幹部。有三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專家和獲得全國、國際各類大獎的各科人才。他們現在有的移居國外發展,有的依然在國內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默默的做著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