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吳顯才,53歲,重慶市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黨支部書記。15年來,義務贍養了45個老人,先後有22位老人在他的關懷中安詳地走完生命歷程,6位老人回到了親人身邊。目前,吳顯才仍在贍養17位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顯才
- 國籍:中國
- 職業:重慶市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黨支部書記
- 性別:男
- 榮譽:感動中國候選人
人物簡介,事跡介紹,推薦理由,
人物簡介
烏龍鄉大坡村山大坡陡,這裡的村民靠著勤勞和樸實,過著簡單而艱難的生活。吳顯才,就住在山腳下。在大坡村,村民都親切的叫他吳代表。
1988年的冬天,收完山貨回家的吳顯才在路邊遇到張世秀。張世秀穿著破爛,蜷縮在路邊,凍成一團。吳顯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張婆婆無依無靠、家裡一貧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頭竟是一塊磚。父母早逝的吳顯才淚如泉湧,久久不能忘懷。1990年,他說服妻子,買下家對面的一個廢棄酒廠,改造成一座有16間房屋的敬老院,敬老院取名“常樂”,他希望老人們能夠天天快樂。年底,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住進了敬老院。
收留容易養活難。敬老院落成時,吳顯才就欠下了6000元的貸款。在以後的日子裡,他每年還要為敬老院提供近1萬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豬肉、近500公斤食用油、兩三百公斤鹽巴,以及承擔醫藥費、喪葬費等其他開支。10多年來,吳顯才和妻子黎忠蘭開零售店,辦養殖場、預製件廠、木材加工廠,艱難的維持著家庭生活和敬老院的運轉。
經濟的拮据給了吳顯才很大的壓力,孤寡老人的孤僻性格給他平添了很多麻煩。
這位老人叫王道珍,喜歡小氣的她經常和其他老人發生糾紛。附近的人告訴我們,每次有事,只有吳顯才出面勸說,王道珍才會破涕為笑。
2005年,政府全部承擔了敬老院的日常支出,他才從繁重的經濟枷鎖中解脫出來,但是敬老院的日常管理依舊由他負責。
吳顯才儘管交待得非常清楚,但是只要稍微有空,他都要到敬老院來轉轉,和老人說說話。
20年來,吳顯才一共收養了近50位孤寡、殘疾老人,其中20多位老人在他的懷抱中溫暖的離開。
農村裡有一個詞語很能夠形容老人的心理,那就是“老小老小”,意思是人老了就和小孩子一樣了,因此,也有人稱老人為“老小孩”就是這意思。說人老了和小孩一樣,這方面我是有深刻體會的,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照顧20餘位空巢老人,和這些老人在一起,如何照顧好他們,讓他們開心的生活,我的秘訣就是一個字——哄,把他們“哄”開心了,自己也就開心了。
農村的老人都是十分樸實的老人,日子過得挺困難,卻有著最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能給予他的幫助實在是太微薄了,其實,老人們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人關心他們、聽他們訴說,哪怕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帶給他們的卻是我們無法體會的需要,特別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他們的活動範圍就只是在那個屋子裡,當聽到他們說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這么坐著,什麼也做不了,那悲傷的語氣令人心疼,這時,你在空閒之餘,把他們背出來曬曬太陽,和他們聊聊天,擺擺龍門陣,他們心理那可是樂開了花,那開心的樣子就如同小孩子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玩具一樣。每當看到老人們燦爛幸福的笑容,其實,我自己心裡也很幸福的。
事跡介紹
吳顯才15年間收養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數是殘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由吳顯才這個“兒子”送終,他們在彌留之際,老淚縱橫地叫著“恩人”,拉著吳顯才的手久久不願鬆開……1993年,吳顯才購買了1.5畝荒山,開闢了“常樂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樹種花,讓辭世的老人,與鮮花、松柏為伴。當年,國家民政部向他頒發了一塊“德高義重”的匾牌。
在重慶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有一個“常樂幸福院”,幸福院裡住的是一些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而這座幸福院的創辦者,就是該村黨支部書記吳顯才。15年來,他用自己加工木器、水泥磚的收入,先後贍養了45位孤寡老人,使他們原本艱辛的生活充滿了笑聲。
6月14日,記者在經歷了12個小時的汽車旅程,來到了重慶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見到了52歲的吳顯才。吳顯才告訴記者,他當初的想法只是想讓這些老人有口飽飯,有個遮雨的地方,不再挨凍受餓。
據吳顯才介紹,那是1988年末一個寒冷的冬天,他遇到一位飢餓的老人,老人居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裡,灶上的鐵鍋銹跡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頭只是一塊磚……那一刻,吳顯才流淚了。隨後,吳顯才有意識地走訪了相鄰的幾個村,發現這樣衣食無著的孤寡老人,還有幾十個。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琢磨起辦敬老院的事。
1990年初,吳顯才拿出自己僅有的6000元積蓄,把家對面一個廢棄的酒廠買下並加以改造,當年底,一個擁有16間房屋的敬老院正式開張,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成為首批入住者,吳顯才將敬老院取名為“常樂幸福院”。
記者在“常樂幸福院”看到,院子裡有幾位老人正悠閒地坐在凳子上聊天。每一間小屋內,擺有一張席夢思床、一張小桌和椅子,牆邊還有一個衣櫃,床上的被褥柔軟舒適。正值吃午飯之際,記者看到幾位老人已坐在桌前,有人正在給老人端上飯菜,每張桌上一盤清炒四季豆,一盤肉,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
吳顯才告訴記者,15年來,已先後有22位老人在敬老院裡安詳地走完生命歷程,他創辦敬老院15年來,先後花費了30多萬元。
6月14日,記者在經歷了12個小時的汽車旅程,來到了重慶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見到了52歲的吳顯才。吳顯才告訴記者,他當初的想法只是想讓這些老人有口飽飯,有個遮雨的地方,不再挨凍受餓。
據吳顯才介紹,那是1988年末一個寒冷的冬天,他遇到一位飢餓的老人,老人居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裡,灶上的鐵鍋銹跡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頭只是一塊磚……那一刻,吳顯才流淚了。隨後,吳顯才有意識地走訪了相鄰的幾個村,發現這樣衣食無著的孤寡老人,還有幾十個。從那時起,他就開始琢磨起辦敬老院的事。
1990年初,吳顯才拿出自己僅有的6000元積蓄,把家對面一個廢棄的酒廠買下並加以改造,當年底,一個擁有16間房屋的敬老院正式開張,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成為首批入住者,吳顯才將敬老院取名為“常樂幸福院”。
記者在“常樂幸福院”看到,院子裡有幾位老人正悠閒地坐在凳子上聊天。每一間小屋內,擺有一張席夢思床、一張小桌和椅子,牆邊還有一個衣櫃,床上的被褥柔軟舒適。正值吃午飯之際,記者看到幾位老人已坐在桌前,有人正在給老人端上飯菜,每張桌上一盤清炒四季豆,一盤肉,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
吳顯才告訴記者,15年來,已先後有22位老人在敬老院裡安詳地走完生命歷程,他創辦敬老院15年來,先後花費了30多萬元。
推薦理由
一位黨支部書記,將黨員的光輝揮灑到了每一個地方。一個人偶爾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是要一輩子都做好事,那很難。吳顯才,一個平凡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