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台宅坐落在揚州市區泰州路中段,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吳道台宅第之所以盛名遠播除了晚清海內四大藏書樓之一的測海樓(與寧波范氏天一閣、虞山瞿氏鐵琴銅劍樓、聊城楊氏海源閣齊名;而測海樓的藏書總卷數是天一閣的三倍之多)之外,還有從這座名宅中走出去的吳氏後孫“征”字輩的特殊榮耀。老大吳征鑄(白陶)是我國著名的劇作家、教育家、文學家;老二吳征鑒是我國著名醫學寄生蟲學家、醫學昆蟲學家、原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老五吳征鎧是著名物理化學家、中科院院士;老六吳征鎰是世界知名的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1978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兄弟四人同時與會,“吳氏四傑”成為揚州人引以為豪的美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道台宅
- 占地面積:7930㎡
- 建築面積:5584㎡
- 特點:融合了中西古典建築的特色
- 建立時間:1904年
簡介
建築
規模
交通
現狀
損毀建築修葺一新
據介紹,吳道台宅第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占地面積7930平方米,建築面積5584平方米,現存面積僅2650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五條軸線。吳道台宅第除住宅部分外,在原北河下街東面有一花園,名為“蕪園”,北面有吳氏祠堂。1942年秋,日偽一孫姓師長,以賤價強行購得吳道台宅第後,於1943年春在宅第內的第四、第五兩列住宅內開設煙廠。1943年,煙廠發生火災,將兩列住房及第三列住宅後樓燒毀。目前所有建築僅剩下第四列上的對廳。吳道台宅第修繕一期工程於2003年11月22日施工,主要對現存建築進行了大面積修復,項目投資2800萬元。經過修舊如舊的修繕,吳道台宅第的大門廳、測海樓、小洋樓、觀音堂、大仙堂、轎廳、儀門、照壁等全部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道台宅第修繕二期工程主要對被毀房屋進行修復,修繕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建築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該項目除修繕最前面的一幢634.23平方米房屋外,還復建了3幢二層小樓、3幢一層仿古建築,總面積2537.29平方米。項目同時對道路實施配套改造,新增綠化422.82平方米。
“99間半”原汁原味現全貌
從東大門西行數十步,便至門堂。門堂兩側各立一齊人高的石鼓,托以捲雲石雕基座。門廳上置卷棚,拱式軒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樑柱下端為雲紋石雕鼓磴。門牆下為青石基座,浮雕上有香爐、漢瓶、喜鵲登梅等圖案,再上是磨磚起線滾頭鑲框,中嵌磨磚幾何圖案。入門廳,見一方寬敞的天井,左右各有廊房三間,西南廳房五間,廊東有耳門通東北隅的魚池、測海樓。測海樓保存完好,是吳家的藏書樓。“有福讀書堂”位於測海樓底層,取有福方讀書之意。
揚州古城保護的一個縮影
吳道台宅第1981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市一院職工宿舍使用,隨著醫院事業的發展,宿舍亟需擴容。是搬屋還是遷人?許多人在計算成本上有了爭執。“文化遺產是聯繫歷史、現在與未來的橋樑。”當時的揚州市領導班子研究後認為,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尊重歷史就必須善待文化遺產,然而對古宅名居的這種“善待”並不是塵封,而是要“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市政府最終確定了“就地保護”和“誰維修誰使用”的兩項原則。
在市有關方面的牽頭負責下,市一院與文管部門簽訂了文物保護目標責任書,投資500多萬元,搬出了宅內居住的60多戶職工;2003年11月22日,吳道台宅第修繕一期工程正式施工,修復面積1600平方米;2004年5月10日又動工建設,將剩餘工程繼續修繕。在前期工程修繕開放的基礎上,今年3月又進行了2400多平方米的拆遷。對於市一院的這種做法,無論是文保還是衛生行業都認為,這是依靠社會力量恢復建設文博景點、實現多贏的一個有益探索,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