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姑蘇之戰

吳越姑蘇之戰

周敬王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一說今浙江紹興北)一戰,越慘敗幾近亡國。越王勾踐表面卑事吳王,暗懷滅吳之志。對內勵精圖治,蓄積國力、軍力;對外與齊、楚、晉結好,並多方麻痹吳國,慫勇吳北進中原,以消耗其力量。

歷史記載,政治意義,

歷史記載

周敬王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一說今浙江紹興北)一戰,越慘敗幾近亡國。越王勾踐表面卑事吳王,暗懷滅吳之志。對內勵精圖治,蓄積國力、軍力;對外與齊、楚、晉結好,並多方麻痹吳國,慫勇吳北進中原,以消耗其力量。吳王夫差恃勝而驕,不以越國為患,一意爭霸中原,繼艾陵之戰擊敗齊國之後,於三十八年春,自率全國精兵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南)與晉會盟,僅派太子友等率老弱兵萬人留守姑蘇,為越國造成可乘之隙。越國君臣鑒於吳國力量處於優勢,且吳軍出境未遠,若過早進攻,必致夫差中途回軍,乃暫緩出兵。直待數月之後,吳軍到達遠離國境的黃池,被牽制於與晉爭奪盟主地位之中時,方決定集中兵力攻吳。六月十一日,勾踐調集習流(習水戰之兵)2000、教士(經過訓練的士卒)4萬、君子(越王親兵)6000、諸御(在職軍官)千人,分兩路向吳國進發:一路由重臣范蠡、大夫舌庸率領,從海道入淮水,切斷夫差所率吳軍自黃池返國之路,確保越軍主力順利實施突襲;一路由大夫疇無餘、謳陽領兵一部為先鋒,勾踐自率大軍繼後,從陸路北上直襲姑蘇。
太子友聞越軍來攻,即率兵至泓上(今蘇州西南郊)抵禦。太子友深感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火速請夫差回軍。吳將王孫彌庸既輕視越軍,又見越軍中有其父被越俘獲時所喪之旗,急欲為父報仇,不聽太子友指揮,擅自率5000人出戰,吳將王子地亦領兵相助。六月二十日,吳軍擊敗越軍先鋒部隊,俘疇無餘、謳陽。次日,勾踐率主力到達。吳軍諸將因初獲小勝而驕傲輕敵,企圖乘越軍遠道跋涉而疲憊之時將其擊敗,乃留王子地守城,余皆出戰。越軍士氣高昂,勾踐揮軍猛攻,大敗吳軍,俘太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等將。二十二日,越軍乘勝進入吳都,焚姑蘇之台,繳獲大批物資。
夫差在黃池與晉爭盟正酣,得知越軍襲破姑蘇,太子被俘,遂以武力脅迫晉國讓步,急忙回師。吳軍長期遠征,人困馬乏,加之國都失守而軍心渙散。夫差料反擊越軍無勝利把握,於回師途中派太宰伯嚭攜厚禮向越求和。勾踐鑒於吳軍精銳尚在,乃允吳議和,班師回國,伺機再戰。

政治意義

此戰,越國以深謀遠慮、乘虛搗隙取勝,由此取得對吳的戰略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