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羽

1944年生,廣東開平人。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 1981年在華東師範大學獲碩士學位。1986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獲地理學及海洋科學博士學位並進行博士後工作。1986-1987年在紐約州立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回國後在中山大學河口所工作,1998年在中山大學近岸海洋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擔任主任,先後主持過863項目,973課題,國家重點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百項工程等,2007年退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超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開平人
  • 出生日期:1944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吳超羽,吳尚時之子,1967年於中山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後,來到廣東台山的烽火角農場接受上山下海“再教育”。 1975年進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辦公室工作。1979年考取了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生,師從陳吉余教授,1981年完成碩士論文《甌江河口的最大混濁帶》,獲碩士學位。畢業後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海岸地貌學家J.Walker教授,1986年完成博士論文《A Dynamics and Sedimentology Study of Eastern Atchafalaya Bay, Louisiana》,獲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分別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開展了兩段博士後工作,主要從事海灣流場數值模擬和波浪輸沙的數學模型計算。

主要成就

1、千年尺度珠江河口三角洲的發育演變:在考慮到六千年前原始地形恢復、六千年以來海平面升降、海洋潮汐、河流流量和沉積物通量、新構造運動等各種主要影響因素作用下,通過多學科,主要包括沉積學、河口動力學、長周期“動力—沉積—型態”多尺度機理數值模型、地貌動力學等學科結合,在綜合考慮了上述所有影響因素複雜相互作用基礎上,套用機理數值模型實際模擬了末次海進盛期(6k aBP)以來珠江三角洲形成演變過程,模擬結果以數十個碳14測年沉積物鑽孔資料驗證,符合良好。地貌動力學的分析進一步表明了所揭示的演變過程的合理性。這一研究涉及到多尺度現象的認識論層次、機理分析層次和方法論層次。
2、人類活動作用下百年尺度珠江河口三角洲的演變:首次建立了具有明確物理機制的10-100年尺度的長周期動力形態模型(PRD­_LTMM-10)並套用到珠江河口50年演變的模擬,PRD­_LTMM-10包括除基本動力輸運模組外,在計算技術上解決了沉積物壓實,地殼沉降,特別是模擬圍墾、拋石促淤、航道疏浚等人類活動計算模組等。套用該模型,結合長周期模擬技術,成功模擬了珠江河口‘門’三個不同時期(‘雙向射流’期,‘單向射流’期和‘後門’時期)的演變。並且以磨刀門、黃茅海等河口為例,分析了各時期的動力結構特徵和地貌動力特性。對珠江河口不同時間尺度(千年、百年、年際和季節變化等)演變提出了新的學術觀點和論證。
3、珠江河口“門”的動力沉積和地貌動力學研究:在實測資料基礎上,探討珠江河口‘門’的“動力-沉積-地貌”特點,分析“門”的動力沉積結構;指出‘門’對距今6-2.5千年來珠江主幹河網的形成起了控制作用;認為“門”所形成的動力結構是珠江三角洲子三角洲平原形成演變的驅動機制,同時地形致的動力結構又隨著子平原的演變而改變,在千年時間尺度上形成複雜的耦合演變。
4、長周期“動力-沉積-形態”模型的研發和套用:課題組自行開發了基於ADI算法的長周期模型PRD-LTMM,並用以計算模擬距今6-2.5千年來珠江三角洲海陸演進與網河主幹形成以及“門”的作用分析。這是世界上首次對一個大型的河口三角洲6000年以來的“動力-沉積-地形”演變進行的成功的數值模擬。距今6-2.5千的計算沉積厚度與34個鑽孔測年資料比較,基本吻合(相對誤差19%)。模型基本復現了珠江三角洲和河網主幹河道形成演變過程,其結果與沉積動力學和地貌動力學分析基本一致,並進一步提供了定量的結果,為認識珠江三角洲千年尺度沉積過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5、珠江河口立體監測示範系統研究:課題組自主研製的PEIOS系統是以水質監測為核心,以珠江口水域為監測範圍的河口區近岸海洋環境監測示範系統。示範系統PEIOS的成功研製使我國在近岸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總體設計、系統集成、水質監測、信息處理等關鍵技術上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為我國海洋監測系統真正進入 GOOS 框架掃除技術上的障礙。

出版著作

期刊論文:
1.Wu. C.Y., Wei, X., Ren, J., et al., 2010. Morphodynamics of the rock-bound outle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010, 82, S17-S27.
2.吳超羽,何志剛等,2007,珠江三角洲中部子平原形成演變機理研究——以大鰲平原為例,第四紀研究,Vol.7(5),P814-827.
3. 何志剛,莫文淵,吳超羽等,2007,從沉積速率和沉積物粒度看冰後期海浸以來珠江三角洲西江大螯沙的形成,古地理學報,Vol.9(3),p331-336.
4.吳超羽,包芸,任傑,史合印,雷亞平,2006,珠江河口三角洲及網河形成演變的數值模擬與地貌動力學分析:6000-2500aBP,海洋學報, 28(4), p64-80.
5.吳超羽,任傑,包芸等,2006,珠江河口‘門’的地貌動力學初探,地理學報.
6.Wu C.Y.et al, 2006, A long-term hybrid morphological modeling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network system and estuarine bays since 6000 BP,inHarff,J.,Hay W.W.,Tetzlaff,D.F.(Ed.)Coastline Changes: Interrelation of Climate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p199-214.
7. 任傑,吳超羽,包芸,2007,長周期動力地形模型中地形演變方法探討,海洋學報,29(1).
8. 任傑,吳超羽,賈良文, 2006,長周期模型中的代表性輸入條件,水科學進展,17(2),278-282.
9. 任傑,吳超羽,包芸,2006,珠江虎門口動力結構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5(3):105-10.
10. 賈良文,吳超羽,任傑等,2006,珠江口磨刀門枯季水文特徵及河口動力過程,水科學進展,第17卷第1期,82-88.
11. 賈良文,吳超羽,雷亞平等,2005,珠江口磨刀門枯季表層沉積物特性,海洋工程,第23卷第1期,62-68.
12. 賈良文,吳超羽,任傑,2006,珠江口磨刀門河口動力平衡特點及人類活動對其影響研究,海洋工程,第24卷第2期,53-60.
會議論文
1. Wu,C.Y.,Ren,J.,Bao,Yun et al,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deltas on the middle Pearl River delta. PECAI國際合作項目,海洋地質與環境研討會,2006年,11月14日,廣州.
2. Wu Chaoyu, Ren, J., Bao,Y. Lei Y.P. and He,Z.G, A long-term hybrid morphological modeling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network system and estuarine bays since 6000 BP,The 32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erence (IGC),Aug. 20-28,2004, Florence, Italy,
3. Wu C.Y. et al,2004, A Pereliminary Morphodynamic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Me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econd IAG Yangtze Fluvial Conference, July 2,2004, Shanghai,China
4. Wu, C.Y.,Pearl River Estuary related Sediments as response to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 ,中德合作項目會議PECA 2005.11.28-12.2 Warnemunde,Germany.
5. Wu Chaoyu, Ren Jie, Bao Yun,Deposition Modes and the Possbile Dynamic Mechanism during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Since 6000 BP., PECAI,11,28,2005,IOW,Germany.
6. 吳超羽,任傑,包芸,珠江河口“門”的地貌動力學初探,第九屆全國河口海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1月14-15日,廈門
7. Wu C.Y.Bao Y.Ren J.Shi H Y.Lei Y P.A Study on the Pearl Rive Delta in the Last 6000 Years - A Long-term modeling approac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dal dynamics and environment (TIDALITE 200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