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超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
- 出生地:北京
- 職業:海洋生物學家
- 畢業院校:輔仁大學
- 主要成就:解決海帶培育問題
人物,貢獻,
人物
貢獻
1948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生物系。後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80年至1981年被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聘為卓越訪問科學家。與曾呈奎等人合作,解決了海帶夏苗培育、人工施肥、南移養殖、切削增產、防治病害、高碘高產海帶新品種的培育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首次證明海帶髓部的喇叭絲是其葉片的主要輸導組織。發表論文四十餘篇。
新中國解放初期,海帶只能在大連一帶海域自然繁殖。吳超元對人工培植帶進行了大膽探索,首創“夏苗低溫培育法”,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50%以上。此後,中國生產部門建造了十幾座大型夏苗培育場,以供應全國養殖所需要的幼苗。
1970年,吳超元接受了國家下達的培養高碘海帶新品種的艱巨任務。他和同事們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培育出“860”和“1170”兩個高產高碘海帶新品種。這種新品種與一般海帶相比,產量高20%~40%,含碘量高25%~58%。到1978年,在全國已經推廣了6萬多畝,約占全國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培育海帶新品種並用於生產,這在國際上還是第一次。
1958年,吳超元又首創海帶切梢增產法,可增產15%,這項成果很快就在我國北方養殖區被廣泛推廣套用。1973至1977年,他研究了海帶幼體畸形病,首次發現此病是附著在海帶幼體上及育苗系統中的腐生菌所產生的硫化氫細菌引起的,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防治措施,解決了海帶幼體畸形病的防治問題,為我國制碘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原料。
1961年,吳超元在國際上首次證實“喇叭絲”是海帶葉片中的主要輸導組織,並觀察到“源”和“庫”的關係,闡明了多種藻類、氮營養與快速生長和碳水化合物累積的關係,提出了高新優質養殖法。
1985年5月吳超元和其他科技人員從菲律賓引進異枝麒麟菜,並和廣東省瓊海縣海水養殖場合作研究培殖育種。1986年春,他們分別在瓊海縣沙海區和澄邁縣新興港海區進行推廣。吳超元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藻類學會執行理事會理事,青島市高新技術開發諮詢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