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衛生事業,體育事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相傳魏國大將
吳起(約前400年),在此屯兵駐守,故名。
《
宋史·哲宗本紀》載,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築城,取“
固若金湯”義名金湯城。
元、明以“兵”制更名吳旗。
清初沿吳旗名設營,後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靖邊縣首置吳起鎮。
民國二年(1913年),仍為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立吳旗縣時同時設立了吳旗鎮。
2006年,吳旗鎮更名吳起鎮。
2011年,撤銷新寨、薛岔2鄉併入吳起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轄老城區、東園子、棗樹灣、勝利山、宗圪堵、劉渠子、長征7個社區,張坪、榆樹溝、走馬台、侯岔、王台、楊城子、劉河灣、楊青、西溝塔、中楊青、姚溝門、金佛坪、馬灣、藺砭、曹陽台、楊廟台、新寨、高渠、齊灣子、堯寺、馮陡峁、伍金澗、王河、張城子、石台子、梁坡、暴城、陳砭、南溝、薛岔、郭畔、湫溝、雷坡、雙廟、老虎溝、楊興莊36個行政村;下設25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吳起街道下轄3個社區、14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姚店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吳起街道地處洛河兩岸,地勢均向洛河傾斜。境內谷寬梁長,川地(含水地)面積大。境內最高山嶺,海拔1663.5米,最低河谷地帶,海拔1247米。
氣候特徵
吳起街道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多年平均氣溫7.8℃,極端最低氣溫-25.1℃,極端最高氣溫37.1℃。無霜期年平均146天。年平均降水量483.4毫米,8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最大,5月份的蒸發量最大。
水系水文
自然資源
吳起街道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等。山地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石料和機磚用土等自然資源。
自然災害
吳起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霜凍、乾旱、洪澇、風災、山體滑坡等。旱災年均發生1.2次,主要發生在5—8月,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1987年,1986年8月—1987年8月共降雨68次,降雨量僅176.1毫米,最大的一次降雨量14.9毫米,長時間大面積乾旱,加上3次7—8級乾熱風影響,土壤水分大量蒸發,35厘米的深土層含水量僅5.8%,川台地2—3尺不見濕土,大部分溝溪乾涸斷流。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轄區總人口5.2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萬人,城鎮化率52.9%。另有流動人口3.5萬人。總人口中,18歲以下1.07萬人,占20.32%;18—60歲3.41萬人,占64.53%;60歲以上8018人,占15.15%。2011年,吳起街道人口出生率6.16‰,人口死亡率5.31‰,人口自然增長率0.8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吳起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7668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吳起街道農業總產值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農業耕地面積7.7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40.9萬畝,林地面積68.7萬畝。
吳起街道糧食作物以秋糧、薯類為主。2011年,吳起街道糧食生產1.36萬噸,人均256千克;其中玉米5199噸,穀物5722噸;薯類7411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豆類、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吳起街道豆類產量426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3594畝,產量258噸;蔬菜種植面積6100畝,產量16116噸。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累計造林10.78萬畝,其中防護林10.78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3萬株,林木覆蓋率40%。2011年,吳起街道水果種植面積5.85萬畝,產量2042噸,其中蘋果1790噸,梨132噸,葡萄23噸,桃4噸,杏5噸,其他水果88噸。
吳起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吳起街道生豬飼養量2.67萬頭,年末存欄1.08萬頭;牛飼養量1853頭,年末存欄1489頭;羊飼養量5.21萬隻,年末存欄3.17萬隻;家禽飼養量9.62萬羽,年末存欄5.14萬羽。2011年,吳起街道生產肉類1760.3噸,其中豬肉1257噸,牛肉48噸,羊肉317噸,禽肉74噸;禽蛋380噸,鮮奶529噸。
第二產業
吳起街道已形成以石油、天然氣開發及其加工轉化利用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吳起街道工業總產值6.5億元,比上年增長12%。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有商業網點2400個,職工9300人。2011年,吳起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1億元,比上年增長6.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3億元,比上年增長2.5%。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80門,固定電話用戶980戶;行動電話用戶908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2%。
交通運輸
吳起街道交通便利,303省道過境,境內長23千米,雙向2車道。有縣鄉(鎮)級公路3條,總長55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有公共圖書室1個,文化站4個,農家書屋39個;播放科技電教片、電影160場次,收看人數達6500人次;配備鄉村流動電影放映車,先後舉辦吳起鎮民俗文化節、張坪重陽節敬老系列文化活動、馬灣敬老文藝演出、劉河灣年茶飯、“過大年篝火晚會”、農產品博覽會和社區成立一周年文藝晚會等民眾性文化活動。承辦陝西省第二屆陝北民歌大賽吳起賽區選拔賽,“憶黨史、頌黨恩”活動等。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有幼稚園17所,在園幼兒5605人,專任教師230人;國小7所,在校生7593人,專任教師267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6305人,專任教師32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595人,專任教師226人。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引進試驗示範推廣農林牧草項目21項,舉辦農民培訓班310場次,累計培訓農牧民18700人,召開各類現場會41次,參加人數4800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3個,其中衛生人員18人,鄉村醫生39人。2011年,吳起街道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9.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995人,參合率96.1%;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吳起街道有中心文化活動廣場3個,安裝健身器材12套。
社會保障
2011年,吳起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41戶,人數896人,支出320.2萬元,比上年增長13%。2011年,吳起街道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145戶,人數3987人,支出943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96人,支出63.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69人次,農村臨時救濟860人次,支出2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90萬元。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432人,參保率達92%。
歷史文化
吳旗革命舊址
吳起鎮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吳起縣吳起街道城內硯窪山南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吳旗鎮革命舊址包括毛澤東舊居、張聞天舊居等,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毛澤東舊居。兩院之間,有石砌過洞相連。為紀念吳旗鎮“切尾巴”戰鬥的勝利,平台山改稱勝利山。山之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建國後,人民政府對舊址進行了大規模維修。
2006年5月25日,吳起鎮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