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起擀氈工藝
- 分類:手工藝
- 地區:陝西省吳起縣
基本簡介,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相關器具與製品,
基本簡介
相傳,吳起擀毯工藝是由內蒙古及遊牧部落傳於吳起縣,在南宋時期,吳起處於北部邊際,常有遊牧部落出入,而當時遊牧部落住的是毯棚(用羊、牛、馬毛製成毯片,再搭成毯棚),用此來抵禦嚴寒、風霜及烈日。同時,吳起縣居民與遊牧部落也經常發生商品交易,毯片也在交易之中,後來並有少數遊牧戶定居於吳起,同時,把擀毯工藝傳入吳起,自此,擀毯工藝在吳起縣逐漸傳開。後來,隨著牧業的發展,擀毯藝人的增多使擀毯工藝在吳起縣廣泛流傳,到明清期間,擀毯工藝在民間發展可以說達到了頂峰。清末及民國初期,由於生產下降戰亂不斷,使擀毯工藝致處於沉沒期,解放後,擀毯工藝逐漸復甦在民間廣泛套用,一致流傳至今。
基本內容
擀毯工藝主要包括以下原料和工序:
所需原料:羊毛、麻油、豆面、水
工序主要有:
1、彈毛,把羊毛放在彈毛案上,用力並有節奏的拉開彈毛弓,直到把羊毛彈成蓬鬆為止,然後,用手捲成羊毛卷。
2、鋪毛,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勻的撒在擀氈連子上(預先準備好羊毛的二分之一)。
3、噴水,用口把溫水噴在鋪好的羊毛上,讓羊毛濕潤為止。
4、噴油,用口把預先準備好的麻油均勻的噴在鋪好的羊毛上,羊毛基本發黃為止。
5、撒豆面,把預先準備好的豆面均勻的撒在噴好麻油的羊毛上(薄薄的撒一層),以從把麻油均勻的履蓋為宜。
6、再次鋪毛:把另一半羊毛卷用撒杖和木手掌均勻的鋪在豆面上,再用口噴水噴油一次。
7、卷氈連,把鋪好羊毛的氈連子緊緊的捲起。
8、捆氈連,用四道繩子把卷好的氈連子捆緊。
9、擀連子,兩人或4人用腳均勻的擀動連子,兩人一組,面對面來回擀動氈連子,步法有節奏,用力均勻,反覆擀幾次。
10、解連子壓邊,經過反覆擀後,解開氈連子,羊毛緊緊的連在一起,變成氈丕子,再用一卷羊毛均勻的打在氈丕子四邊,再噴油、撒豆面、噴水後,再把氈連子捲起反覆擀動兩次,氈丕成型。
11、洗氈,解開氈連子後,把氈丕翻滾,把開水用條帚灑在氈丕上,直至開水滲透氈丕為止,然後,雙摺疊放在預先準備好的洗氈案上反覆用腳蹬,並用手提洗氈帶,手腳配合,協調而有節奏,經過反覆幾次洗後,氈丕逐步變小,直至洗到要求的尺寸為止。
12、整形,當氈丕洗到要求的尺寸後,洗氈結束,用尺桿和鉤子對氈丕進行整形,使四邊齊整,有稜有角,經過該工序後,氈就成形了。
13、曬氈,把整好形的氈丕放在陽光下涼曬,直至水份被蒸千,水份蒸乾後,氈變的堅硬而有彈性,這樣氈就製成了。
基本特徵
吳起擀氈工藝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徵:
1、原料特徵:吳起擀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毛抹不能用於擀氈),豆面、麻油要求純真,其原料取於自然且無需做任何處理。
2、工藝特徵:吳起擀氈工藝是純手工作業,每道工序,每個細節只用簡單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是真正的手工作坊。
3、產品特徵:吳起手工製成的氈,花紋細膩,質底堅實,美觀實用,即可防潮,又不易滲土,堅實而平整,不易磨損。
主要價值
吳起擀氈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氈是捕在坑上,床上用以防潮、隔土、保溫,起到緩衝作用的生活用品,不僅花紋美觀,堅實平整,而且彈性較好,抗磨耐用,是吳起縣人民的生活必用品,在廣大民眾生活中有無可代取的價值。
瀕危狀況
隨著原料的缺少,擀氈藝人多數另從它業,使吳起擀氈工藝面臨頻危。
1、原料缺少:隨著吳起縣退耕還林、封山禁牧,使羊子數量急劇減少,加上其它羊毛加工業的收購,使擀氈原料面臨頻危。
2、隨著人們生產生活觀念的轉變,市場上其它氈製品以及地毯等代用品的增多,成本較高且工藝複雜的羊毛擀氈逐步被成本較低、購買方便的其它氈代取,(市場上又沒有銷售的羊毛氈),使羊毛氈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3、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和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擀氈工藝相對利潤較少,擀氈藝人已另謀它業,擀氈工藝被拋棄,年輕一代更無人願學,使擀氈工藝面臨頻危,搶救、保護已刻不容緩。
相關器具與製品
所需器具主要有:彈毛弓、彈毛台、尺桿、氈連子、撒杖、鐵鉤、木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