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秀(唐代官員)

吳賢秀(唐代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賢秀(742年-807年),字敬之,號壺邱。祖籍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浚儀)人,是中華吳氏開姓始祖吳泰伯、傳代始祖吳仲雍的第68世後裔,系吳先奮之長子,配王氏一品夫人,育三男(理、玟、現)二女(長女嫁太常正卿王震,次女嫁兵部尚書辜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賢秀
  • 出生日期:742年
  • 逝世日期:807年
  • :敬之
基本介紹,官場經歷,

基本介紹

賢秀公生於唐天寶元年(742年),卒於唐元和二年(807年)。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幼聰明,勤奮好學,讀書過目成誦,學高才博。唐至德元年(756年),肅宗皇帝李亨即位。吳賢秀於唐乾元己亥考中進士,初任於衡州,次當建寧令,刺史稱其能,鄉民服其公。後調侍御史,糾奸邪,黜腐惡,直聲震於時,隨遷司農卿,殊有建樹,升為戶部侍郎,旋擢戶部尚書,佐朝堂,撫百姓,堪稱社稷之賢臣。歷經天寶、至德、乾元、上元、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等十三個朝代,忠心報國四十七載。
吳賢秀像吳賢秀像

官場經歷

代宗皇帝李豫即位不久,任命吳賢秀為戶部尚書。他在朝廷任上,執政為民,傾聽百姓意見,關心百姓疾苦,盡忠報國,竭力協助代宗皇帝施政,治國安邦。但是,宰相元載在朝廷中施行反間計,為非作惡,朝廷人心不安。賢秀公扶正斥邪,堅持鬥爭。唐大曆十二年(777年),賢秀公同兵部尚書顏真卿等合力執行聖旨,策劃誅伐元載,受到了朝廷官員讚揚和支持,取得了成功。
唐建中元年(780年),德宗皇帝李适即位之後,藩鎮叛亂。戶部尚書吳賢秀上書請旨,願意領兵討伐四鎮之亂。德宗皇帝知道吳賢秀族侄吳少誠叛亂後,故不準旨。德宗皇帝平定了藩鎮之亂後返京,接著又重用朝廷中的裴延齡,裴延齡利用藩鎮之亂牽連吳賢秀,別有用心地對賢秀公橫加打擊,策劃激烈的篡位奪權鬥爭。德宗皇帝恐賢秀有累,密詔姚南仲諭賢秀避瓊,賢秀公不從,並說:“我們祖輩都是保大唐江山的人,難道我為肅宗、代宗、德宗效勞40餘年,現在就不能去保大唐江山……?”為此,他堅持把反抗奸邪強暴的鬥爭進行到底,直到唐貞元廿一年(805年)春,德宗李适帝崩前夕,其時宰相裴延齡在朝中獨攬大權,把賢秀公貶為廣東雷州司戶,使朝中正氣受挫,賢秀公處境困厄。德宗皇帝恐公(賢秀)有害,再次密詔賢秀避瓊。賢秀公想,死守善道,不忍離朝。猶豫之際,持詔到陽山與摯友韓愈商酌,相傳時至深夜忽聞空中有“草肅土嗇,玉京走辟”的叫聲。韓愈會意:草肅為“蕭”,土嗇為“牆”,走闢為“避”,玉京為“瓊”。即是指“今禍起蕭牆,唯避禍往瓊。”之天意。
唐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德宗駕崩,順宗皇帝李誦即位,念賢秀公之功德,授戶部尚書吳賢秀子殊恩,特賜“德澤在生民,聲名在華夷,勳勞在社稷”敕鑄銅牌四面兩道,隨身於賢秀公,明諭保護公之田產。因此,賢秀公決定在當年之秋,偕王氏一品夫人、三子以及長女婿太常正卿王震等眷屬30餘人,舉家離長安經閩入瓊,落籍瓊山張吳圖都化村,今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大林舊市村(唐代隸屬廣東珠崖郡),張吳圖都化村是一塊地勢平整、土地肥沃、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他們得到當地的官宦和老百姓的熱情歡迎,公在此建造一座三亭二閣的大院,安置敕鑄銅牌兩道,聖旨手諭,經典書畫,傳布中原文化,不斷改變著這裡的面貌。使張吳圖都化村成為一個很出名的地方,不斷地有遠處的百姓聚居到這裡,使都化村變成了人口稠密的大村莊,在賢秀公的影響下,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逐步形成了大林墟,建造了宅第廟宇和祠堂,耕讀辦學,蔚然成風,使賢秀公在瓊傳播的中原文化,遍及瓊州。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工部尚書趙文華奉旨視察江南,知道瓊州大林的發展情況,稟告嘉靖皇帝,為褒賢秀公開發瓊州經濟文化的先驅功勳,賜“大林一官市”石匾一條,掛於大林墟街頭,熠熠生輝。?雖然賢秀公入瓊僅三年,於唐元和二年(807年)就與世長辭了。朝廷派神策節度使高崇文擇地選日,於唐元和四年(809年)考妣合葬於瓊山演豐龍窩坡坐坤向艮的風水福地。明嘉靖年間,墓築石墳,立碑題:“大唐戶部尚書吳壺邱公元配肅易王氏夫人之墓”,右刻“賜進士司空大夫裔孫會期重修”,墓前立石牛、石馬、石人。後復毀壞。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修,嘉慶十四年(1809年)春竣工,墓四周砌石,左右置二石獅,前側有石欄桿,外側豎有一對石旗桿,頗具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有一批著名企業家和僑領、僑胞及島內父老鄉賢等捐資人民幣叄拾多萬元,於1989年、1996年先後兩次重修,墓碑上刻:“吳賢秀公王夫人之墓”,墓碑左右分別書寫:“生前偉大積德行仁御賜三在”;“逝後英靈庇子蔭孫造福於民”。墓前建壺邱公拜亭,重檐廡殿頂,兩側各建有四角攢尖頂亭。1986年9月17日,瓊山縣(今屬海口市)人民政府將該墓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節,有數萬宗親和僑胞親臨祭祖,敬宗收族團結一致,促進海南經濟文化事業建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