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飛

吳虹飛

吳虹飛,歌手,作家,記者,廣西三江縣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環境工程、中文系科技編輯雙學士,現當代文學碩士。幸福大街主唱,作家,曾任新京報、南方人物周刊創刊時期記者。

著有《小龍房間裡的魚》《阿飛姑娘的雙重生活》《失戀日記》《徵婚啟事》《木頭公仔》《伊蓮》《再不相愛就老了》《活得像個笑話》《嫁衣》,訪談錄《娛樂至死》《名流》《童話》《這個世界好些了嗎》《聽我講話要小心》,唱片《小龍房間裡的魚》《胭脂》《再不相愛就老了》,EP《胭脂》《木頭公仔》。即將發行新唱片《薩歲之歌》,第五張唱片已經開始製作。

基本介紹

最近演出,演藝經歷,初識音樂,初學吉他,初試作曲,初組樂隊,初憶民謠,個人生活,主要作品,音樂作品,演唱會記錄,冬粉群體,社會評價,

最近演出

2017年11月10日,在Mao live house(五棵松店),為慶祝幸福大街樂隊成立18周年,主唱吳虹飛將攜手侗族大歌歌隊,以民間採風為基礎,呈現一場搖滾、侗族大歌以及蒙古音樂相結合的穿越古今中外的精彩演出。
吳虹飛攜手侗族大歌歌隊共慶幸福大街樂隊18周年吳虹飛攜手侗族大歌歌隊共慶幸福大街樂隊18周年

演藝經歷

初識音樂

吳虹飛在高中時讀了很多的小說,其中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她受這個書影響很大,總覺得音樂是非常高尚的事。在16歲時,她覺得如果一個人可以唱自己寫的歌,一定是很幸福的。於是她高考時想考藝術學院學作曲。班主任問她,(作曲)你會什麼呢?她想了下,確實自己什麼也不會,就報考了理工科大學。雖然功課也很重,但她還是參加了合唱團,軍樂團。排練倒是從不缺席,在軍樂隊里吹黑管,第三聲部,也覺得惘然。
《小龍房間裡的魚》《小龍房間裡的魚》

初學吉他

不知道哪天在老師宿舍的樓到里遇到一個彈吉他的人,他在彈羅大佑的歌,她覺得太好聽了,一定拜他做師傅。有一次居然揀到了一把別人丟掉的垃圾吉他,她把弦裝上,居然也可以彈。她在高中的時候一直夢想做一個吉他手,終於可以實現願望了。學了些和聲,第二個月就開始寫歌。後來學校有校園原創歌手演出,她是唯一的女歌手。
吳虹飛還是覺得不好玩,又拜了一個吉他手做師傅。每幾天就騎車出去看他彈琴,他們還去酒吧唱歌。很快她高中的師兄畢業了,他知道她喜歡吉他,就寄了800塊錢給她買吉他。她買了一把韓國吉他,花了1600元,她估計那是學校最貴的吉他之一。

初試作曲

吳虹飛聽了幾乎自己能夠聽到的所有和音樂有關的課程,包括視聽練耳,作曲。實際上,她各方面都不突出。她甚至沒有被作曲的老師錄取,可是她一直等在外面。等老師出來買冰激凌的時候,她就主動地上去說,我希望能夠被錄取,雖然我節奏感不夠好,但是我對旋律天生敏感。等等。結果她被錄取了。在她那期的九個學生裡面,老師經常會批評她,覺得她寫的樂句不夠完整,或者是有嚴重缺陷,甚至吉他彈得太亂,和聲題遠不如她的同學做得快。

初組樂隊

到酒吧里幹活,唱別人的歌,也總是不象歌星們唱的。她想或許是自己太笨了,於是她組建了自己的樂隊,打算唱自己的歌。有天在酒吧里她認識了當時從新疆當時來北京闖蕩的樂手。她把她用錄音機錄的磁帶給他們聽,裡面大約有10幾首歌,自己寫的,於是大家開始排練。那是一個很猛的搖滾樂隊,樂隊人多了,而且都在她後面,她還拿著麥克風,一個勁往後躲,生怕別人用西紅柿來砸她。她覺得音樂並不僅僅是靠激情的。顯然在表現過程中,技術的控制更為重要。但唱歌是有自由度:你要清楚自己的聲音,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清楚自己是誰。也許一個人早年會有那么幾個瞬間,在那幾個瞬間裡,他切實的接觸到了自己,清晰的看到那個人是誰,但是以後你就很難再有那樣的瞬間了。
《幸福大街》《幸福大街》

初憶民謠

吳虹飛在聽了很多的流行歌,很多的搖滾樂,都從大學畢業了之後,再回去聽侗族的蘆笙,那些場面把她給震撼了,太好聽了,那是有神性的。她發現音樂就在身邊,一個人能夠去接觸某類音樂,都是因為造化使然。她這幾年對一些民謠,民歌比較感興趣。因為自己就是侗族人,懂得侗語,她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想做侗族民歌侗族大歌在中國民歌里有著相當特殊的風格,它往往會分聲部演唱,並且有著“二度”和聲,完全迥異於西方的和聲概念。
1998年在清華大學蒙民偉樓舉行個人作品演唱會,是清華大學第一個舉行個人作品演唱會的女生,也是迄今為止的女原創歌手。
吳虹飛
2003年1月出版小說集《小龍房間裡的魚》、《阿飛姑娘的雙重生活》。
2004年3月出版文集《失戀日記》。(現代出版社
2005年11月出版文集《木頭公仔》(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副主編,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為之作序。
2005年11月出版文集《徵婚啟事》(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7年2月,採訪集《這個世界好些了嗎》出版(世紀文景出版社),馬曉春九段,白岩松作序。
2007年6月,應藝術家艾未未之邀,完成卡塞爾藝術節上觀念藝術《童話》的採訪錄,完成了40萬字的《童話——中國採訪錄》,事關感情,性,安全感,價值觀,藝術觀念,環保問題,能源問題,中國和世界的關係。
2008年4月,出版採訪錄《娛樂至死》(鳳凰出版集團),為中國第一本反思新聞媒體娛樂性的作品。
2009年2月,出版訪談錄《名流》(新華出版社),22萬字,《中國新聞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三家著名雜誌的主編,聯袂推薦。
2008年,吳虹飛以搖滾主唱,作家,傳媒人的多重身份,被《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為“跨界英雄”,入列的有金庸、李寧等人。
2009年5月,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伊蓮》,講述1999年地下搖滾風起雲湧,潛流下的一段愛情故事。由藝術家艾未未、編劇寧財神、評論家謝有順聯袂推薦。
2010年下半年,出版隨筆《再不相愛就老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出版小說《嫁衣》,隨筆《活得像個笑話》訪談錄《聽我講話要小心》
2013年,被歐洲最大文學家柏林文學節主席邀請參加文學節。

個人生活

曾經夢想
作為一個非天才少女,她四歲識譜,五歲讀毛主席語錄,十歲讀《金瓶梅》,十一歲讀盜版《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十五歲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靜靜的頓河》,演習出走的把戲,十六歲墜入愛河,通信長達六年,仍然學不會戀愛。作為天才和庸才的結合體,她曾經有無數平庸或者輝煌的夢想:
吳虹飛 冷兵器吳虹飛 冷兵器
學前班,她夢想當一個舞蹈家,未果,因為她不會跳舞;
國小,她想當一名光榮的清潔工人,每天掃大樹上落下的葉子,未果,因為母親強烈反對;
國中,她想模仿一名著名女作家到處流浪,未果;因為沒有零用錢可供流浪;
高中,她想設計永動機,未果,因為無法克服空氣的摩擦;
大學,她想當一名科學家,未果,因為她的同學成績都比她好;
社會,她想當一名背包客,流浪在巴塔哥尼亞,未果,因為她不會西班牙語。
她想當一名行吟詩人,未果,因為那時詩人很多,她又不好意思當眾朗讀自己的作品。
她想當一名校園歌手,未果,因為她幾乎沒有在學校禮堂演出的機會,又不肯去草地上彈琴。
好不容易當上了搖滾樂隊的主唱,卻發現搖滾樂隊如雨後春筍,遍布京城,儼然是時尚的幌子,先鋒的頭羊。她有些不好意思。
她稱自己是身份複雜的工科民女,曾為前酒吧歌手、沒落詩人、節奏吉他手打口帶販子、讀書報記者、網站娛編、中文教師、以及艱深文學史研究者。奔走於大學講堂、學生宿舍、破落民居中的排練室和酒吧嘈雜的演出場之間,從而安靜的不再安靜,神聖的不再神聖,然而乏味的依然乏味,躁動的依然躁動。
每一位天才總要到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平庸和夢想的艱難。關於自己,她一時心情複雜,語焉不詳,她來自白堊紀的恐龍時代,過於早慧,卻又笨拙無比,混跡學院多年,仍然學不會知識階層的邏輯,宛如朋克。她目光清澈,表情複雜。她聲音尖利,面容模糊。

主要作品

音樂作品

音樂專輯共6張
單曲共3首
  • 熊貓咪咪2010-06-01
    翻唱童歌《童一首歌》
  • 天山2008-03-29
    民謠
  • 知道不知道2007-02-06
    小崔說事
為他人創作共2首
  • 塵世輓歌2014-03-01
    楊梓 
  • 因緣2015-02-17
    楊梓 

演唱會記錄

舉辦時間演唱會名稱總場次
2013年10月-12月2013年幸福大街《薩歲之歌》全國巡演
  • 10月21日   廣州越秀區   TU凸空間   
  • 10月22日   深圳市南山區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 10月23日   湖南長沙   四六酒吧   
唱片有《小龍房間裡的魚》(2004),《胭脂》(2008)《再不相愛就老了》(2010)
新唱片介紹:
薩歲之歌
薩歲,侗族人的神。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而在聖殿倒塌,諸神死亡的今天,薩壇早已被摧毀,薩歲化身世間女子,掌管有情司。
幸福大街樂隊的 第四張唱片
三年採風,舉辦50場原生態侗族大歌小專場
主唱吳虹飛首度和貴州侗族大歌歌隊合作
原生態音樂和世界音樂、電子音樂相融合
侗族大歌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最早被發現的一種古老的,復調式,自然的多聲部民間合唱音樂。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2500年前的《越人歌》,則為漢人翻譯越人的詩歌而來,而越人乃是侗族人的前身。
所謂侗族歌隊,類似古希臘歌劇里之歌隊。侗族人的唱歌天賦,更是經過漫長的稻作文化的積澱洗禮,保存千年。其歌聲深情婉轉,宛如天籟。
2012~2013年,幸福大街樂隊主唱吳虹飛(侗族)發起了一支侗族大歌歌隊,帶著琵琶出走貴州,取道懷化,桂林,北上北京,南下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武漢,長沙,廣州,成都,重慶,在各個酒吧、咖啡館,一共舉辦了50場Live House,同時做了大量的原生態錄音,全部收入給那些平時在田間勞作的歌隊。這是一次野生的民間獨立演出,毫無官方背景和商業支持。歌隊的主旨在於,把真正的民間音樂,還於民間,並努力使之延續下去。
“飯養身,歌養心”,侗族人沒有文字,其歷史、文化、風俗、農作的知識都是依靠大歌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過去的幾十年,多少少數民族音樂,西藏、新疆和雲南的,被改造,被漢化,侗族音樂因為其複雜性,而逃過漢化的可能,但它還是逃不過這個異化的經濟世界。如今土地凋零,宗族制度瓦解,政府對大歌的支持往往容易流於表面,青壯年外出打工,流落他鄉,只有那些七八十歲的老歌師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片段。侗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更多的音樂人去參與。
薩歲之歌薩歲之歌
我們永遠失去了那個可以招魂,可以用血祭青銅器,可以全族屏息進入冥想世界的歷史了。那種溯源而上的詩性的生活,也許被破壞殆盡,也許原生態樸素的音樂也許會逐步被拋棄,然而通過族人之口,有幸聽到他們美妙的聲音,這是吳虹飛和她的朋友們感到滿足的地方。只要有機會,他們還會繼續帶著歌隊走到城市裡的LIVE HOUSE,繼續歌唱。
在《薩歲之歌》,幸福大街的第四張專輯裡,他們把幾首侗族大歌和琵琶歌以及笛子歌,牛腿琴歌,加以了簡單的改編,和年輕的歌隊一起重新演繹。
吳虹飛說,“如果還有什麼可申訴的,不是世界的殘酷,而是美——我經常詫異於族人女孩的美麗,骨骼的清秀,聲音的純淨,音樂里天然的自在性。如果不是憑藉父母賦予我的母語,和一種模糊的本能,我是不會找到這條返鄉之路的。因緣際會,在族人的幫

社會評價

2月28日,廣東星外星發行吳虹飛和幸福大街第二張專輯《胭脂》。吳虹飛是繼內地眼鏡蛇樂隊羅琦之後的最具個人風格的女性搖滾歌手之一,吳虹飛早期的歌曲以風格銳利,歌詞詩化,唱腔直指人心,具備強烈生命意識為特徵,而《胭脂》則是她的轉型之作。與3月初,《南方人物周刊》評選中國跨界英雄,意在表彰不同行業有傑出表現的人,吳虹飛以作家和搖滾歌手的身份,名列入選名單。同樣入選的有李寧金庸海岩等人。這讓人想起了詩人與歌手LeonardCohen。2007年3月29日晚的“星光現場”《胭脂》發布會,我們可以聆聽到一個侗族女孩的搖滾之聲,文學之路。
吳虹飛吳虹飛
幸福大街”(HappyAvenue)的女主唱吳虹飛可以算是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搖滾女歌手之一。她來自廣西的侗族人聚居區,考上了清華大學,文理兼修,拿到了兩個本科學位和一個碩士學位。拿過校園詩歌獎,卻從來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的她,卻出人意料地成為了一名搖滾歌手。據《南方周末》曾經報導:吳虹飛之所以做了搖滾是因為愛上了一名搖滾樂手,她“決心成為一名和他一樣的人”。除了音樂創作,她還作為一名風格突出的作家,出版了小說,隨筆,訪談錄等8本文集。
吳虹飛聲線帶著南方的濕氣和溫暖,如童聲般清澈,給人一種既單純又妖艷的感覺。而她在第一張專輯的錄音里,她在高音處,真聲假聲切換自如,她並非學院派歌手,其演唱近乎天然,乾淨,少有修飾。她早期的唱法乖戾,任性,至少具有革命性的創新。美國某媒體曾經對她有過精確描述,“吳虹飛確實在用她的音樂創造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感性熱忱,帶著濃重文學色彩和音樂特質,這是我在其他中國的女性搖滾歌手裡從未見過的。”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李皖聽出了吳虹飛和前輩搖滾藝術家詩人如吉姆·莫里森,和P.J.Harvy,和帕蒂·史密斯之間的親緣關係。他評論“幸福大街”的第一張唱片說,“她用祭禮般的儀式把自己升到了接近天空的那個高度”。
她寫的小說也是風格卓然,仿佛一個“尖叫的精靈”。評論家認為她是在“揮霍才華”,評論她的書是“一本奇怪的書,一本在我看來比任何其他書都更銳利、更精確地展示了這一代人的經驗和靈魂之複雜性的書。”
2007年7月,吳虹飛與藝術家艾未未合作,在世界三大藝術節之一卡塞爾藝術節期間,為其觀念藝術《童話》撰寫記錄當下中國人情感與經驗的訪談錄《童話》。而她出版的訪談錄,得到了白岩松馬曉春九段的高度讚賞,並欣然作序。
胭脂》大改幸福大街以往風格,這是一張非主流的民謠和搖滾結合的唱片。主要講述“南方的愛情”,那些在記憶深處的有關青春的懵懂、羞怯,熱烈和傷感。旋律舒緩,優美,像是80年代的某種風格,仿佛舊時光重來。張愛玲的句子就被她有意無意地輕聲唱了出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她歌唱了我們青春期共有過的對時間的敬畏:害怕失去,害怕一去不回頭。這張唱片和過往的傳統唱片有所不同,作為作家的吳虹飛的文字才華在這裡也有所體現——唱片裡附帶了一本她書寫個人生活,感情和音樂的小冊子,以及她的好朋友,畫家RORO古怪精靈的小畫冊。文字,音樂和繪畫結合,相得益彰。
《胭脂》《胭脂》
加繆說,誕生到一個荒謬的世界上來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一個人不能永無盡止地忍受寒冷。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吳虹飛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勇敢的人,以理想主義的情懷,直面平庸、瑣碎的生活。她是一個誠實的歌手和作家,以無可複製的風格,歌頌了這個時代的孤獨和失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