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經歷,獲得榮譽,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能夠在50多歲的時候迅速走紅的演員並不多,但吳蘇妹在粵語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中扮演的“嬌姐”,卻在廣東家喻戶曉。
在巡迴演出中,所到之處,人們一旦認出她,樂不開支地用高州話和她打招呼,會因為她的出現熱鬧非凡。喜劇小品《南北一家》帷幕一拉開,當北方的客人來到小飯店用國語說要“雞稀飯”,被女主角用高州白話問是要“雞屎佛(雞屁股)”的時候,就把家鄉的觀眾逗樂了,小品就在一連串南北語言的誤會中衝突迭起,觀眾席上笑聲一浪高於一浪。
吳蘇妹說她是因為出演“嬌姐”而出名的,其實,“嬌姐”這個角色是她偶然得來的,那時,《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導演找過她幾次,每次她都因為工作太忙而拒絕了。後來知道導演要求的只是演只有兩個小時戲的一個配角,她才答應下來。沒想到角色很受歡迎,後來劇中加重了該角色的戲份,使“嬌姐”成為一個貫通的角色。她說,不論哪種稱呼她都很喜歡,因為它令她與觀眾沒有距離,而且只要能帶給觀眾歡樂,自己就達到了目的。吳蘇妹在《外》劇的成功,除了劇本塑造人物入木三分外,也和她從藝三十多年的深厚積累不無關係。就說“嬌姐”那最具代表性的“高州話”吧,吳蘇妹並非真正的高州人。她坦言,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從事演藝工作,為著使角色更加豐富、真實、可信,她是特地鑽研了廣東不同地區的方言。除了國語、廣州話、其祖籍恩平的四邑話外,吳蘇妹還掌握了順德話、湛江黎話、高州話、不太標準的“化州話”,以及少量的客家話、潮州話。根據不同角色的需要,在各種方言中遊刃有餘。在高州、順德演出後,觀眾都會認定吳蘇妹就是當地人,對於一位表演藝術家而言,這樣的認同可說是最大的回報。而被錯認為是老鄉的同時,可以看到作為一位演員所表演的人物與觀眾又在無形地拉近了距離。演員角色的進入,觀眾欣賞的投入,產生了互動作用,這恰好反映了藝術家藝術作品中每一語言、每一動作的表演是來自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曾有一位語言學的教授稱讚她說:“你真是個語言專家啊!”這稱讚,得來不易,沒有平常在生活的舞台上提煉一點一滴,哪來在舞台的生活中表演到位到家。
漢語方言的種類不下數百,並非憑一人之力能包羅得了的。當遇到難以掌握的方言語種時,吳蘇妹總是在演出前找到當地人“補習”,企求上台後儘可能地削弱台山人的陌生感。
早在“嬌姐”成名之前,吳蘇妹已是廣東話劇院的著名喜劇演員了。在電視上播出的綜藝性節目裡,吳蘇妹是小品的常客。可是話劇不等同於小品啊!怎么不常見她演話劇的?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我們自身那兒找答案。捫心自問:我們經常主動去看話劇嗎?我們關心過話劇的排期、演出嗎?上網時我們搜尋過“話劇”的關鍵字嗎?作為話劇人,吳蘇妹也感慨話劇在全國都不太景氣,話劇人的生存發展顯得尤為艱難。但是他們沒有怨誰怪誰,他們也從自身找答案,尋出路。
獲得榮譽
曾獲“廣東省文化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主演話劇《生仔夢》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婚戀奇情》獲建國四十周年優秀節目獎,《欲望大廈》獲省藝術節優秀節目獎,主演小品《眼睛》獲“中南五省電視小品大獎賽最佳演員獎”。2004年獲“第五屆中國話劇金獅獎”。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粵語話劇是嶺南地區世俗文化的代表
它的魅力來自民間。除了語言主,粵語話劇也植根於當地的地方特色,無論是改編還是原創的劇本,都著眼於富有地方性的平民生活,讓當地的觀眾感覺特別親切,且看看近年難得一見的粵語嘉劇《傻有傻福》:
的士司機阿福生性善良,熱心助人,在妻子阿好下崗當鐘點工之後,面對家庭經濟的拮据,他痴心不改,繼續為人解難,以苦為樂。一天,患老年痴呆症的伍伯不經意間闖入了他的家裡,硬說阿福是他失散多年的兒子,為使伍伯高興,阿福甘願認他為父,並盡表孝敬之心。由此,產生了阿福與妻子、阿福與兒時好友“精仔祥”、“精仔祥”為貪錢財自作主張上門認伍伯為父等一連串情節曲折離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
劇中,吳蘇妹飾演阿福的妻子阿好——一名從農村嫁到城市的淳樸婦女,雖然下崗,可仍具備一顆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心。《傻》劇自上演以來,屢獲好評。尤其是“阿好”,更是改變了外省人心目中廣東人唯利是圖的錯誤認識。吳蘇妹對“阿好”善良品格的演繹,是隨著她獨有喜劇風格而開展的。俗氣的村婦打扮、發音特殊的高州話、誇張的形體動作,將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
《傻有傻福》
是廣東話劇院第一部完全商業化的話劇,自推出以來,反響強烈,陸續接到不少單位發來的演出邀請。《傻》劇給話劇院帶來的經濟效益,每場大約能贏利2萬多元。從整個不太景氣的話劇市場來看,無疑取得了較為巨大的成功。
將話劇進行市場化探索,吳蘇妹功不可沒。她除了是話劇院的正式演員,還是院屬下喜劇團的團長。《傻》劇的演員,全都是出自喜劇團吳團長的麾下。吳蘇妹曾表示:話劇不能衰落。一句普通的話,需要的卻是一代又一代話劇人不懈的耕耘與奮鬥。她是團長,擔子顯得更重。在中國的話劇家庭里,粵語話劇可說是小弟弟了,但作為家庭的一員它不可或缺。國語話劇是主流,沒錯,粵語話劇無法超越它,但最起碼的,在嶺南之南的一方水土裡,它不能沒落,它要留傳下去。只有先立足本土,才能放眼全國。不在其位,不知其艱。如果說吳蘇妹對角色的揣摩駕輕就熟,那是多年的戲劇人生的積累。為團去拉業務則是極其繁瑣的事情。對於藝術家來講,搞業務往往會使其分心,拖了藝術創作的後腿。喜劇團每年40場演出僑務,全靠自己聯繫。不僅如此,團里一千人的吃喝拉撒她費心。即便如此,吳蘇妹挺過來了,而且,越做越好。她不斷為觀眾送去歡樂的同時,不正是將喜劇團的影響不斷擴大的過程嗎?
花開花落,年復一年。生活就像一埕老酒,越久越醇。同時,生活也是原料,沒有它,釀不出酒來。吳蘇妹已經在舞台上釀了三十多個春秋,她愛著舞台,也愛著生活,這情意濃濃的酒,散發出陣陣甘芳,飄蕩在千家萬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