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用量: 水丸劑,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藥理作用: 吳茱萸具有芳香健胃作用,抑制腸內異常發酵,促進積氣排出,鎮吐,鎮痛效能。食積化熱,陰虛火旺者忌用。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吳茱萸丸
- 主要適用症:抑制腸內異常發酵,鎮吐,鎮痛效能。
-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 主要用藥禁忌:食積化熱,陰虛火旺者忌用。
- 劑型:水丸劑
- 運動員慎用:慎用
處方一,處方二,處方三,處方四,處方五,處方六,處方七,處方八,
處方一
【處方】吳茱萸、細辛、白茯苓(去皮)、獨活(去蘆)、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芎藭,各二兩。
【製法】上為細末,以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與主治】治腎經虛損,惡風多汗,面色浮腫,腰膝疼痛,形色憔悴,並宜服之。
【用法與用量】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盬湯送下,日進二次。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二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吳茱萸(炒)30克 橘皮(洗)60克 附子(炮,去皮、臍)
【用法】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用白飲送下20丸。
【功用】溫胃降逆。
【主治】虛寒嘔噦。
處方三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異名】木香利隔丸(《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木香 青皮各0.6克 白僵蠶 薑黃 澤瀉 柴胡各1.2克 當歸身 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 人參 橘皮 升麻 黃耆各2.4克 半夏3克 草豆蔻仁 吳茱萸各3.6克 麥芽面4.5克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0~30丸,溫水送下,細嚼亦得。勿多飲湯,恐藥速下。
【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處方四
【組成】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甘遂半兩(煨令微黃),甜葶藶3兩(隔紙炒令紫色),椒目1兩半(微炒去汗),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
【來源】方出《聖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三。
【主治】水氣,心腹鼓脹,上氣喘息。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處方五
【組成】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神曲1兩(炒令微黃),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1兩,熟乾地黃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
【來源】《聖惠》卷五。
【主治】脾臟冷氣積滯,醋心嘔逆,宿食不消,腹髒虛鳴,時時疼痛。
【禁忌】忌生冷。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處方六
【組成】吳茱萸(湯洗10遍,焙)3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3兩,高良姜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麩炒黃)1兩半,白朮2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主治】婦人子宮久冷,妊娠數墮胎。
【方法】上為末,用乾柿20個,以好酒浸令軟,研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15丸,空心、臨臥溫熟水送下。
處方七
【組成】吳茱萸10分,紫菀3分,白薇3分,烏頭10分(炮),桂心6分,前胡5分,芍藥5分,細辛5分,芎藭5分,黃芩5分。
【來源】《外台》卷七引《深師方》。
【主治】虛冷痰癖疝,食不消,心腹痛,氣弱不欲食,虛惙羸瘦。
【用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酒送下,日3次。稍加之。
處方八
【藥物組成】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澤瀉3分,白朮3分,赤茯苓3分,木香半兩,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處方來源】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四。
【方劑主治】因食熱及飲冷水過多,上氣胸滿。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生薑湯送下,日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