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東陽市六石街道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東陽市
- 人口:1866人
鄉村介紹,商貿古埠頭,人文景觀,鄉村辦學堂,靠工藝發家,地圖信息,
鄉村介紹
北依笠峰(又稱特笠山),南臨白溪江(舊稱淞水),地勢自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地處六石街道、巍山鎮、歌山鎮的接壤地段,錢塘江水繫上游的白溪江畔,位於市中心東偏北13公里(東經120°22′54″,北緯 29°18′30″,海拔75米)。交通便利,南北向有樓懷公路穿村而過,南通東陽及諸永高速歌山互交,北通金甬、諸永高速懷魯互交出口(2公里),西連六石,東通巍山、嵊州。現有在冊農業人口779戶1866人,12個村民小組,非農人口55戶61人,擁有耕地822.87畝,旱田189.98畝,是六石街道的第二大自然村。
吳良村,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起隸屬於永寧鄉,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與寧壽鄉合併為寧壽鎮,1929年建巍山區吳良鎮,1935年5月改稱十二都鄉,1944年11月改稱吳良鄉,1952年復稱吳良鎮;1956年12月復稱吳良鄉,1958年劃歸上盧區,1962年劃歸樟村人民公社, 1983年改為樟村鄉,1992年撤區並鄉擴鎮時併入六石鎮管轄,2003年劃入東陽市區,隸轄於六石街道。
商貿古埠頭
吳良是東陽吳姓延陵郡支脈的起源,村人以吳姓為主。古名大樞,溯源垕周,村址在托塘下後田畈,曾為周姓居住。宋紹定四年(公元1232年),吳姓開始在此紮根繁衍生息。九十三世祖吳大杉有10子,其中第二、四、五、八子仕瓊、仕瑭、仕璇、仕舟留居大區。明代中葉,大樞地處中心,依山穿溪,山靈水清,山川育人,集市昌盛,營廳堂、建街坊,開三、六、九日為商市,為農貿集散之地。在吳族95世祖(東十二世)富字行中,有吳本良者,在集市做經紀中介(牙郎),司稱公平、公道,做到童叟無欺,譽稱鄉里,蜚聲遐邇,外村人到大樞趕集,都找他幫忙,慣於以“吳良村頭”稱之(吳本良),簡稱吳良;而大樞之名逐漸淡忘湮沒,故由“大樞”改稱吳良村,目前仍是東陽北鄉的商貿鬧市。
商貿市場發展中,吳良村成為繁盛的水運埠頭。市場商品多半賴竹筏輸入。清末,各業店鋪林立,其中中藥店5家,“老聚昌”南雜貨店主營批發,時有縉雲、嵊縣、諸暨客商光顧。陸路交通也迅速發展。吳良古道,南經大里、里嶺、郭宅、湖溪、林甘,可抵縉雲;北經懷魯、烏竹嶺、鷺鷥嶺,可達諸暨;東通巍山、象崗、大嶺頭,可至嵊縣;西過岩口、六石口、麻車頭,可入縣城。1932年設郵政代辦所。抗日戰爭期間,手車隊和竹筏運輸更為頻繁。1950年5月在村區設立東陽縣第一個基層供銷合作社。1976年,村民集資5.56萬元(吳世鶴捐資7000元)建造的石拱型吳良橋竣工。1980年公路入村。1985年建成 950個座位的影劇院。1987年村主道、街巷鋪水泥路面。街上有百貨、五金、飲食、修理、屠宰、水果、理髮、中西藥等店鋪28家。
人文景觀
吳良村是一塊充滿詩情畫意的風水寶地,東南面傍水,潺湲涓水,源深流長;西北面倚山,疊疊小丘,猶如臥龍。下面這首詩就是對其最形象化的注釋:
笠山青,白溪環,五里挺松翠竹牆。
前田畈,後田畈,男耕女織聞雞忙。
桃樹畈,菜園塘,紫薇紅杏妙韻揚。
文昌閣,學詩堂,延陵兒女多清官。
吳良村依山傍水,風物宜人,歷史久遠,古蹟和景觀頗多。村人綜合為一閣、二祠、三牌坊、四平台、五廳、六堂、七墩、八井、九橋、十景。(大部分古蹟和景觀已不復存在。)
一閣:即文昌閣。建於清中葉,高三層,挑檐四展,頂上寶葫蘆沖天,工藝精美。底層塑關羽、關平、周倉。二層塑文昌帝君。頂層塑魁星立像。舊時知識分子組有文昌星會,聚會論文互勉。閣左建有佛殿,為釋氏承受香火。閣北有高大古柏、檜樹。周圍繚以固垣。
二祠:即村北大宗祠,村南小祠堂。大宗祠創建於明初,清同治初年由吳紹瞻倡捐重建。先後三進,後堂有七層神主牌位。宗祠門前分列4個青石獅子。
三牌坊:在吳大宗祠前、小宗祠前及佛堂塘邊各有一座青石牌坊。石雕精湛。
四平台:吳大宗祠門口有4個旗桿平台,每台中間一孔,豎立5米高旗桿。
五廳:即大份廳、二份廳、三份廳、六份廳、八房廳,為清代東陽木雕工藝建築。
六堂:即真美堂、崇德堂、桂芳堂、桂馥堂、緝熙堂、學詩堂,皆清代木雕藝術建築,取材考究,裝飾精美,以緝熙堂為最。
七墩:即高墩、毛沿墩、大墩、朱墩、老鼠墩、端安墩、澗北墩(若地殼般,自然形成的土墩),散於村莊前後左右,可供兒童遊樂玩耍。
八井:古有大份沿井、小份井、三份井、藻水井、六份井、花井、文鳳屋內井、范瀾屋內井。村地下水豐富,80年代後,石壘井改為涵管,井身小,多數戶內置井,既方便又衛生。
九橋:村東至村北自古有護村澗渠,為出入方便,建有9座小橋。
十景:空山石閣,吳良至長塢間山嶺之顛有兩處,各有巨石10餘方堆積,有孤積挺直,或橫豎若方洞,非人力所置,頗為神奇;笠峰遠眺,登村東北笠峰,北瞻會稽山余脈,南望凇水如帶,村莊棋布,令人心曠神怡;梅里舊家,延陵世系源自梅里,當年裡門花廳大門上鐫刻著“梅里舊家”4字,面對田疇,人觀之,憶祖之情油生;大橋流水,村南溪水,舊時木橋架渡,1976年10月建成長84米、高9米、寬5.5米的4孔石橋,佇立橋上觀流水,感慨舊貌換新顏之歷史;靈岩廟會,舊時農曆八月十三至十五祀胡公廟會,廟前台亭演戲,並有羅漢班、鞦韆台閣、高蹺、走馬、十字蓮花、大頭舞、雜耍等,熱鬧異常,1949年後改為物資交流會,現在是每年農曆的十月二十八;長渠導灌,原先北渠引自北莘塘,南渠汲引自白溪江,後東方紅水庫之水溝通兩渠,近千畝田地得自流灌溉,旱澇保收;沙堤修篁,長堤阻水,綿延數里,水竹翠密,形若蒼龍,自成景觀;溪岸松濤,臨溪沙灘,廣植長松,迎風搖曳,自成韻濤,有虬身獨立者,宛如迎客松;高閣凌雲,即文昌閣;台亭挹秀,靈岩殿前台亭,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挑檐畫棟,古色古香,頂內飾有8塊樟木板,精雕八仙,屬藝術精品。
鄉村辦學堂
村民吳其政(1573~1619),年輕時執教於李宅鎮奧里寺,明末忠臣張國維曾受讀其門下。崇禎十五年(1642),張國維升任兵部尚書,親書“德壽揚敷”匾額謝師,時其政已辭敘州(在今四川宜賓)照磨(即管文書之職)回里,師生之誼殷切。木匾至今猶存。村一青石牌坊及八房廳上石刻“延陵世家”4字也系張國維手跡。明末開遠侯吳凱,南明唐王隆武二年(1646)抗清兵敗奔玉山,率部路寓吳良村,村人排席里門餞行,吳良“排三門”因此垂名。村人堯宰等感其忠義,隨軍至玉山,於南明桂王永曆二年(1648)七月十九日,同吳凱一家同時遇難。清《(道光)東陽縣誌》載,村人吳紹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武舉,其子吳芝於嘉慶六年(1801)中武舉,孫吳鷹揚於道光十一年(1831)中武舉。祖孫三代戎裝從軍。民國時吳映白參加同盟會,吳亦枕參加國民革命軍,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
明清以來,村人仕宦輩出,登儒道者代不乏人。清庠生吳紹瞻,享年95,與五子二孫二曾孫為同堂10秀才。民國時期,村有10人畢業於高等學府。1949年後,有大中專就讀或畢業者90人,其中已獲高級職稱者12人。人才之育乃得益於歷代尊師、重教、養賢之村風。舊時,各公常以廳堂為學塾,按學歷發養賢租谷,凡中秀才者(民國初改為高小畢業,1941年改國中畢業)以“紳縉”禮遇。1928年以吳大宗祠為校舍辦鄉村國民國小。後改為縣立吳良中心國小。 1934年吳映白捐地出資發動村人創辦國小新校舍,至1937年建成結構為鄉村花園式的校舍29間。吳亦枕撰寫《建校碑記》。學生四方雲集,在校生多時達 450餘人。校譽隆著,吳文岐作校歌道:“笠山高,淞水長,鄉村辦學堂,教育好兒郎。莘湖水漾千秋澤,梅里風和一瓣香。”情景交融,鄉風濃厚,學童愛唱。 1948年冬,籌辦中學。1949年中學解散,學生併入東陽中學。1967年國小附設國中。1970~1978年開辦“五七”高中。1984年11月,村黨支部發起集資興學,春節座談會,各階層人士(包括村民及在外工作者)自動認捐3萬餘元,創立省、地區、縣第一個鄉村教育基金會。1988年9月26日,村黨支部成立建校委員會,籌集資金60餘萬元,歷時4年建起現代化的教學大樓和師生宿舍樓。中國小的設施、設備、條件、環境徹底改觀。1990年始,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100%。校風、教風、學風井然,教學質量列東陽市上游。
靠工藝發家
1977年,吳良人均收入僅41元。1978年4月,第四生產隊發起興辦工藝廠,以生產勞保用品、機繡品為主。由12人自帶縫紉機和資金60元入廠起家,時稱“農忙務農、農閒務工,帶資入廠當工人”,半年產值3.6萬元。全村為之振奮,辦廠及從業者若雨後春筍。1985年,中共東陽縣委把這種辦廠的辦法總結為“自籌資金、自願結合、自產自銷、自負盈虧”的經驗在報刊上發表推廣。村辦工業發展到30餘個生產點,後又變為戶自為戰。1986年產值逾600萬元,其中手套、口罩等產品已成為省內最大的專業生產村。1980年,經濟師吳益群引進海外技術,在村內創辦縣、社、隊三級聯辦的花磚廠,生產的水泥花階磚定牌名“東牌東陽花磚”。1983年產值60萬元。1985年獲省級優質產品證書。1986年為東陽贏得第一塊部優銀牌。1987年,吳妙潭創辦的裝飾營造廠產值50萬元,產品遠銷海外,1992年產值120萬元。
80年代末,村有私營工廠44家,產品有針織、服裝、勞保用品、木雕、水泥預製品、塑膠製品、農副產品加工等14個項目從事工業勞動者500餘人,從事商業、外出搞建築業者217人,戶年均產值超過1.5萬元,建起新住宅1170餘間,新樓房環布村之周圍。已裝程控電話30多門。1984~1987年,村黨支部連續4年被評為金華市先進支部,吳良村獲浙江省家庭工業先進村稱號。吳六三當選為浙江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吳妙潭為第七屆浙江省政協委員。 1992年,村黨支部對村辦工業作出新的部署,開始籌辦新的規模企業6家,投產後,年產值將超過5000萬元。
地圖信息
地址:東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