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夏

吳立夏(1912~1995),上東區大灣村(今水門鄉小竹灣村)人,民國元年(1912年)3月生。歷任三明鋼鐵廠副廠長、三明市民政局副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立夏
  • 國籍中國
  • 籍貫:上東區大灣村(今水門鄉小竹灣村)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民國22年7月參加紅軍,民國23年4月,由陳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25年7月13日,立夏(任班長)率偵察班9人,喬裝為農民混在進城的民眾中,乘敵人午休時奇襲塔頭尾(今東關)保全隊1個班,擊斃哨兵1人,繳槍12支。撤退途經縣下塘,又繳獲民團槍枝5支。接著隨紅軍轉移到壽寧和浙江邊界地區。期間立夏率偵察班襲擊浙江景寧縣沙灣村民團,繳槍8支。民國26年7月下旬。閩東紅軍二縱隊輾轉到周墩(今周寧縣)境內,途經葡萄洋村,與反動大刀會激戰,斃敵數十人,立夏身負重傷。同年冬,閩東紅軍二縱隊在寧德石堂整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立夏任一營二連連長。
民國27年2月,立夏隨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民國28年5月,三支隊六團在武進南部地區與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三路軍會合後,六團以“江抗”二路軍名義向滸野關進逼,立夏任突擊隊長,率領二連戰士夜襲滸野關車站,激戰半個多小時,擊斃日軍小隊長大丸內等20餘人。同年9月下旬,在江陰顧山鎮東南,與偽軍楊尉、袁亞承等部激戰,戰鬥中立夏再次負傷。之後,他和一批傷病員進入陽澄湖地區,分散隱蔽在橫川、長浜、西董浜、張家浜的蘆盪中養傷,後中共常熟縣委把他們集中安置在董家浜、張家浜(即影片《沙家浜》)港叉的蘆葦叢中。不久,被日軍和國民黨忠義救國軍胡肇漢等部獲悉。日夜出兵搜捕。時立夏任偵察連連長,他把輕傷員組織起來站崗放哨,根據中共上海組織和常熟縣委指示,宣傳發動民眾,利用河湖港叉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堅持2個多月游擊鬥爭。後上級調來地方常備隊2個連,以老六團人員為骨幹,成立“江抗”東路軍,立夏任特務營副營長。民國29年5月下旬,“江抗”東路軍司令部決定成立第三支隊,立夏任支隊長。6月中旬,立夏率領第三支隊在崑山大鳳灣與日軍激戰,斃傷日軍20餘人。10月,部隊移師揚中整編待命。期間,立夏率200多人,剿滅盤踞在揚中一帶的土匪頭洛山、洛西兄弟及其匪徒100多人。戰鬥中,立夏的雙腿中彈5處,被送到後方醫院治療。
民國30年“皖南事變”後,“江抗”改編為新四軍六師十八旅,立夏任特務營副營長。翌年春,調任五十一團一營副營長。6、7月間,立夏率1個連進入江都、高郵、興化一帶活動,摧毀帶家鋪日偽軍據點,為新四軍六師十八旅安全過江掃除障礙。民國32年,立夏帶1個連在界首至五垛河路上伏擊偽軍1個連,斃敵10多人,繳槍10多支。次年上半年,又帶領2個排在九里灣土地廟伏擊,全殲偽軍1個排,繳槍30多支。這次戰鬥後,立夏調任十八旅江都獨立團二營營長。
民國35年底,立夏調任新四軍一縱隊五團副參謀長。翌年初,在解放兗州城時,立夏帶領二營、三營主攻東門。戰鬥中腰部負傷。民國37年1月,立夏任一縱隊五團副團長。5~6月,參加龍王店戰役、開封戰役和圍殲區壽年兵團等戰役。之後,奉命到山東惠民縣帶新兵團,任新兵團團長。
民國38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後,部隊到蚌埠市休整,上級動員福建籍的部分幹部回地方工作。9月,在陳挺帶領下,閩東老六團的幹部同華北南下幹部一起來到閩東,立夏被分配在福建省第三軍分區(後改稱福安軍分區)任參謀長兼警備團長。時閩東全境解放,但匪患頻繁。立夏率部先赴壽寧剿滅范乃揚股匪,又於1950年8月率部隊來霞浦(駐溪南),清剿三都澳沿岸土匪。
1954年調永安軍分區工作。1955年轉業到地方,先後任三明鋼鐵廠副廠長、三明市民政局副局長。他在戰爭年代身經百戰,先後8次負傷,身上留下22個彈痕,轉業到地方後,從不居功,一心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骨幹作用,受到人們尊敬。1980年離休,安置在三明市干休所安度晚年。1995年12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8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