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經歷
吳碧波先生,一九三三年農曆五月五日生於河南省開封市。父親早喪,家境貧寒。迫於生活無奈,經鄰居友人介紹,到開封市和平戲院學戲,拜老藝人
趙清和為師。學戲不久,就參加了《大登殿》、《毛宏跳花牆》等戲的演出。碧波十五歲在開封正式演出了《香囊記》、《三上關》、《刀劈楊藩》等。當年樊粹庭先生改編和創作的一些劇目在開封一帶廣為流傳,於是她又排演了樊派戲《凌雲志》、《女貞花》、《柳綠雲》等。同年該團邀請陳素真演出。在一次《霄壤恨》的排練中,陳發現飾“挖菜姐”的吳碧波同志,接受能力快,頗有藝術才華,甚為讚賞,加上吳碧波對陳素真的唱作具佳,聲情並茂的藝術風格早已崇敬不已,隨後,便於一九四九年在鄭州正式拜陳素真為師。從此,在陳老師言傳身教下,排演了陳派優秀劇目《三上轎》、《葉含嫣》、《春秋配》、《霄壤恨》等。學藝中,老師從嚴要求指點。吳碧波在心中早己敬慕的名師指點下,更是學藝心切,虛心求教,進步很快。因此,儘管在陳老師身邊親聆教誨只有短短的數年時光但基礎打得很牢固。至今,在她的演出節日中,仍保留陳派藝術特點。
吳碧波於一九五一年參加了河南軍區後勤部聯藝劇團之後,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她政治上要求進步,藝術上更加精益求精。她和同志們一起,在河南比較早的演出了革命現代戲《劉胡蘭》、《
白毛女》,以及新改編的傳統戲《梁山泊與祝英台》等。一九五三年由部隊轉到地方,吳碧波加入了河南省人民劇團,在毛主席“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她重新排演了《白蛇傳》、《張羽煮誨》和《克敵榮歸》等。為配合政治任久宣傳黨的政策,義演出了《婦女代表》、《小二黑結婚》等。在《
白蛇傳》中,白素貞回憶西湖贈傘一折全部運用神姿傳情,因為動作優美,表演細膩,加上舞美、音樂的有力配備深受廣大觀眾歡迎。連演四十八場,座無虛席,轟動一時。吳碧波一九五六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全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被評為演員一等獎。七九年又參加拍攝《七品芝麻官》的電影(飾誥命夫人),深受好評。
河南省豫劇二團著名旦角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主演《香囊記》、《樊梨花征西》、《凌雲志》、《宇宙鋒》和現代戲《白毛女》、《劉胡蘭》等。1979年在《
七品芝麻官》(原名《唐知縣審誥命》)中飾演誥命夫人,代表河南省赴京演出,獲文化部演出一等獎。
參演電影
共2部
1956
花木蘭
飾 花木蕙
1979
飾 嚴氏
演出劇目
吳碧波,一九三三年出生於河南開封,一九四三年在開封和平戲院拜豫劇教育家趙清和先生為師,十五歲以《三上關》《香囊記》成名。此期間在開封舞台吳碧波與李志貞、宋桂玲、張桂花有四小名旦之稱。一九四九年中秋節在鄭州拜豫劇皇后陳素真先生為師,其後一直跟著師傅學藝,一九五零年春節隨師去武漢,一九五一年返回鄭州,在聯藝劇團為領銜主演。
吳碧波五十年代演出的劇目有一兩百出,早期劇目多以陳派本派戲為主,如《三上轎》《義烈風》《霄壤恨》《女貞花》《凌雲志》《梵王宮》《齒痕記》《春秋配》等劇目,隨後逐漸編演新戲,五十年代初最早在鄭州演出了現代戲《劉胡蘭》《白毛女》《十八年幸福》,陸續貼演的新編戲有《貞節坊》《洞庭英雄》《梁祝》《秋江》《白蛇傳》《羅衫記》《穆桂英》《生死牌》等大量新戲,文革後復排了《宇宙鋒》《香囊記》《七品芝麻官》《三哭殿》等劇目。
考證吳碧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1年至1952年間的演出劇目。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一日:晚場《六部西廂》吳碧波、張桂花 吳碧波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日:晚場《觀文》 吳碧波、張桂花 張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三日:晚場《
三上轎》 吳碧波、張桂花 等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四日:晚場《義烈風》 吳碧波、張桂花 張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五日:晚場《義烈風》 吳碧波、張桂花 張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六日:晚場《義烈風》 吳碧波、張桂花 張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七日:晚場《齒痕記》 張桂花、吳碧波 吳碧波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八日:晚場《
鳳儀亭》 吳碧波、張桂花 張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九日:晚場《藏舟 投衙 五堂會審》吳碧波、張桂花 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日:晚場《打洞房》《七堂會審》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一:晚場《凌雲志》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二:晚場《二度梅》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三:晚場《
義烈風》《脂粉記》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六:晚場《霄壤恨》 吳碧波、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趙玉春、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八:晚場《春秋配》《霄壤恨》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九:晚場《齒痕記》《站城頭》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晚場《
西廂記》《三上關》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一:晚場《法門寺》《鬧書館》 吳碧波、郭艷君、虎順來、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二:晚場《三上關》馬金鳳《鬧書館》 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三:晚場《羅煥跪樓》馬金鳳、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四:晚場《老征東》 馬金鳳、吳碧波、張桂花、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五:晚場《老征東》 張桂花、吳碧波、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六:晚場《蝴蝶杯》 張桂花、吳碧波、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八:晚場《三上關》馬金鳳《春秋配》吳碧波《於婆勸架》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九:晚場《女貞花》 吳碧波、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三十:晚場《
凌雲志》 吳碧波、郭艷君、趙玉春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六:晚場《蝴蝶杯》 張桂花、吳碧波、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農曆辛卯年年底,以吳碧波為領銜主演的聯藝劇團演出於中原影劇院,除了文武花旦青衣吳碧波以外,名角還有正旦徐梅蘭、郭艷君、小生趙玉春、名醜郭金亭,以及婁金聚、高玉花、劉鳳英、邢成五、盧恭安等六十餘人。十二月份演出可考計二十八場,吳碧波領銜主演二十八場,計十八出戲,《貞節坊》為本月編排的新戲,劇本由東北戲曲新報社根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古裝梆劇。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日:晚場《柳綠雲》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等 聯藝劇團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四日:晚場《香囊記》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五日:晚場《霄壤恨》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七日:晚場《女貞花》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八日:晚場《葉含嫣》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九日:晚場《老羊山》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日:晚場《三騎驢》 吳碧波、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一:晚場《三上轎》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二:晚場《王文玉》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三:晚場《齒痕記》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四:晚場《望月樓》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晚場《柳綠雲》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六:晚場《克敵榮歸》吳碧波、郭艷君、徐梅蘭、趙玉春、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七:晚場《義烈風》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八:晚場《盜佛手》 吳碧波、郭艷君、徐梅蘭、趙玉春、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九:晚場《鴛鴦誤》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晚場《鳳儀亭》 吳碧波、郭艷君、徐梅蘭、趙玉春、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一:晚場《打洞房》 吳碧波、徐梅蘭、趙玉春、郭艷君、郭金亭 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二:晚場《貞節坊》 吳碧波、郭艷君、徐梅蘭、趙玉春、郭金亭 等
獲獎情況
吳碧波素有“小陳素真“的美稱。演過《香囊記》,《刀劈楊藩》等戲。建國後,參加河南省軍區後勤部聯藝劇團。主演過《白毛女》、《劉胡蘭》》,以及新改編的傳統戲《梁山泊與祝英台》等。在全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被評為演員一等獎。曾兩度進京參加全國戲曲演員講習會。1956年始在
河南省豫劇二團任演員。1956年和1959年在河南省戲曲匯演中,因扮演《打金枝》中的皇后和主演《穆桂英》先後兩次獲演員一等獎。1979年赴京參加國慶演出,在《唐知縣審誥命》中飾誥命夫人。該劇拍成戲曲影片《
七品芝麻官》,獲電影戲曲片“金雞”獎。一九九七年在豫劇電影《
七品芝麻官》中飾誥命夫人,深受廣大觀眾好評,獲電影戲曲藝術片“百花獎”、第二屆黃河戲劇獎“特別貢獻獎”等。
藝術特色
吳碧波的唱腔,基本上以“祥符調”為主。但又不受拘束,她總是根據劇情和人物的要求,有繼承,有創新。有時在和音樂工作者的合作下,還進行了一些新的突破。如“風和日暖艷陽天”穆桂英的這段唱腔, “樣符調”的特點就比較濃。但在“微風送香百花袍”一句中的“微風”二字的唱腔,從節奏到旋律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就較之一般的饅板上韻更符合穆桂英當時的激越心情,同時也表現了惠風和楊,春意盎然的風光。在《三哭殿》一劇中,為了表現詹紀委曲求全,容忍自安的心情,她又吸收了豫西調和河南曲劇的一些比較深沉哀怨的唱腔因素使詹妃的音樂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門下弟子
拜在陳派豫劇大家吳碧波老師門下的弟子有田敏、王香萍、楊春花、李艷梅、王前等。
社會職務
曾當選為鄭州市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屆政協委員。是中國劇協會員,河南劇協理事。
社會經歷
滔滔東去的黃河水,在河南封丘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背河窪地突然拐了個彎,而後滾滾北上,流入大海。擁有數千口人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這個被稱為黃河“豆腐腰”的灣子裡。
這裡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
“
豫劇皇后”
陳素真是第一代登台的祥符調女演員。她把祥符調藝術推向了巔峰。從此,豫劇舞台上,飛舞的水袖,婉轉的玉音,感動著、吸引著無數戲迷。
吳碧波是陳素真建國後第一個正式磕頭拜師的弟子。
“看看吳碧波,能活九十多”
上世紀50年代,在鄭州戲迷中流傳著這樣兩句話:“看看吳碧波,能活九十多!”“看看吳碧波的《香囊記》,一輩子不生氣。”吳碧波的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這魅力和師傅陳素真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1949年,陳素真應邀到開封演出《凌雲志》、《麻瘋女》等戲。16歲的吳碧波當時在這幾齣戲裡演小配角。陳素真對她的聰明靈氣極為讚賞,就把她帶到鄭州。隨後,吳碧波正式拜陳素真為師。
唱腔韻味正宗,扮相酷似其師,豫劇舞台從此多了個“小陳素真”。
“藝不驚人死不休”
聲音爽朗的吳碧波深情地回憶起師傅的藝術人生: 1925年,8歲的
陳素真拜祥符調傳人孫建德為師。1934年,在開封演出《反長安》時,她大膽使用了從沒人敢唱的慢板五音,贏得滿堂彩。陳素真隨後和豫劇改革家樊粹庭合作,創作了《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等7出新戲。她還從京劇中汲取營養,獨創了水袖功、扇子功、辮子功、穿衣功等絕技,使豫劇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陳素真由此被譽為“豫劇皇后”和“梆子大王”。
陳素真一生收了眾多弟子,關靈鳳、吳碧波、袁秀榮、牛淑賢、趙吟秋等從不同方面繼承了
陳門藝術的風采。
讓吳碧波遺憾的是,自己這輩子真正和師傅相處的時間只有那3年,此後時而天各一方,時而短暫相聚,未能完全領會師傅的藝術神韻,只有“藝不驚人死不休”這句話深深印在她的腦海里。
碩果纍纍為師尊
今年3月15日晚,為紀念陳素真誕辰90周年,由鄭州祥符調劇社承辦的“祥符調
陳門藝術名家票友演唱會”在省會舉行,《拾玉鐲》、《柳綠雲》、《三上轎》等陳派經典劇目精彩上演,在戲迷中引起強烈反響。
為籌辦這次演出,吳碧波耗盡了心力。她先是拿出了2萬元存款,而後四處奔波,在弟子楊春花等陳門傳人的協助下,共籌得資金8萬元。
吳碧波感嘆師父留下的音像資料太少。很長一段時間,她夜晚輾轉難眠,努力回憶老師年輕時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她要把那些還原,留給後人。
2002年,正是在吳碧波的倡議下,鄭州祥符調劇社成立。劇社一直致力於整理傳統劇目,傳承陳門藝術。
吳碧波目前正忙於組織戲迷票友,定期排練劇目,向民眾普及陳派藝術。她的弟子田敏等肩負著專業演出的重任。
老人家的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她和恩師陳素真攝於1959年的合影。
她說:我活著一天,就要為弘揚陳門藝術做一點事。
與世長辭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
陳門大家、吳碧波老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12月5日零點5分去世享年81歲。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2月7日上午8點30分在鄭州
殯儀館舉行。祝願她老人家在那邊過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