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破楚入郢之戰

吳破楚入郢之戰

春秋後期,吳、楚爭奪對江淮流域控制權的戰爭。

公元前506年,吳楚決戰中,孫武率領吳軍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到隨國。楚國向秦國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援楚國,幫助楚國收回都城復國。

秦軍撤後,楚軍又被吳軍連連擊敗,楚國不得不遷都以避吳軍鋒芒。

基本介紹

  • 名稱:吳破楚入郢之戰
  • 地點:今湖北,河南等地
  • 時間:公元前506年前後
  • 參戰方:春秋時吳國,楚國
  • 結果:吳國獲勝,占領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到隨國
  • 參戰方兵力:吳國3萬,楚國20萬(多種資料說法不一,另有楚軍60萬之說)
  • 主要指揮官:吳國孫武、伍員等;楚國囊瓦、沈尹戌等
  • 吳楚戰爭系列:吳楚之戰系列之戰略決戰
歷史背景,戰爭過程,戰爭影響,

歷史背景

春秋歷經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役有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晉兩勝一敗;楚一勝兩敗,鄢陵之戰時楚王被射瞎一隻眼睛),弭兵之會(公元前546年)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占優勢。
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在楚國後背上插了一刀,扶助南方新興的吳國來抗衡(比如派人教授吳人“車戰步戰”等陸戰之法等,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及各種戰術等)。
吳國晉國皆為姬姓之國。吳國開國之君“吳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晉國開國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邑姜之子(邑姜為齊太公呂尚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晉祠因紀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興建),傳說周成王桐葉封弟”。
兵聖孫武兵聖孫武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有周王大臣參加的中原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準備攻楚。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未能實現。原楚屬國、唐自願助吳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吳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攻入楚都城。

戰爭過程

吳楚之戰爆發後,雞父之戰(公元前519年)吳國大勝以後,楚國在戰略上居於守勢。楚平王於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去世,子昭王嗣立。楚昭王年幼,楚令尹囊瓦執政。囊瓦貪殘庸暴,也寵信費無極,殘殺大夫郤宛、陽令終、晉陳等,楚國內政愈發紊亂,諸侯離心。吳公子光於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殺王僚自立,即吳王闔廬。闔廬延攬人才,重用伍員(伍子胥)、孫武等賢臣,勵精圖治,國家日益富強。
吳為大舉討伐楚國,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滅巢、滅鐘離,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區。以後,加速西進,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先後滅掉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鐘吾國。然後採納伍員(伍子胥)分全國軍隊為三部,輪番侵敵,“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之計,疲勞楚軍。同時,於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討伐越國,以掃除伐楚的後顧之憂。楚國則一面築城防守,一面聯越制吳,但收效不大。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吳又利用舒鳩人引誘楚國伐吳。秋,楚令尹囊瓦率軍至豫章,中吳埋伏,大敗而歸。吳趁勢再攻巢邑,俘虜楚大夫公子繁,從此,楚在大別山以東的城邑及屬國悉為吳有。至此,吳所採取的三分其師、輪番攻楚的策略已經奏效。楚國無歲不有吳師,楚軍被吳兵的騷擾弄得精疲力竭。
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楚令尹囊瓦釋放了被他無理拘留在楚國三年的蔡侯。蔡侯歸國,矢志報仇,向晉國求援。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有周王大臣參加的中原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準備攻楚。晉大夫荀寅因為向蔡國索賄不成,就建議說:不能伐楚。因為,晉與楚國定有“弭兵之盟”。再者,晉西北邊境又有中山之患。執政大夫范鞅從其議,辭謝了蔡侯。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攻楚未能實現。這年冬,原楚屬國蔡、唐自願助吳攻楚。吳王闔閭伍子胥為謀主,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為將軍,統帥數萬大軍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
囊瓦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回師防禦本土。吳軍乘船由淮河逆水而上,到達淮汭(在今安徽霍丘縣附近),舍舟上岸,在豫章與楚軍夾漢水而對峙。楚左司馬沈尹戌向令尹囊瓦獻計:令尹率楚軍主力沿漢水布防,阻止吳軍渡河。沈尹戌率方城山以外的軍隊直撲淮汭,搗毀吳軍的船隻,然後扼守大隧(今豫、陝交界的九里關)、直轅(今名武勝關)、冥阨(今名平靖關)等險阻,切斷吳軍歸路。令尹再率主力渡過漢水正面迎擊吳軍,沈尹戌從吳軍背後攻擊,一舉打敗吳軍。囊瓦同意,沈尹戌依計行事。
(右上圖圖冊為吳破楚入郢之戰進軍路線圖)
但沈尹戌走後,楚大夫武城黑勸囊瓦速戰求勝。大夫史皇也對囊瓦進言說:楚人平日厭惡令尹而喜歡司馬,如果司馬在淮汭毀掉吳國船隻,阻塞城口(指大隧、直轅、冥阨)要道,從後攻吳,是司馬獨獲破吳大功。令尹一定速戰,不然免不了惡名。囊瓦以為很對,就率全軍渡過漢水,沿小別山(在今河南光山縣至湖北黃岡縣之間)到大別山(今安徽霍縣之安陽山)之間排成軍陣,與吳軍交戰,三戰三敗。囊瓦見吳軍精銳難勝,想要棄軍逃跑,被史皇勸阻。囊瓦率軍退至柏舉(在今湖北省麻城縣東北),吳軍跟進。十一月十八日,兩軍擺開決戰陣勢。早晨,吳王闔廬之弟夫概向闔廬建議:“楚囊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闔廬不允許。夫概王認為臣義而行,不須待命,就率所部五千人衝擊囊瓦的中軍,囊瓦中軍抵敵不住而逃奔,楚軍陷於混亂。吳軍全力進擊,楚軍大敗。囊瓦逃亡鄭國,史皇力戰而死,大夫薳射被俘。楚軍退至清發河(在今湖北安陸縣)東岸,吳軍乘其半渡,發起攻擊,又大敗楚軍。渡過河的楚軍退至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做好飯正待要吃,吳軍又追至,楚軍棄食逃奔。吳軍吃罷楚軍丟下的飯,繼續追擊楚軍。(詳參見柏舉之戰
楚左司馬沈尹戌發方城外之兵疾進淮汭,去搗毀吳軍乘船,兵至息地(在今河南息縣),聽說楚軍已敗,遂迅速回救楚軍,在雍澨打敗吳軍,但自己也受了重傷。沈尹戌帶傷率師與吳軍力戰三陣,終於敗亡。吳軍大舉西進,五戰五勝,於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國郢都。楚昭王帶著妹妹和針尹固乘船西逃,吳兵追至。楚軍點火燧繫於象尾,縱燧象群沖向吳軍,楚昭王始擺脫吳軍追擊。
楚昭王渡過雎水(今湖北沮水)、長江,經雲夢澤,進入鄖邑(今湖北京山縣),又轉入隨國(今湖北隨縣),吳兵追至隨。隨人掩護楚昭王,吳軍包圍了隨地,對隨人說:“周朝在漢水流域的子孫全被楚國殺盡了。”隨人想殺楚昭王,王子綦將楚昭王藏起來,自己裝扮成楚昭王來對付他們。隨人對於是否把楚昭王交給吳國占了一卦,不吉利,就謝絕吳國,沒有交出昭王。吳兵不獲楚王,只得退兵。
吳軍進入郢都後,紀律鬆弛,君臣各分居於楚君臣之宮,各妻楚君臣之妻。夫概與公子山為爭奪囊瓦之宮幾乎動武。吳君臣貪戀楚國財富與女色,數月不歸。伍員(伍子胥)為報仇掘墓鞭屍,慫恿吳人在楚都城胡作非為。吳王闔閭聽信伍員(伍子胥)之言,焚毀楚國宗廟,搬走了楚國的寶器典章。孫武苦勸不聽。
周敬王十五年春,楚大夫申包胥赴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晝夜痛哭,七天七夜哀聲不絕。秦哀公可憐他,說:“楚王雖殘暴,但有像這樣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國呢?”就派了大夫子蒲、子虎率戰車五百輛救楚。在沂邑(今河南正陽縣境)大敗吳王弟夫概。秦、楚聯軍滅掉唐國(在今湖北隨縣西北唐城鎮)。吳在雍擊敗楚反攻的軍隊,而後秦又擊敗吳軍。吳軍退居麇(今湖北安陸)。楚薳射子薳延率柏舉的散兵,會同楚大夫子西在軍祥(今湖北隨縣西)打敗吳軍。是年夏,越乘吳軍在楚,國內空虛,發兵侵入吳國。(參見申包胥哭秦庭秦救楚之戰
吳王闔廬之弟夫概在沂邑戰敗後率軍回國,自立為王。吳王闔廬見國內有變,統帥大軍向東退走,在公壻之谿被秦、楚聯軍擊敗。楚昭王回到郢都。楚國損失慘重,僅都城郢,城外白骨如麻,城中宮闕,半已殘毀;楚昭王夫人自以失身闔閭,羞見其夫,自縊而死。吳王闔廬率軍回國,攻擊夫概,夫概兵敗,逃亡到楚國,後成為楚的堂谿氏。
周敬王十六年四月(公元前504年),楚國不甘心柏舉、破郢之敗,決心向吳報仇。派舟師順流而下,討伐吳國,被吳太子終累打敗。楚舟師統帥潘子臣、小惟子及七位大夫被俘。同時,楚大夫子期所率伐吳的陸軍也在繁陽(今河南新蔡縣北)被吳軍打敗。於是,楚國震動,君臣恐懼,乃遷都到鄀邑(在今湖北宣城縣東南),以避吳軍鋒芒,而仍稱之為郢;並改革政紀,安定楚國。這都是吳破楚入郢之役的餘波。

戰爭影響

楚國是南方大國,土地數千里,兵車數千乘,號為春秋四強之一,竟然遭此大敗,這不是偶然的。首先,楚長期稱霸,恃強凌弱,造成附屬國眾叛親離;其次,楚國內部矛盾重重,君臣不一,將帥不一,不能團結對敵;其三,吳國為新興國家,國力正在鼎盛時期,吳伐楚不僅得到蔡、唐等原楚附屬國的支持,也得到東夷氏族的支持。
楚國遭受破的打擊之後,國力大為削弱,一時再也無力北上爭霸。
晉國在十八國召陵會盟之後,也陷入內部矛盾之中,卿族互相火併,勢力削弱,諸侯離心,無力再圖霸業。齊在東方趁機擴展勢力,鄭在中原乘王室內亂而侵吞王畿城邑,中原局勢趨於分崩離析,又呈現出春秋初期的無統紀狀態。
吳王闔廬雖有破楚入郢之大功,但他入郢之後,滿足於微小成就,沉溺於聲色,不聽孫武勸諫,表現志慮短淺,終於功敗垂成,被秦、楚聯軍趕出楚境。所以,後人論史,以此不把闔廬列入春秋“五伯”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