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砦鄉,舊時地名,又名吳寨,即今天的麥積區三岔鄉,位於麥積區東部,特產主要有花椒、核桃、板栗,經濟收入以花椒為主。全鄉共有17個行政村,15104人,區域面積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06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砦鄉
- 又名:吳寨
- 性質:舊時地名
- 位置:麥積區東部
- 特產:花椒、核桃、板栗
- 人口:15104人
吳砦鄉,吳砦概況,吳砦建城歷史,
吳砦鄉
吳砦鄉 地處秦嶺山脈北麓林緣區,渭河河谷地帶,東鄰東岔鎮、西接元龍鎮、南靠利橋鄉,北鄰渭河與陝西鳳閣嶺鎮相望。隴海鐵路、310國道縱貫全境,交通便捷,
吳砦概況
自然環境:三岔鄉鄉鎮行政區域面積34200公頃。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759. 53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13. 33公頃。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7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337戶,鄉鎮總人口15214人,鄉鎮從業人員7636人。
六通情況:通郵、通電的村17個,通電話的村17個,通公路的村14個,通有線電艦.的村2個,通自來水的村13個。
經濟指標: 2008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82.93公頃,其中: 糧食播種面積1934.67公頃。糧食總產量6029.32噸,肉類總產量282.58噸.財政總收人228萬元,財政支出228萬元;年末資產總額1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632元。
文教衛生: 有國小校24所,在校學生1900人,專任教師107人,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241人,專任教師40人.有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50人,病床數16張。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7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337戶,鄉鎮總人口15214人,鄉鎮從業人員7636人。
六通情況:通郵、通電的村17個,通電話的村17個,通公路的村14個,通有線電艦.的村2個,通自來水的村13個。
經濟指標: 2008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82.93公頃,其中: 糧食播種面積1934.67公頃。糧食總產量6029.32噸,肉類總產量282.58噸.財政總收人228萬元,財政支出228萬元;年末資產總額1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632元。
文教衛生: 有國小校24所,在校學生1900人,專任教師107人,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241人,專任教師40人.有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50人,病床數16張。
吳砦建城歷史
吳砦古城位於天水市麥積區,為南宋抗金名將吳璘所築,故名,距今已有860餘年。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城東、西、北三面削壁斬塹為牆,南面土築城牆,有2個城門,現存的門洞為東城門,據有關資料記載,城東西長104丈,高2.4丈,有門樓一座;南面長104丈,高1.8丈;有門樓一座;西面長104丈,高2.2丈;北面長50丈,高2丈。城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南城門毀於上世紀50年代,南面城牆現僅存50米。
從吳砦出土的舊石器時代器物如石球、石刀、骨針等證明,此地人類生息至少有七、八千年歷史。而後發現的秦磚漢瓦,證明自有人類活動以來,這裡一直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
抗金英雄吳玠、吳璘為靜寧人,以良家子從軍,擊西夏,討方臘。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31年),吳玠、吳璘於寶雞、鳳翔、富平一帶抗擊金人,不時取得勝利,並收復隴右失地。
吳砦古城大約築於紹興十年(公元1141年)左右,築城後,吳璘軍隊常在東西河灘操練兵馬,故當地民眾一直把這一帶河灘叫東、西校場。公元1168年,吳璘逝於漢中,吳砦守衛將士為祭祀之便,在秦嶺南坡松樹溝口建立衣冠冢,立“吳將軍之墓”碑。
清乾隆年間,吳砦城設三岔廳署,為縣級建制,遂建城隍廟,祀漢忠烈紀信將軍。公元1790年,州判縱司燖建三岔鎮牌坊,並陸續建戲樓、水陸寺、娘娘廟、春台觀、火神廟、龍王廟等。從此,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商賈不絕於道。吳砦成為當年入陝通川的水陸交通要道。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軍三萬餘人攻破吳砦城,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三岔廳併入天水縣,1928年,楊二攻破吳砦城,焚毀三岔廳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