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孝子坊

吳氏孝子坊

吳氏孝子坊,位於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古仁墩村吳家塆,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代,坐東面西,占地約200平方米,由牌坊和祠堂兩建築體組成。四柱三間華表式牌坊,寬5米,高6米,古色古香、莊重大方而少華麗雕琢。這是典型的元代牌坊風格,與北方蒙古民族文化傳統有關,蒙古族人彪悍豪放,崇武輕文。

基本介紹

景觀,結構,建築現狀,吳大中,

景觀

進入吳家塆,吳氏孝子坊就展現於眼前,看上去雄偉壯觀,莊嚴古樸。牌坊皆由石條豎起,四柱三間,共分四層,頂端為石雕攢尖寶頂,底層中間形似大門,左右各形似一合耳門,橫擔石雕“雙龍戲珠”圖案,正中刻有“吳氏孝子坊”五個大字,整個牌坊高約6米,寬約5米,牌坊左右各有一尊“獅子爬繡球”的石獅。一位吳氏後人告訴我們,吳氏孝子坊建於元代,坊後孝子祠建於明代,牌坊是元朝皇帝派朝中官員親臨此地,與地方官吏共同造立。

結構

“吳氏孝子坊”建於元代,坐東面西,占地約200平方米,由牌坊和祠堂兩建築體組成。四柱三間華表式牌坊,寬5米,高6米,古色古香、莊重大方而少華麗雕琢。這是典型的元代牌坊風格,與北方蒙古民族文化傳統有關,蒙古族人彪悍豪放,崇武輕文。到了明代便不同,牌坊多精美華麗。但那篆書文字旌表“吳氏孝子坊”與孝義精神,足以使人肅然起敬。牌坊後為祠堂,面闊12.4米,進深5.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祠內上方立圓墓碑1通,碑座高0.6米寬1.2米,碑高1.2米寬1米,陽刻楷書碑文直書20行482字,記孝子吳大中孝行事跡。元翰林侍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彭寅撰。集賢學士朝例大夫行國子監察鄧文原。

建築現狀

孝子坊在清未民初,進行過大的修復擴建,有專人看管。解放後破四舊加上文革基本無人打理,文革時期險遭毀壞,幸好族人全力保護才得以倖存。進入八九十年代隨著時代的進步,保護古建築古文物的興起才得以重視。牌坊由於年久失修,有的地方破損嚴重,期待相關部加以保護修復。

吳大中

吳大中,字時夫,號愛山,生於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7年——1319年)元朝翰林院待制封儀大夫。天性孝敬,志經書。父亡,在父墓側建廬,奉孝父母,為父守墓十七年,直至母終。其孝心遠近聞名,鄉里人皆頌,被當朝翰林待制封儀大夫兼國史編修官彭寅亮、國子監祭酒鄧文原及翰林學士資德大夫曹郁知曉,於元朝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聯名上奏皇上,被元朝仁宗皇帝賜封為“孝子”,死後御葬獨尊山下孝子裡,即今河鋪鎮古人墩村,眾稱“孝子墳”。其史跡詳細載明史及一統通志,墓載郡邑志。
吳季益有三子,長子吳大中隨父;次子大貴遷往麻城、紅安、黃陂等地;三子大材遷往安慶。相傳吳大中孝敬父母的事跡“感天地動鬼神”。大中為了使父親安度晚年,消除父親因不能恢復宋朝大業的惆悵,用盡了許多心血,全心全意地侍候著父親。季益公逝後,大中便舉家結廬在父親墓前居住守孝十七年,他一邊祭奠父親,一邊百般孝敬母親。母親若少進食,大中則減食自罰,責怪是自己照顧不周,孝行不到;夏天睡覺甘讓蚊蠅叮咬,因怕蚊蠅飛到老人房中傷及和驚動老人;冬天晝夜生火為老人取暖。陳母九旬逝後,大中繼續在母親墓旁守孝。此事驚動了朝廷,元朝仁宗帝遂派翰林院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彭寅亮,前往古人墩核實。彭經查證無誤,臨別時至孝房面見吳大中。大中曰:大孝在身恕不能送行,我會在此跪送您三十里路的時辰,以示謝意。彭策馬走到十五里之處的佛子嶺返回察看,見吳大中還對門跪拜在地,紋絲未動。彭寅亮大驚曰:天下居然還有如此大德守信之人。便立即回京,據實奏報仁宗帝。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