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東(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所長)

吳旭東,1967年出生於寧夏,1988年 7 月四川大學畢業,中共黨員,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旭東
  • 國籍:中國
  • 民族:藏族
  • 出生地:寧夏
  • 出生日期:1967年
  • 職務: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所長
簡介,主要成就,承擔課題,目前進行項目,主要獎勵,專利,專著論文,

簡介

1967年出生於寧夏,1988年 7 月四川大學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中共黨員。1991年7 月,西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6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寧夏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寧夏自治區“313工程”人選、水產學科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水產學會理事,寧夏水產學會副理事長,自治區專家服務團專家。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所長。

主要成就

多年來,主要從事動物資源與生態學研究及水產養殖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工作。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勤於實踐,大膽創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瞄準學科發展前沿,根據寧夏漁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技術問題,面向漁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確定學科發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務,開展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方向性重大水產科學技術研究和攻關。在水產養殖技術、水產病害防治、水產新品種開發、工廠化水產苗種繁育、重大水產高新技術項目示範與推廣、重點漁業發展規劃等領域不斷進行科技創新,開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動物資源與生態、水產新品種開發、魚類繁育與選育種、水產品無公害養殖等領域取得了國內先進水平或填補空白的成果。
1.對西部部分地區魚類病害有系統研究,尤其對寧夏高鹽鹼水質條件下魚病的區系、發生及防治技術有深入研究。完成“四川省魚類病原區系及病害防治研究”與“寧夏魚類病原區系研究”,在水產學科一級學報《水生生物學報》發表的《中國魚類假桿咽線蟲新種及該屬分類地位的討論》一文,否定了世界著名專家 Morevec, Yamaguti 等的有關結論,引起廣泛關注,國內外水產專家編寫魚病學教科書時,特意索要該文用於修訂新版教科書;《中國魚類寄生桿咽線蟲一新種》一文被國家魚病學會編入 <<魚病學論文集>> (精裝本);另有獨立發現並命名的六個生物新種,為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提供的科學資料。《鯉魚白雲病研究現狀及流行病學研究》被寧夏評為優秀學術論文;《爆發性出血病發病原因和防治要點》被中國水產學會授予優秀學術論文獎。摸清了寧夏高鹽鹼水質條件下魚病發生、流行規律,攻克了寧夏水產病害防治關鍵技術,提出易操作、適用、實用的無公害魚病防治規程,並在全區推廣套用並普及,有效控制了魚類暴發性疾病的發生,顯著降低了魚病發生率,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魚類暴發性流行病發生時就為全區挽回經濟損失3500萬元。
2.作為首席專家,結合國內北方地區實際情況,完成《淡水魚類工廠化苗種繁育系統工藝及套用技術》項目實施,創造性的進行工藝、技術路線等方面的自主設計。項目集水質擬生態淨化,無公害化處理,節能、節水型循環,可控類水系,規模化繁育,常年性養殖為一體,為工廠化設施漁業探索了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方式,為生產和科研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年增效達1200萬元以上。
完成寧夏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水產優良品種引進繁育及高效高效養殖技術研究》,緊扣寧夏水產養殖品種單一、苗種依靠外調、名優品種短缺的“瓶頸”問題,對7個在寧夏有養殖潛力的優勢特色水產品種,進行了從批量人工繁育到高效養殖的系統研究,形成批量可繁育群體,攻克13項技術關鍵,形成7個技術操作規程,總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套用實施繁育各類優質苗種6.5億尾,使寧夏良種覆蓋率由30%提高到60%。累計取得5000萬元的經濟效益,對寧夏水產養殖品種結構調整、漁業產業升級、提高漁民收入。
3.對黃河鮎魚工廠化人工繁殖與養殖技術研究及大規格種苗培育方面取得突破,為開發珍稀瀕危野生黃河鮎魚規模化養殖提供了新技術,為黃河寧夏段珍稀魚類繁育與良種選育及無公害育種奠定了基礎,技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完成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黃河鮎魚良種選育及苗種工廠化繁育技術研究》,形成年產大規格黃河鮎魚原種魚種200萬尾以上的生產規模,推廣年增效達到3000-5000萬元。
4.進行了毒物對魚類毒性作用的系統研究,在魚類急性毒性、生化功能、組織累積與毒性作用特徵、組織病理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構建黃河鮎魚的cDNA文庫,並克隆出四個抗毒相關基因。對於系統、全面研究生物抗毒機理,評價毒物對人體健康、環境危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為水產品無公害養殖及綠色水產品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為培育轉基因魚類優良品系拓寬了獲得抗性蛋白基因的途徑。該研究成果對於提升本學科的學術水平及促進國際國內經貿活動、社會進步、環境友好和生態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5.進行黃河鮎等黃河特有經濟魚類基礎繁殖生物學研究,通過對DNA 標記進行遺傳變異與種群遺傳結構、種群動態和進化歷史、物種鑑定和個體識別、種群遺傳多樣性和個體間的親緣鑑定、系統分類與系統發生等保護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對黃河特有大型經濟魚類的保護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科學的指導作用。
作為首席專家,進行黃河寧夏段幹流及附屬水體漁業資源的初步研究,為黃河寧夏段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黃河寧夏段黃河鮎種質資源保護區》、《黃河寧夏段大鼻吻魚句種質資源保護區》項目順利得到農業部批准。
6.長期工作在寧夏漁業科技推廣第一線,參與制定了寧夏漁業科技發展及技術推廣規劃,在各級各類推廣項目中,指導各級漁業技術人員,解決過多項漁業技術推廣中的技術疑難問題。每年均主持舉辦不同層次的科學講座與技術培訓班,年培訓各級技術人員100人次、漁民500人次以上。

承擔課題

1.寧夏魚類病原區系研究(農業部項目)
2.四川省魚類病原區系及病害防治研究(國家自然基金)
3.低洼鹽鹼地連片池塘高產養魚技術(農業部項目)
4.淡水魚類苗種繁育系統工藝及套用技術(農業部項目)
5.水產優良品種引進繁育及高效養殖技術(寧夏科技攻關)
6.寧夏北方銅魚種質資源保護救助(農業部)
7.黃河鮎魚良種選育及工廠化苗種規模繁育技術(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
8.砷及菊酯類農藥對魚類毒作用機理與抗毒相關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目前進行項目

9.黃河瀕危蘭州鮎繁殖與保護遺傳學研究(國家自然基金)
10.黃河寧夏段黃河鮎魚種質資源保護區(農業部)
11.黃河寧夏段大鼻吻魚句種質資源保護區(農業部)
12.寧夏湖泊濕地漁業資源調控技術與“四水”產業優質生態模式研究(自治區科技興農計畫項目)
13.黃河鯰遺傳多樣性的微衛星DNA標記分析研究(寧夏自然基金)

主要獎勵

1.四川省魚類病原區系及病害防治研究,2000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低洼鹽鹼地連片池塘高產養魚技術,2000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3.淡水魚類苗種繁育系統工藝及套用技術,2005年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
4.水產優良品種引進繁育及高效養殖技術,2006年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

專利

1.一種與抗砷相關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套用(200710178351.1)
2.與抗砷相關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套用(200710178425.1)
3.調控鮎魚降解菊酯類農藥的轉錄因子及其編碼基因與套用(200710178426.6)
4.一種動物心肌性能相關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套用(200710178427.0)

專著論文

1.主編論文專輯2集,共32萬字。
(1)《淡水魚類工廠化苗種繁育系統工藝及套用技術》,由《內陸水產》雜誌社公開出版;
(2)寧夏水產研究所《水產優良品種引進繁育及高效養殖技術研究》項目論文彙編,由《淡水漁業》雜誌社公開出版。
3.在《水生生物學報》(水產學科一級學報)、《淡水漁業》(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內陸水產》等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 31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