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旭文是90年代
台灣流行音樂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尤其是在90年代下半期,炙手可熱的幾個創作人里,吳旭文雖然不是名氣最大的一個,但是他的創作才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這樣,才能讓他的作品在
華語歌壇最為浮躁的時候脫穎而出,讓他在華語歌壇低迷之際依然保持自己的創作水準。
恐怕大多數人關注的只是他的創作經歷,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唱得很好的人,在80年代末曾經有一支風格前衛的樂隊叫做“
青年”,由
賈敏恕、
吳旭文、
陳正倫、杜志傑、李晉武以及
張乃仁組成。而當時這支樂隊的主唱正是
吳旭文。儘管那張唱片賣得並不好,但是它在當時的意義卻是劃時代的。
除了音樂專業項目外,平日也喜歡運動
生平
拜訪引
2002年時,
吳旭文住在北京東北四環邊的一處很開闊的社區,這一帶住著很多搞文藝的人,他們互不相識。方圓幾里,沒有人認識
吳旭文。
見面那天是周末,陽光很充足,風也很大。我們在小區中間的一塊空地上席地而坐,聊起當年的流行音樂。周圍,聽得見風聲和小孩子玩耍的聲音。
他說那時他偶爾和朋友在小區裡的飯館喝酒,有時喝得微暈盡興時話就多了。他說自己很怕去KTV,因為自己的耳朵太怕吵,過度或不足的聲音、頻率都讓他不安焦慮。錄音室裡面呆了十幾年,當然害怕KTV。有一陣子常和
高明駿我們二,三家台灣人一起去郊外溜孩子。他說自己特別喜歡一些安靜的地方,一些有古蹟的地方。來北京前他去過國外幾個大博物館,每次逛博物館就是20~30天,他覺得北京自身就是一個大型的博物館。
2001年初,
吳旭文來北京製作
任賢齊唱片的時候,在
王府井一帶看到有人在挖土,他看到人們挖出了一些明朝的東西。隔一年後,2002年就已經陳列在博物館裡。忽然間他覺得很感動。他說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個過程。是的,參與一個過程,這很重要。
北京的流行音樂未來是否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前景倒還其次,能參與這個過程卻是一件對台灣音樂人很有意義的事。
儘管還有更多的事情吸引著
吳旭文,但這件事很可能是吳旭文後來選擇留在
北京的直接原因。
成長
因為那張自己主唱"青年專輯"
吳旭文進入了這一行。第一次Nova唱片發行賣了500張,後來滾石“歷史上遺落的經典”再發行一次賣不到2000張,那時候人們還不能接受那么吵的東西。但是業內人士卻給了這張唱片很高的評價。
吳旭文說,“那時候大家都年輕,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想起大家該一起組團唱一點什麼?就馬上自費租設備租場地半工伴讀。作品也是一樣,我們不覺得有深度,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整個唱片的概念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構和腳本。”
“每種音樂都有它需要被尊重的地方。包括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的內涵就是要夠膚淺,夠膚淺的流行音樂卻有了自己的內涵。"
"一首歌能打動那些12歲18歲25歲的人,就是一種專業"
"流行音樂的價值在於它能在2分鐘內安撫了許多各類情緒此刻正處於邊緣的人們。”
1996年前後,一旦你打開台灣電視,如果有十首歌在
打榜,十首歌里有四首一定出自
吳旭文之手。
自由
當年剛剛開始做幕後的時候,
吳旭文覺得當歌手是一件虛無飄淼的事,而做幕後比較像一個事業。
“後來才知道當歌手也是一個事業,還要花很多時間去經營形象。而作幕後寫東西的無所謂,不需要顧及自己的形象。可以穿著拖鞋就出來,因為沒有人認識你是誰。”
剛來北京的日子,吳旭文不急著投入工作,他說自己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這個環境,和一些音樂人交流。他也經常去酒吧聽一些樂隊,他說內地的樂隊原創性並不缺乏,就怕大陸對外開放幅度越大,原創音樂的精神就一定越低。他覺得做樂隊技術不一定高超,但立場與原創性開發必須堅持,這個和流行歌曲的配方不一樣。在他那時看過的樂隊里,他覺得
子曰和
二手玫瑰都是相當不錯的。
當過五次金曲獎各類評審的他說,“華人血液的冒險精神明顯低落,所以台陸二岸樂隊不是日趨於保守,就是只滿足於融合西方幾個樂隊的精髓當拼盤樂隊。
吳旭文寫過的歌里,有很多女性的角色幾乎都是以自己母親王好女士為藍本!他說一開始自己寫詞,只是因為有些旋律老記不住,後來自己為了嘗試不同旋律的感受,就試著加些歌詞做變化,詞就越寫越多也花了我很多時間去琢磨文字。居然也寫出很多不錯的作品。“我的歌詞不算特別,但總能和旋律很搭,詞曲只要能勾到聽者的魂魄就足夠了。詞和曲一起出來,常常一首歌寫20分鐘就差不多完成了。”
那時
吳旭文因為創作的歌曲《肉麻情歌》反響不錯,而且被錢櫃選為廣告片主題歌。
吳旭文說那首歌是為了討好自己老婆寫的,
劉德華唱的他很不滿意,“如果讓我去監棚不會讓他唱成那個樣子的?”
"我只能說,監棚人不能對歌手太心慈手軟,慈母多敗兒啊哈哈!“
在唱過
吳旭文歌曲的歌手裡,
吳旭文滿意的很少,“十個中或許有一個比較到位的,像
陳奕迅、
張學友、
CoCo、
彭佳慧,這些我覺得還相當不錯的,其實他們都還可以更好,只是唱片,歌手一旦被商品,標籤化了,就很難回到初衷。所以十年後大多歌手唱的跟十年前還是一樣的水平,鐵粉大眾媒介都有責任。”
祈禱
吳旭文覺得內地唱片業需要有計畫性的扶持與政策結合的商業運作,像輔導國內各類產業一樣。“我不願意看到這裡成為
日韓流行音樂的
殖民地。"
“台灣流行音樂起步的早,當時大家也就有時間去摸索慢慢從一手包辦,後來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但是這種機械化,量產化的流程有個缺陷,就是基本上前後環節不太交流。每個流程都很孤僻,大家都很太專注於自己的環節,像白老鼠一樣,在恐懼中慢慢衰老。”
“大概2000年後,台灣的流行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沒安全感的狀態。唱片公司抓不到市場反應。以前市場熱絡時,唱片公司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適合的歌。現在是大家都在亂抓歌,只要一首歌闖紅了就不至於虧本,當十首歌有十個機會時,反而首首摸不到底又舉棋不定?唱片專輯變成收集主打歌的大拼盤。當時整個台灣歌壇都是這種思路。後來我覺得這一點也未必是壞事,如果台灣唱片公司格局,市場都有限,沒有天災衝擊就不會惹人思考華人流音樂的存續問題。沒有這個天災,內地流音樂會不會發展得更摸索?”
吳旭文說自己喜歡大陸各類原創的電影,他喜歡裡面令人“感動的要死的”大山大水。“
台灣就不一樣,流行音樂也是同一個道理。
台灣電影常常是一杯咖啡一個風鈴之類精緻的故事。”
吳旭文很形象的比較了兩地大眾文化的特色。
“我期待未來華人音樂在
北京,地球上的流行音樂重鎮在中國。音樂消費人口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參與這個過程變得很珍貴。從前我很關心成果和票房,但那絕不是我現在生活的全部和價值。”
作品
陳奕迅《拜訪》《一滴眼淚》《Style》《到此一游》《預感》
李亞明《成長》《狼遇見羊》《枕頭》《鳥和樹》《王老爹的搖籃曲》
陳曉東《實在》
齊 秦《貝多芬聽不見自己的歌》
蔡 琴《新月》
堂 娜《自由》《奢求》《解藥》
萬 芳《心安》
趙 傳《我願意》《我的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