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思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康縣兩河鎮
- 逝世日期:1911年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致力于山鄉教育,成績卓著
年少好學,山鄉教育,
年少好學
吳思孝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因家貧,父親只能免強供養一子上學,起初四弟讀書,因智力較差,誦讀為難,甘心放牧,請三哥代讀,吳思孝15歲時才入學讀書。
入學後,他節衣縮食,儉樸勤學,在《自敘修建義學碑記》(下簡稱《碑記》),碑文中寫道:“終日一飯都有之,枕石凳眠者有之。每夜先看講書,誦詩文,讀至半夜。思高堂之辛苦,念我命之維艱,灑淚書案,人不知也。”去階州考試時,沒有盤費,父親曾出賣耕牛和房上瓦片,赴考兩次,皆未得志。有人勸他休學,有人勸他任啟蒙教師,而他志堅如鐵,繼續攻讀。終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考為廩生,後又恩賜為貢生。
山鄉教育
吳思孝成才後,專心致力于山鄉教育。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二十八日,階州城試院(即貢院)毀壞,他奉州主洪惟善指示,監修貢院。到四年(1865年)三月十二日,一所嶄新的試院重新出現在階州城中。
在香修貢院同期,吳思孝又受州主和關主指示,負責捐資刊印《武階備志》和《正俗新舊格言》。《志》稿是吳鵬翱在嘉慶八年至十三年(1803~1809年)寫成的,共22卷,久未刊印,後經別人抄寫,“亥豕魯魚,比比皆是”。吳思孝精心校正,寫了序言,請工木刻刊印,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發行,使隴南人民頻臨失傳的一部寶貴的史志著作得到新生。《格言》現無存書。
吳思孝的家鄉,地處甘、陝、川三省交界處的康南山區,教育事業歷來十分落後。他在晚年帶頭大興山鄉教育,從光緒五年(1879年)起,他私人投資銅幣177千文,向何品正等人購買了地基、木料和瓦片,帶上兒子、侄子等10多人,在中營村修建義學。到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十九日,建起了一所庭堂瓦舍的學校,為這貧脊的山區培養人才創造了條件。
對選擇這所義學的任教者,他的標準是:“或請鄉里正紳,或聘遠方舉貢亦可。凡請先生務要擇品行端正者為上,學間其後焉者也”(見《碑記》)。開學後,吳思孝說服周圍村莊孩童全部入學,對確實困難,不能供子讀書者,他主動供養。窮人的孩子吳永益經他長期供養讀書,後來又當上了這所義學的教師。
吳思孝對興辦山區教育,寄於莫大希望。他在《碑記》結束語中寫道:“文風蒸蒸日上之日,余在地下無不感激一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