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吳希奭
- 字號:字定高,號休甫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蓮花縣六市鄉山背村
- 出生時間:1237年
- 去世時間:1279年
- 主要成就:南宋著名抗元將領
- 父:吳仲榮
- 兄弟:希渭、伯玉、思俊、思魯、希寶
- 妻:文氏
- 子:吳官
- 祖父:吳德臣
- 曾祖父:吳登
早年經歷,人物事件,人物墓地,人物紀念,
早年經歷
吳希奭出身於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人物事件
宋景炎元年(1276年),吳希奭回響文天祥丞相的勤王號召,組織義軍,在蓮花築勤王台誓師抗元。起義軍從勤王台出征江西,於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收復袁州萍鄉縣。元將袁州總管聶嵩孫,宣差來萬戶舉兵爭奪,王夢應率數百眾相遇於明府嶺,戰數合,殺曹千戶,元軍敗走。不久,元軍增兵至,又殺來萬戶頭目六人,北兵又敗走。時吳希奭在石橋山背起兵,忽傳永新兵敗,文天祥兵潰,吳希奭知事未可圖,率兵向西,收復醴陵,打發使者聯絡四川、廣西勤王部隊。一月後,遠近回響,遂率兵遇北(元)軍,因寡不敵眾遇害,一門三十餘口無一存者。陳子全所部在攸縣邊界,據險待命。不久,聞湖南各縣再次被陷,而北軍日夜圍攻,不幸中流箭而亡。王夢應聞訊,逃回攸縣,收集士兵,意欲東山再起。祥興二年(1279年),聞文天祥被捕,陸秀夫戰亡,親率士兵百餘人日夜疾行,入江西永新,依顏明叔部,終因眾病兵散,僅獨身1人,不知去向,後傳聞死於鳳塔溶洞。後人在勤王台立碑,記敘了湘贛邊界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勤王兵事。
人物墓地
吳希奭犧牲後,夫婦由鄉人安葬在勤王台。清道光三年(1823年),對吳希奭墓及勤王台墓地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吳希奭墓坐南朝北墓冢為橢圓柱體,高1.1米,直徑3米,羅首高1.5米。中豎墓碑,正中文曰:“宋湖廣招討使忠勇元帥大祖吳公希奭、宋誥封夫人吳母文氏墓”,左邊刻“龍飛道光三年癸未立”。羅首前左正面豎刻錢塘孔興源吊詩一首《題宋忠烈吳公希奭墓詩》,文曰:“誓師人去古台空,埋沒塵亟泣劍雄。雪窖同歸華表冷,鶻魂到處怨啼紅。”右正面墓表刻清吉安府蓮花廳知事李其昌《吊宋勤王台吳希奭元帥墓詩》,文曰:“悵望橋山劍舄空,只憑台畔吊英雄。摩挲斷壁荒煙里,暮草當年濺血紅。”
人物紀念
南宋王朝滅亡不久,南宋舊臣、禮部侍郎、學士院權直、文天祥好友鄧光薦作《文丞相督府忠義傳》,將吳希奭事跡記錄書中,後又專門作《希奭公傳》,詳細記載了吳希奭毀家紆難,忠肝義膽的事跡。
清乾隆二十年(1760),蓮廳同知李其昌首修《蓮花廳志》,在《人物誌》中感慨:“蓮雖僻壤,而卓犖瑰奇,如劉瀘瀟之闡明正學,吳招討之殉身報國,洵足爭光日月,炳著彤華”。文中所稱道的吳招討,即抗元忠烈之士吳希奭。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蓮花廳同知李其昌、訓導陳繼鎮在治南中洲“明倫堂”左建“忠義孝悌祠”,宋義烈吳希奭同唐忠烈、賀泰、江檀、清孝子李枝烱四人供奉祠內。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祠被水毀,同知德起、訓導王廷楷倡忠節後裔修復,山背村吳希奭同宗後裔吳文明參與其中。
清道光二十年(1840),吳氏族人在“勤王台”西側建“吳忠烈祠”,文革時毀壞,現存舊址。
1984年,吉安市在吉安縣城東建“文天祥紀念館”,作為僚屬及忠義之士,吳希奭位列館中,且有詳盡介紹。
1992年重修吳希奭墓,並以蓮花縣人民政府名義刻寫“宋授湖南招討使忠烈吳希奭之墓”石碑,嵌於墓牆右首。
2018年,吳氏後人於勤王台對面的塘背山重修忠烈祠,預計於2019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