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青紫泥田

吳山青紫泥田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浙江德清、浙江紹興、浙江嘉興、浙江嘉善、浙江餘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山青紫泥田
  • 土種編號:10863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脫潛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脫潛水稻土
  • 母質:湖相或湖海相沉積物
  • 剖面構型:Aa—Ap—Gw—G
  • 面積(公頃):111867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餘杭縣吳山鄉網壩畈,水網平原,海拔3m,湖相沉積物。年均溫16.1℃,年降水量1401mm,無霜期245天,≥10℃的積溫5068℃。 Aa層: 0—15cm,灰黃色(乾,2.5Y 6/2),粘土,碎塊狀結構,較松,緊實度2.8kg/cm3,容重0.8g/cm3,根系密集,有少量鱔血斑,pH(H2O)6.1,有機質3.55%,胡敏酸碳0.26%,富里酸碳0.30%,胡富比0.87。 Ap層: 15—30cm,灰黃色(乾,2.5Y 6/2),粘土,塊狀結構,稍緊,緊實度2.9kg/cm3,少量根系,pH(H2O)6.6。 Gw層: 30—60cm,灰色(乾,10Y 5/1),粘土,稜柱狀結構,較緊實,青灰色的結構面上有銹色膠膜,鐵錳斑紋約占土體的5%,pH(H2O)6.9。 G層: 60—80cm,暗橄欖灰色(乾,2.5GY 4/1),粘土,軟糊狀,pH(H2O)7.0。

主要性狀

該土種起源於湖相或湖海相沉積物。因所處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經降低地下水位,目前常年地下水位為63.1±19.2cm(n=77),發育成脫潛水稻土。剖面為Aa—Ap—Gw—G型。此外,在剖面的中下部常出現腐泥層或泥炭層。整個土體的基色為青灰色,粉砂質粘土或粘土,脫潛層發育明顯,以灰黃色(乾,2.5Y 7/2)為主,稜柱狀或棱塊狀結構,結構面上有少量銹色膠膜;鐵錳斑紋較多,約占5—10%;土壤pH值、有效陽離子交換量和鹽基飽和度均高於其它發生層;氧化鐵的晶膠率為7.35(n=7),分別為Aa、Ap和G層的5.8倍、3.4倍和1.4倍。耕層土壤總孔隙度在50%以上,通氣孔隙(>50μm)僅占6.6%,抗壓強度高達10.53kg/cm3,土體收縮率34%(嘉興市測定),土壤粘閉,水多氣少;農化樣分析,有機質3.77%(n=1742),胡敏酸碳0.28%,富里酸碳0.35%,胡富比0.8(n=5),全氮0.223%,速效磷5ppm,速效鉀85ppm(n均為1690);有效微量元素鋅2.33ppm、銅6.55ppm、鐵233ppm、錳65ppm(n均為235)、硼0.37ppm(n=97)、鉬0.14ppm(n=16)。

生產性能

該土種土體深厚,質地粘重,土壤閉塞,據台州地區觀察站長期觀察,平均日滲漏量為0.77mm,土體中水氣矛盾突出。有機質含量雖高,但易氧化率低(40%左右),影響肥力發揮,生產中表現出水稻起發慢,成熟遲,農民稱“遲發田”。排灌設施完善,抗旱能力80天以上。種植制度為麥—稻—稻或肥(油)—稻—稻。常年糧食畝產700—800kg。大麥、早稻、晚稻的基礎畝產分別為113.325和303kg(紹興縣1984—1987四年試驗)。在淹水密閉條件下,礦化氮方程為Y=6.122X0.219,其礦化氮量為13.28mg/100g土,礦化率7.8%;據嘉興試驗早稻氮肥效應方程為Y=330.4+4.25X-0.075X2。浙江省農科院和黃岩農業局在馬鋪農場八年定位試驗表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量與有機肥的施用量成線性關係Y=0.00238X=0.554。紹興市試驗每季施750kg豬廄肥,60kg碳銨的基礎上,早稻增施20kg磷肥,比對照畝增21.8kg,增產8.3%;晚稻增施7.5kg鉀肥,比對照畝增41.3kg,增產14.2%。故在改良利用上,應增施有機質肥,酏施磷鉀肥。進一步搞好溝渠配套,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體水氣狀況。台州農校1974年冬在小麥田中鋪設地下砂石暗溝,有效地排除積水,當年小麥增產64%。

歸屬分布

吳山青紫泥田,屬脫潛水稻土亞類黃斑粘田土屬。分布在浙江省杭嘉湖、寧紹水網平原中部地勢稍低處,一般海拔2—3.5m,以湖州市德清、城郊區,紹興市紹興和嘉興市城郊區、嘉善面積最大,共有167.8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