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炬(1873—1942年),字蔭慈,號毅庵,又名國壽,苗族,來鳳縣萬家塘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寶炬
- 別稱:國壽
- 字號:蔭慈
- 民族族群:苗族
- 出生時間:1873
- 去世時間:1942
簡介,個人履歷,主要功績,人物評價,軼事典故,
簡介
1917年夏,吳寶炬奉調大庾,6月21日,吳寶炬交卸印務,百姓夾道相送,爆竹聲相連,所穿衣衫被炸穿無數小洞。
個人履歷
他自幼亡父喪母,15歲時赴建始入學讀書,又歷經多所書院就讀,萬里求學,習文練武,學識漸豐。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院試考獲第一名。入兩湖書院讀書時被張之洞選入將弁學堂。
1904年畢業,委任江南陸軍國小堂監督兼教官,後任江陰要塞工程局主任委員。清宣統元年(1909年)考取拔貢,舉孝廉方正,官授直隸州州判,復委任南洋江陰南岸炮台總台長。
辛亥革命時期,任江陰軍政府參謀總長兼北伐軍副司令及要塞司令官。軍政府改組後任澄軍總司令。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被副總統黎元洪聘為顧問。五月,轉入地方,任房縣知事,後任鄖陽、武昌、棗陽知事。 1914年應內務部第一屆知事考試,名列第一。調任江西德安知事,至1926年間,先後任江西大庚、寧都、崇義、資溪、湖北宜昌、應山等縣知事。後因應山縣署被搶而解職,自此閒居武昌,編印詩文等。 1934年,應聘恩施初級中學教務主任。
1936年返里,被推舉為縣財務委員會委員長及縣誌館館長。
1942年臘月病逝。
主要功績
1914年,吳寶炬任德安知事任內留下了許多政績和不朽詩篇,被老百姓呼為“清官”、“好官”。《德安縣誌》載:“公起于田間,洞悉民間疾苦,平時下鄉僅輿夫二人,隨從一人。督鏟煙苗,踏入人跡不到之處。他一生留下各縣德政,老百姓為他立生祠、德政碑、紀念亭,有花開十二縣之譽。”有感於吳寶炬等歷代縣官和詩人在德安寫下的詩詞和政績,德安老詩人孫自誠先生歷經數十年,大海撈針,蒐集整理出版了《德安歷代詩詞選》,共收入145人、961首詩詞作品。第二卷為德安縣官作品,自明代以來,從有姓名可考者200餘人中收錄17位縣官的詩詞208首,這是最精華、最生動、最令人敬仰的一卷,吳寶炬的詩詞即被選入 134首,占全卷近三分之二。
人物評價
吳寶炬一生由將官轉入地方後做過十二個縣的知事,在歷代縣官中是少有的,同時政績卓著,被譽為“花開十二縣”。他隨身攜帶自刻的“受賄天誅”的圖章,蓋在他經辦的一切文稿上以自警。十多年間在知事任內審結民間疑難案件三千多件,多能秉公明斷,深受百姓愛戴。
軼事典故
在德安,他踐言於行,從嚴治吏,勤政為民,有口皆碑。他與百姓更是水乳交融,一次查學到太平堡,父老兒童夾道歡迎,人群中有一老婦人感嘆地說:“好官老了一大半。”這年才42歲的他,為民操勞,看起來已經老了,聽了這話,頓生感慨,又感汗顏,在詩中寫道:“公道在人心,諛詞鄙文翰。善者水乳融,惡者如冰炭……好個縣長官,老了一大半。村嫗果何知,使我顏反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