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堡鎮(吳家堡)

吳家堡鎮

吳家堡一般指本詞條

吳家堡鎮位於濟南市西北部, 鎮機關駐地距槐蔭區政府8公里。西、北部至黃河大堤與齊河縣隔河相望,南部與段店鎮為鄰,西南角與長清縣接壤,東與北園鎮毗連。引 1985年9月吳家堡辦事處改為吳家堡鎮人民政府至2006年。全鎮轄33個行政村,面積34.7平方公里,轄村委會33個, 總人口2.2萬人,人口出生率10‰,自然增長率4‰。全鎮少數民族有侗族、回族、黎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973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家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濟南市
  • 面積:34.7平方公里
  • 人口:2.2萬
人口狀況,區位優勢,歷史沿革,自然狀況,特色村莊,東曹家莊村,三教堂村,周官屯村,西張村,經濟狀況,強鎮由來,獲得榮譽,特色農產品,下轄村,所屬學校,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鄉鎮建設,組織建設,大事記,人物簡介,

人口狀況

全鎮有張、陳、劉、趙、王、李、裴等91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吳家堡鎮地理位置吳家堡鎮地理位置

區位優勢

吳家堡鎮位於濟南市西北部,東起西外環路,西傍黃河,南依小清河,北臨英大高爾夫俱樂部,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兩條主幹道貫穿全鎮,距市中心5公里,地勢平坦。通訊、交通便利,電力、水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水質純正,無污染,是泉水的源頭,轄區內景色秀麗,空氣清新,經濟發展條件得天獨厚,以盛產優質黃河大米、黃河鯉魚、白蓮藕而聞名,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素有“齊魯小江南”之稱。新建休閒農業觀光區、溫泉度假村,集經營、觀光、遊覽為一體,發展空間廣闊。濟南經濟開發區北區在轄區內,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環保生態型工業園區。位於京福高速公路以西、津浦鐵路以東、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園區規劃面積約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商住區、一類工業區、二類工業區和休閒度假區。產業定位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加工製造業。建成後工業用地1萬畝,按傳統產業計算,預計引進企業100餘家,從業人員3萬人,年產值120億元,利稅10億元。已有6家企業進駐園區,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增長點。

歷史沿革

清朝末期至1948年, 吳家堡鎮屬長清縣。1951年1月,建立濟南市郊區辦事處, 該鎮歸屬於郊四區、郊五區。1955年6月,郊四區改名為藥山區,郊五區改名為玉符區。 1956年3月,郊區辦事處改為郊區人民政府,同時藥山鄉又劃分為藥山鄉和藥西鄉。 1958年,郊區劃入歷城縣,同時藥山鄉和藥西鄉又合併為藥山鄉。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 該鎮隸屬西郊人民公社。1960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劃歸濟南市槐蔭人民公社。1961年7月,現吳家堡鎮範圍內劃分二個公社(吳家堡人民公社、王莊人民公社) ,復隸歷城縣管轄。1968年8月,改為太陽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 1980年4月,又隸屬郊區管轄。1983年11月,改名為濟南市郊區吳家堡辦事處。 1985年9月, 改為吳家堡鎮。1987年5月,撤郊區隸屬濟南市槐蔭區。199 3年12月, 將原屬鎮東部14個行政村劃歸槐蔭區美里湖辦事處,西部12個行政村劃歸西市場、 道德街、振興街三個辦事處管轄。1995年8月,西部原12個行政村又劃歸吳家堡鎮管轄。吳家堡鎮隸屬槐蔭區管轄至今。2013年1月22日,濟南市撤銷吳家堡鎮,以原吳家堡鎮行政區域設立吳家堡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濟齊路149號。

自然狀況

吳家堡鎮地處沿黃地帶。總的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內地勢平坦, 屬典型平原。東西最大距離9.6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5公里,全鎮占地面積33 74公頃。 其中耕地面積1800公頃。主要河流有南太平河、小清河、北太平河,其中小清河源頭即在該鎮,東西縱貫,是濟南市排洪的主要河道之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

特色村莊

東曹家莊村

位於鎮政府西8公里,濟齊公路北側。唐代,因村內建有雲遮寺,原名為“雲遮寺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長清縣誌.地域志》載“東曹家莊”。當地人也稱曹家莊村為老雲遮寺村。明洪武年間,曹子石由河北棗強遷此定居,起名“曹家莊”。後因莊西有一曹家莊(現改為曹家圈),遂更名為“東曹家莊”,沿用至今。東曹家莊村地處雲遮寺遺址西側。傳說早年有柳姓人家逃荒到此落戶,經多年辛勞,過上了富足生活,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了。一天夜裡,柳氏夢見一白鬍子老人手持一座小寺塔說:“你如有恆心,就按此塔建一個大寺塔,可揚名天下”。柳氏醒來果見桌上有座小寺塔,便招請能工巧匠建造。時正值三伏天,酷暑難耐。上寺塔時,忽從東南方向飄來一片白雲,紋絲不動,遮擋著寺塔,而其地方仍是陽光普照。乘著陰涼,工匠們幹活又好又快,直到塔梁安裝完成,雲彩才慢慢消散。隨後寺廟便定名為雲遮寺,村莊也取名為雲遮寺村。唐代所建雲遮寺位於雲遮寺村東,洪水淹後,於清朝在村西重建。寺廟占地228畝,鼎盛時有僧侶30人。內有大殿3間、東西廊房各3間、禪堂3間、善事房6間。大殿前有韋陀殿、鐘樓、山門,石獅子4個,石碑2塊。寺院建築結構嚴密,規模宏偉,加之柏柳茂盛,院門前流水淙淙,異常壯觀。寺內供有釋迦牟尼、觀音、十八羅漢、送子娘娘等泥塑40多尊。主持僧學然。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辦香火會三天,搭席棚數座,以書畫、雕塑像等形式宣傳佛教。晚上則有燈火會,香火繚繞,樂聲悠揚,異常熱鬧,香客、觀者達數千人之眾。該寺毀於1958年,今只遺石碑一塊。

三教堂村

位於鎮西8公里。明洪武年間,李武由河北棗強遷來定居,名為“李家莊”。明天啟二年(1622年)修建了“三教堂”(祭儒、佛、道創始人),由此改名為三教堂村。三教堂位於村內,三教堂鐘樓占地近1畝。前殿3間,長約12米,寬約5米,供佛和老子像,四周環繞十八羅漢等。後殿3間,長約 20米,寬約16米,供孔子木雕像。東西配房3間。
大殿前建有石築鐘樓。三教堂有廟地約40餘畝,收入供廟宇的管理和維護。每逢秋季,三教堂舉行兩三天的廟會,此時會張燈結彩請附近的和尚頌經念佛,並開展“跑夫子城”的傳統宗教活動。三教堂在民國後期“扒廟拉神”的活動中,前殿損毀,塑像等被破除,餘下部分改作學堂。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殘留部分也被拆毀。今僅餘石築鐘樓浸泡在魚池之中。該村土地開闊平整,北依黃河,南臨小清河,水資源豐富。山東省地質勘察設計院在該村附近打孔勘察發現了豐富的天然地熱資源,儲量豐富。以盛產優質黃河大米、黃河鯉魚、白蓮藕而聞名。

周官屯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公里,處沿黃地帶。相傳該村 前身為“小新莊”(袁家小莊),建於唐朝。北宋時山西洪洞縣縣官帶兵馬來此修周家樓。莊西曾有窯窪,乃修周家樓時燒磚瓦取土的地方。清道光《長清縣誌.地域志》載“周官屯”。周官屯地處交通要衝,濟南至齊河、高唐、夏津、德州必經村北的韓家道口渡黃河。逢陰曆五、十大集,河北百里之內商賈來市,繁盛至今。村東原有普渡橋、三官廟(俗稱“三掛廟”),建於北宋,明崇禎年間重建。普渡橋建於太平河上,高、寬3米,長5米,條石築成,上有石欄,橋東立有普渡橋石碑一塊。三官廟建在西首,大殿3間,供“三官”,後殿3間,供“鎮武帝”。東房三間,廟門內有鐘鼓樓。廟門外,九龍碑1塊,高2.5米;蟠龍碑3塊,各高2.5,寬1米;石獅、石凳、石階,雕刻精細。廟地43畝,住持吳崇美、李元美,為本村人。路南400平方米水灣與太平河相連,廣植槐、楊,林木參天。1947年,國民黨軍隊修碉堡,砍樹毀廟,歷數十年黃水淤積,竟成窪地。2006年,原址建村民健身廣場一處。

西張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6公里,西靠黃河大壩,接北店子浮橋通往德州市齊河縣境內。相傳清順治年間,回族村民王鳳春由張店金嶺鎮來此落居,沿用村名“西張家莊”至今。清道光《長清縣誌.地域志》記為“西張家莊”。明朝末年,西張家莊興建清真寺。1924年,該寺在原址擴建,時任省長馬良與信教庶民,紛紛傾囊出資。由於黃河河床逐年抬高,致使原寺址地勢低洼,自1965年後,主建築相繼倒塌,唯有大殿殘存,宗教活動無法正常開展。1998年底,村內建成新清真寺。新寺占地3畝,建築面積770平方米,總投資52萬元,整體布局合理,造型氣勢恢弘,大殿、講堂、望月樓、水房、迢台、宣禮塔齊備,既美觀實用,又具民族特色。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43萬元, 1978年為740萬元,200 0年為4.4億元。 第一、 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分別為21∶41∶3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08萬元。 該鎮農業生產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自1965年稻改以來,充分利用黃河水的優勢發展生產,所產的“黃河大米”遠近聞名。白蓮藕、鮮魚以無污染著稱,銷往省內外。該鎮工業主要以造紙業、化工業為主。其中:濟南第二造紙廠、濟南景鋒紙業有限公司3年雙雙被評為全區十強企業。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億萬元,比上年增長99.2%;實現財政收入176萬元;出口創匯36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7.8%;招商引資8066萬元,比上年增長14%;農民人均收入4200元,比上年增長15.8%。全鎮共完成了6條道路的建設,全長為11.6公里,總投資1075萬元。其中,全長3.8公里躍進壩路完成了ll萬方的土方工程,現在夯實基礎基本完工。全鎮33個村實現了“村村通”的奮鬥目標。槐蔭工業園(濟南經濟開發區北區)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環保生態型工業園區,位於京福高速公路以西、津浦鐵路以東、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園區規劃面積約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商住區、一類工業區、二類工業區和休閒度假區。產業定位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加工製造業。園區將為投資者提供優惠的政策和優良的服務,建成後工業用地10000畝,按傳統產業計算,預計引進企業100餘家,從業人員30000人,年產值120億元,利稅10億元。

強鎮由來

該鎮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強鎮、壯村、富民”為目標,大力發展經濟。2000年度被濟南市政府列為15個重點發展鄉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一級農機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敬老院、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土地管理模範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濟南市衛生先進鎮、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集體、濟南市第四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先進鎮、濟南市“十佳”農機管理服務先進單位、濟南市農機管理文明單位、濟南市民政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創安工作先進鎮、濟南市調解工作先進單位、濟南市綜合治理模範鎮、濟南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集體、濟南市“十佳”農研會先進單位、濟南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濟南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先進集體、濟南市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一環九射工程先進單位。

獲得榮譽

先後獲得全市農業、農機、水產系統先進集體、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平安濟南建設先進單位、經濟普查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特色農產品

大米、黃河鯉、鯉魚、蓮藕

下轄村

下轄村:
南吳家堡村
東吳家堡村
西吳家堡村
石佛屯村
中趙家莊村
中店鋪村
大楊家莊村
小楊家莊村
韓家道口村
棉花張莊村
東曹家莊村
明里莊村
人口數據 [3](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911
11211
10700
家庭戶戶數
5911
家庭戶總人口(總)
20819
家庭戶男
10349
家庭戶女
10470
0-14歲(總)
4136
0-14歲男
2131
0-14歲女
2005
15-64歲(總)
15882
15-64歲男
8294
15-64歲女
7588
65歲及以上(總)
1893
65歲及以上男
786
65歲及以上女
110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9349

所屬學校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三教堂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劉莊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周官屯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楚家莊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申家莊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西吳家堡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西張回民子弟國小
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西王中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90公斤, 總產46萬公斤。1951年1月,實行土地改革。1978年平均畝產293公斤,總產98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政策的實行,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全鎮因地制宜、科學種田,引進小麥“泰山一號”、水稻“京引119”等新品種,改造低洼地。同時加大了水利基本建設力度,新增8條新乾渠,擴增3條主河道, 建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每年投入到水利基本建設的資金達18萬元,義務工達5600餘個。2000年糧食畝產1200公斤,總產達104萬公斤。
1999年以來,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開挖魚塘1860畝,藕池3000畝;發展蔬菜大棚108個, 主要種植以濟南市場為主的黃瓜、豆角、芹菜、太空椒等30多種蔬菜瓜類, 每年可向市場供應5100噸,畝產值達1萬元。發展食用菌大棚22個,每年向市場提供平菇等菌類蔬菜77噸。
該鎮重視引進和推廣水產養殖技術。 1985年全鎮水產養殖僅有248畝,單產85公斤,品種單調,以花鰱為主。1990年成功引進建鯉,1992年全面推廣,當年產量過噸,產值過萬元。2000年底,全鎮共引進淡水白鯧、羅非、澎澤鯽、鬍子鯰等十多個品種,並大量推廣顆粒飼料,普及機械增氧、機械餵養設備,養殖面積擴大到1860畝,畝產量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
2000年底, 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0.55億元。 其中: 種植業2250萬元,養殖業1260萬元, 畜牧業1940萬元。耕地面積1140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2054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59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 1949年全鎮工業、手工業、大小企業共24個。個體手工業210戶, 全鎮工業、手工業總產值3.87萬元。1954年發展編織業,全鎮有370戶農民利用農閒,從事蒲包、條編、炊帚、鞋類作為家庭副業,全年產值5600元。1956年,開始對全鎮私營工業、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鎮工業和手工業15個,總產值92萬元。1958年開始興辦工業,至1977年先後辦起西郊鐵廠、西郊造紙廠、石料廠、麵粉廠、製鞋廠等企業。1978年全鎮工業企業共30個,從業人員達951人,總產值612萬元,鄉、鎮辦工業占68.5%。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了鎮、村、聯戶和戶多種形式辦企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89年企業發展到68個,鎮辦企業總產值537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30萬元, 上交稅金56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逐步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主要圍繞骨幹企業、主導產品內引外聯,發展規模經濟,形成了以造紙業加工為龍頭,以機械、化工、建築、紡織、刺繡、安裝為骨幹, 相互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15個,從業人員7865人, 產品50餘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5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76億元,創利稅670萬元。 名優產品主要有:機製紙、裝飾紙、濾嘴成型紙、瓦楞紙箱板、濼源牌洗衣粉、工業洗滌劑、南酒。其中:濼源牌洗衣粉,2000年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瓦楞紙包裝箱被松下等五大知名廠家採用,有的隨產品漂洋過海;濾嘴成型紙被指定為菸草行業的專用紙。

第三產業

1937年前,僅有中藥鋪19家,飯店32家,車馬店3家、肉鋪3家,茶館2家,點心鋪3家、酒店3家、手工軋麵條1家,家庭小賣部62家。1945年,國民黨統治期間, 苛捐雜稅繁多,致使商業再度蕭條,相繼有中藥鋪、飯鋪等20家商鋪關閉。1948年, 濟南解放,商業復甦,原有商店業務發展,又有中藥鋪2家、飯店4家、小賣部30多家相繼開業。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集體、 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益興隆。1986年底,有國營網點3處,集體36處, 個體網點發展到204戶,從業人員250人,年營業額400萬元。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國營集體商業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抓住有利時機,出台鼓勵優惠政策, 規範市場秩序,建成2公里商業街1處,擴大集市規模2處,增設集市2處, 農貿批發市場1處,舊貨市場5處,民俗垂釣園1處,出租運輸專業村3個,機械加工村1個, 房地產開發公司1處,大型培訓基地1個。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600戶, 私營企業20戶,個體運輸戶880家,其中客運戶340家。2000年,該鎮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重點對硬體建設特別是“三通”(路通、電通、電信通)、“一美化”,下大氣力進行改造。隨著該鎮服務意識的提高,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來鎮辦項目的客戶逐步增加,到年底共引進項目18個,其中以汽車維修、餐飲食宿、運輸為主的服務型綜合區已建成,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54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8億元,實現總產值1.16億元,創利稅80萬元。
特色產業 吳家堡鎮農業主要以養殖魚、藕,種植黃河大米為特色農業;工業主要以原紙加工、化工原料加工為主,生產瓦楞紙箱板、香菸過濾紙、化工添加劑、日用洗衣粉等。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11年開始辦學堂,至1936年共建初級國小12處,在校學生1315人,教師46人。1940年私塾與學校並存。建國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到1953年國小發展到22處,在校學生2258人,教職員工96人。1957年在唐莊村西建立濟南市第二十二中學, 在校生224人。到1976年各村辦起了10所國小, 在校生達到4085人。80年代,全鎮辦學有了大的發展,先後投資建立了4處中學和10處國小, 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國家二類標準。90年代,鎮投資40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中學1所,高標準國小5所和1處教師宿舍樓。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為全鎮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達2417人。2000年,全鎮有國小7所,中學1所,成教中心1所, 在校生3579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各類大中專生1351人,其中大學56名,大專135名。
該鎮十分重視科技人才, 通過培養和引進,至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320人,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0項。其中1990年《池塘培育大規模魚種高產技術》獲省水產局二等獎,1993年《2萬畝中低產池塘開發》獲省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1994年《3萬畝池塘模式化養殖增產技術》獲省農業廳一等獎,1998年《池塘雙季養魚高產高效技術開發》獲濟南市科學技術星火大獎二等獎。
吳家堡鎮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如集繪畫、曲藝、舞蹈、音樂於一體的龍燈、獅子、高蹺、彩船、跑驢等。建國後,民眾文化更趨繁榮,1969年建廣播站。1979年建文化站。1980年成立文化中心站。1982年投資30萬元,建成1220個座位的電影院,同年建成機關、學校共用的圖書閱覽室。1989年元月《吳家堡鎮志》編輯完畢出版發行,該書記述了吳家堡鎮近百年來的政治、軍事、自然風貌等。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僅有5家私人藥鋪。1950年建立3處衛生所。1969年成立西郊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7名,設有綜合門診、藥房、辦公室。70年代初,各村成立了衛生室, 配備了赤腳醫生。1970年12月擴大了衛生院規模,占地5畝,建有門診房27間,有職工27人。1986年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科及治療室、掛號室,放射科、化驗室、五官科、製劑室,設定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設備,職工達48人,年門診病人7451人次。1987年,吳家堡衛生院被評為濟南市衛生系統達標單位和醫療衛生先進單位。 2000年,鎮境內有衛生院1處,村衛生室36處,病床12 0張,先進醫療設備5台件。

人民生活

建國前,人民民眾深受地主、惡霸、豪紳的壓迫和剝削,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日子。人年均糧食8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70年代,農村以粗糧為主,主食為高粱、地瓜、玉米。80年代,以細糧為主,主食為小麥麵粉。90年代,主要以吃好營養好為主,主食麵粉加蛋、魚、肉。穿著方面:建國前人民衣不遮體,建國初期,穿的衣服不但料粗,而且色調單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顏色多彩新穎,向著輕、柔高檔發展。住的方面:經過70年代、80年代黃河淤壩搬遷和村舍不斷改造,人們已經住進了寬亮、 別致的新式磚房,其中有3個村10%的戶住進了二層樓房。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35平方米。80年代家庭普及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手錶四大件。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及各種汽車逐步進入家庭。90年代末期,全鎮開始裝備現代化的信息工具, 電話裝機總量9000部,行動電話1500餘部,大螢幕彩電、高級音箱、DVD、微波爐等高檔電器,進入更新和消費時期。1992年,全鎮實現了三通 (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 。由於電氣化、機械化的普及和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步投入到工業和第三產業中去,為繁榮市場增添了力量,為農戶家庭增加了收入。同時,該鎮尊老愛老,1992年鎮敬老院被評為省級文明敬老院, 有26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1997年, 該鎮被評為濟南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64元。

鄉鎮建設

1968年,該鎮前身太陽升人民公社成立後,公社機關遷址西堡村,開始進行機關、工商業、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1976年至1978年,先後建起了電影院,修建了長11.3公里的濟齊路柏油公路,公社駐地基本格局已初具規模。1997年, 投資540萬元重修了鎮駐地主要街道濟齊路,拓寬加固新建了治黃路和小清河北路等,實現了境內“三縱一橫”。自1998年以來,城鎮建設總投資達5000萬元,新建樓房30多幢, 拓寬改造道路4條,建立重點規劃商業街1條,總長達2公里,逐步形成了小城鎮的規模。2000年,委託濟南市規劃設計院對該鎮的城鎮建設進行了重新規劃,並出版了二幅效果圖。1999年度被濟南市政府授予“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近幾年來,該鎮積極改變投資環境,美化家園。1997年將省道濟齊路用混凝土拓寬30-50米,並在2公里長的路兩側, 栽植松柏、小葉女貞等觀賞植物,進行綠化。鎮屬各村積極植樹、栽花,累計達30餘萬株,村莊四周養殖淺水藕等即有價值又具觀賞性的水生植物,改變了投資環境。目前,占地1500畝的槐蔭區工業園區已在該鎮落戶。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0年11月,韓家道口村建立第一個中共村支部。1945年共有黨員14名。1948年9月至1951年1月,為村級建制,隸屬濟南市第十區。1951年1月,濟南市第十區撤銷, 按其管轄範圍, 劃歸濟南市郊區第四區, 建立了區黨委。至1955年發展到黨員214名。 1956年3月,濟南市郊四區撤銷,吳家堡鎮黨委隸屬於濟南市郊區區委管轄。1957年12月建立鄉黨委。1958年3月,劃歸歷城縣委。同年9月,西郊人民公社及其黨委成立後, 劃歸西郊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7月西郊公社黨委改為西郊區委後,吳家堡人民公社成立黨委,實有黨員224名,並建立了20個支部 (村支部17個,機關支部3個) 。1971年7月1日,建立中共太陽升人民公社委員會,下設4個管理區總支,51個支部。1972年5月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1985年9月,由中共濟南市郊區吳家堡工作委員會改建成中共吳家堡鎮委員會,黨員1009名。1987年5月4日,吳家堡鎮由郊區劃歸槐蔭區,建立了中共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委員會。1993年12月,將吳家堡鎮南沙王莊等14個行政村劃歸槐蔭美里湖街道辦事處管轄。2000年底,全鎮共設有7個黨總支,55個黨支部,黨員發展到835名。
基層組織建設
1951年1月,吳家堡鎮歸屬於濟南市郊區辦事處。1958年9月,吳家堡地區歸屬西郊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劃為吳家堡人民公社和王莊人民公社,共51個自然村, 歸屬城縣所轄。1968年8月,現吳家堡鎮地區為太陽升人民公社,1972年5月,太陽升人民公社改名為吳家堡人民公社。1980年4月,吳家堡地區又歸屬於濟南市郊區。1983年11月實行政社分開,建立了鄉政府,原吳家堡公社改名為濟南市郊區吳家堡辦事處,原四個管理區建立了鄉政府,即吳家堡鄉、鄒莊鄉、劉莊鄉、王莊鄉。 1985年9月, 吳家堡辦事處改為吳家堡鎮人民政府, 四個鄉改為四個辦事處。1987年5月, 吳家堡地區劃歸槐蔭區管轄,成立了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1949年秋,市委、區委派工作組來吳家堡地區幫助建立和發展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 (簡稱青年團) , 1957年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1968年建立吳家堡公社團委。1985年7月至1985年9月為吳家堡工委團委, 1985年9月至今為吳家堡鎮團委。1950年春,在土地複查運動中,各村均以僱農為主體建立農會。1964年秋,各村普遍建立了貧農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49年,各鄉建立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60年改為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後,公社設婦聯,1961年生產大隊設婦代會,生產隊配備婦女隊長,1972年4月召開婦女代表會議,建立公社婦女聯合會, 1985年9月設立吳家堡鎮婦聯至今。鎮教育等工會組織於1956年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取消,吳家堡人民公社建立後,1969年恢復工會組織。1984年型鋼廠、造紙廠成立工會。1988年10月建立吳家堡鎮工會至今。1952年,全鎮47個行政村普遍建立了調解委員會,使大量的民間糾紛解決在基層;1986年鎮政府建立司法辦公室,負責本地區法律服務和民事調解工作。民兵組織建於1959年,實行村建民兵隊,鄉設聯防建設制,1982年體制改革後,以村民委員會為單位建民兵連,接受鎮武裝部業務指導。1985年成立吳家堡個體勞動者協會,1989年又成立了吳家堡鎮計畫生育協會。1996年12月成立吳家堡鎮工商業聯合會。

大事記

1855年(清鹹豐五年) 8月31日(農曆七月十九日),河南省銅瓦廂黃河大堤決口,洪水穿運河奪大清河,經濟南至利津注入渤海。黃河泥沙嚴重淤積,地下河逐漸變成地上河,吳家堡地區沙壤平原變成鹽鹼澇窪。
1937年12月,駐濟南國民黨韓復榘率部隊南逃,27日吳家堡地區淪陷日本侵略軍之手。
1938年8月16日(農曆七月二十一日) ,因村民配合游擊隊行動而遭駐曹圈日軍報復,村民所有房屋被燒盡,並有1人被打死,3人被刺死。
1940年11月,韓家道口村成立共產黨村支部,韓永安任支部書記。
1948年9月24日,吳家堡地區人民同全市人民一齊獲得解放。
1951年5月,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活動,有110名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首批入朝作戰。
1953年3月,第一個農業合作社--西沙王莊前進農業合作社誕生,董玉任社長。
9月,第一個手工合作社--石佛屯鐵業供銷合作社誕生,紀文善任社長。
1954年5月,楊家莊虹吸管建成。投資30萬元,安裝管道5條,內徑0.77米,管長63.6米,設計流量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760畝,吳家堡地區開始受益。
1956年3月23日, 雲遮寺村模範飼養員曹文德出席山東省農業戰線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
12月,北店子、曹家圈兩處虹吸管完成安裝,兩處共投資26.92萬元。管道為4條,內徑均為0.9米,長均為79.75米,設計流量均為2.72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500畝。
1957年3月, 濟南第二十二中學在唐家莊西建成,夏季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校長王次山。現改為濟南市槐蔭中學。
3月8日,吳有林代表興林農業合作社出席省農業建設先進集體代表大會。
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賡大將、山東省副省長王哲視察興林農業生產合作社。
是月,省勞模梁培慶在興林社試種的水稻110畝,獲得成功。畝產328斤,比上年畝產100斤的高粱增加228斤。
1958年1月,匡山高壓輸電線路自緯十二路至西吳家堡村建成通電。
10月29日,西郊造紙廠建成投產。現改名為濟南市第二造紙廠,年總產值3224萬元,利稅168萬元,是槐蔭區的十強企業之一。
冬季, 萬人會戰躍進湖水利工程,1959年1月29日完成一期工程。1959年冬季會戰第二期工程完畢,兩期工程使2萬畝土地受益。
1964年11月,七里舖村稻改700畝喜獲豐收,結束了該村每年要國家統銷糧8萬斤的歷史,改為向國家賣餘糧10萬斤。
1965年,由於七里舖村引黃稻改成功,吳家堡地區大面積進行稻改,七里舖村由此成了省、市的一面旗幟。從1972年4月29日至1978年8月31日全鎮共接待美、英、法、荷蘭等32個國家和地區58個代表團,總計589人。
1972年4月19日,北店子引黃站和七里舖村對外開放,開始接待第一批外賓。
1974年10月16日,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國夫來七里舖村參觀和檢查指導工作。
1976年11月,津浦鐵路大橋“黃河大橋”立橋5孔長530.25米,南引橋110孔,長3597.7米,立體工程在曹家圈地段建成。
1979年8月,投資260萬元,長11.7公里,寬20米的濟齊路竣工通車。
1980年1月,濟南市26路公共汽車由大觀園通往北店子,全長15公里。
1981年4月,興建北店子引黃閘灌溉工程,完成土方24.46萬立方米,砌石0.73萬立方米, 混凝土6.32萬立方米, 進閘口為三孔每孔口徑高3米, 寬2.8米, 共投資237.5萬元。1982年全部竣工,1983年受益。
1982年3月, 吳家堡公社文化站出席山東省農村文化藝術工作先進集體代表大會並獲獎。
1986年2月20日, 興建楊莊引黃灌溉工程,引黃閘為二孔箱式涵洞工程,洞徑高寬各為2米,長84米,當年12月31日完工,1987年受益。
1994年3月, 由美國統一產權投資公司與該鎮下屬企業鑫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275萬美元(外方200萬美元,中方75萬美元)的中外合作企業“濟南景鋒紙業有限公司”於1996年建成開工, 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3000萬元,利稅200萬元,成為槐蔭區十佳企業之一。
1996年3月,國家重點工程104國道北京--寧波的高速公路吳家堡段開始施工建設,全長6公里,占地1000畝,於1999年7月1日建成通車。
1999年7月,開通濟南市77路公交無人售票車,該車自鎮政府駐地到大觀園。

人物簡介

董書太(1911~?) 董莊人,194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入黨,曾任班長、排長、指導員,在大別山戰鬥中犧牲。
閆其昌(1921~1943) 閆莊人,1942年在黃驊縣白雀園區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該區區委書記。同年在河北省黃驊縣被捕殺害。
梁培慶(1903~1984.6) 漢,中共黨員,山東省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積極分子。出生於濟郊北園梁府莊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務農,是鄰近四鄉有名的種田、種菜能手。1952年將同村6戶鰥寡孤獨組成一個互助組,解決了6戶溫飽生活,被選為濟南市農業勞動模範。1953年成立農業初級社任社長,1955年成立高級社任社長。1957年為解決吳家堡地區民眾生活貧困,便毅然放棄優越條件,自願甘當技術員,由北園遷到吳家堡鎮肖屯村安家落戶。當年在鹽鹼澇窪地里改稻成功,被評為省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積極分子。 之後又經多年反覆實踐, 將該技術在全地區大面積進行推廣獲得成功,1963年被評為省勞動模範,並於1963年2月和1964年3月出席省農業先進集體代表會議。
王桂英 1936年生於西沙村,中共黨員,1953年吳家堡供銷合作社成立,任職員,1956年工作成績突出, 提拔為吳家堡供銷社經理,1959年10月出席濟南市群英會,1960年1月出席省群英會。1975年提拔為國家幹部,任吳家堡供銷社總社工會主席。
李貴仁 1939年出生在七里堡村,中共黨員,1964年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帶領廣大民眾進行大面積引黃改稻, 當年700畝水稻喜獲豐收。至此,該村結束了每年要國家統銷糧8萬斤的歷史,改為向國家賣餘糧10萬斤,該村由此成了省、市的一面旗幟。同時被選為市、 縣人大代表,歷城縣政協副主任。1977年4月提拔為國家幹部並任吳家堡公社黨委副書記、副主任,1984年調段店鎮任副鎮長,1989年12月調吳家堡鎮任人大工作室主任。
劉紹風 1954年生, 女,漢族,1971年2月參加教育工作,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至1976年任教於劉莊國小,1980年被評為區優秀教師,1981年被評為區先進工作者, 1987年被評為鎮教育能手,1989年9月被評為省優秀教師,1993年被評為國小高級職稱。
侯延玲 1947年出生, 70年代在三教堂當赤腳醫生。因工作成績突出,1983年4月被選為山東省人民代表, 出席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同年9月被全國婦聯命名為“五好家庭”,並出席全國“五好家庭”代表會議。1985年提拔為鎮計畫生育幹部。
劉躍 1952年8月19日生, 漢族,中師學歷、中共黨員、國小高級教師。1975年12月參加教育工作。1975年12月至1980年12月在吳家堡鎮安家莊國小任教,曾任團支部書記、教導主任等職。1987、1989、1997年分別三次被評為濟南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1987年12月撰寫的《少先隊工作》 論文獲山東省優秀少先隊工作論文三等獎;199 2年9月被濟南市委、 市政府授予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3年9月被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李靜敏 1966年出生於三教堂村。在中、國小讀書期間,熱愛長跑運動。在70年代市、 縣運動會上都獲得優異成績,先後被市、省體校選拔進行培養。1983年5月,打破全國第五屆全運會長跑3000米紀錄,達到運動健將級。1984年,獲國際田徑邀請賽3000米第一名。1985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三級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