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子謙
- 外文名:Wu Ziqian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4.8
- 逝世日期:1990.7
- 畢業院校:虹溪師範
- 性別:男
個人經歷,個人作品,
個人經歷
1930年吳就讀虹溪師範,受在該校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宋方(女)及共青團員姜若衡(女)的影響,接著又受中共黨員馬琨的教育,對共產黨初有認識。1932年虹溪師範畢業後,欲往昆明尋找共產黨組織,母親因他是獨子堅決反對。吳一片孝心,只得留下。次年在虹溪國小教書,有空回家挑糞、澆菜,以減輕母親的勞動負擔,有的紳士為此說他當教師“不成體統”,他回答說“勞動是光榮的”,這對當時“勞心者治人”的傳統觀念是個勇敢的挑戰。這年,母親欲抱孫子,做主為他辦了親事,他雖不滿意,但仍屈從了母親的壓力,婚後未與妻子同居。這成了他和她終身的憾事,因愚“孝”,一個信守諾言不娶而成為終身的寡男,一個矢志待婆不改嫁而成為終身的寡女,不能不是一場私生活的悲劇。
1934年,吳子謙說服了母親,隻身到昆明考入兩年制的公費陸地測量學校。該校招生60名,他是錄取的最後一名。入校後刻苦學習,第一學期就上了前10名,畢業考試獲第二名。在昆明期間,他如痴如迷地看了很多進步書刊,知道了俄國“十月革命”,知道了一些真理,不滿國民黨一黨專政的黑暗統治。測量學校畢業後轉入省測量局,以少尉待遇投入雲南全境的實測工作。他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經3年到過全省許多縣,看到邊疆窮民的生活,也看到土司制度的野蠻,增強了用共產主義改造社會的革命意識。1939年,吳和測量局的4個進步青年商量,決心投奔革命抗日聖地——延安。經多方找關係,又經許多曲折,他們到了重慶,在紅岩八路軍辦事處經審查後受到董必武的接見。數月後,董老在曾家岩40號再次接見了吳子謙和劉達,寫了介紹信,叫他們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找伍雲甫。入冬,他們步行川北山路,每天行程七八十里,腳起了水泡,有時還忍飢挨餓。他默默讀一句名言:“順著河流走就能發現大海,順著山崗走就能發現平川”。抱著堅定的革命信念,經20多天艱苦跋涉,他們一行4人(另有1人途中動搖被甩開)到達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四五天后,組織上將他們送到延安。 1939年冬至1945年,吳先後在毛澤東思想青年幹校、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延安大學經濟系學習,參加了1942年的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整風中他受到“左傾”領導人的懷疑,他如實講了自己的祖宗三代和社會關係,講了自己的赤誠。解放戰爭期間,分配到三邊公學部任教員,同時參加地方游擊隊和土地革命運動,接受審查,接受鍛鍊。1947年1月在定邊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春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南下工作團解放西安,擔負教育審查戰俘的任務。
解放後,吳先後在西安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民政局、西安市幹校、市委黨校工作,他為黨的教育事業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榮譽。此時,許多好友勸他解除包辦婚姻,重新組織幸福家庭,均被他惋言謝絕,原因是:1952年吳省親回到虹溪,與“妻子”商談離婚,妻矢志孝敬婆婆不嫁,吳憐妻心,更愛慈母,誓言在“妻”奉母期不娶,並定月給家庭匯生活費,他就這樣誠實信守諾言至終身。 “文革”期間,時任西安市委黨校副校長的他,被作為“當權派”受到打擊迫害,下放到陝西富平勞動,他看到農民生活太艱苦,把自己積存的數千元拿出來扶貧幫困,自己的生活很簡樸,鞋子破了補了穿,衣服數年不添一套,吃的也很節儉。1978年重返市委黨校,並恢復副校長職,1985年離休。離休後學校建了許多新房,他仍住舊居,請保姆照料生活,他自己從事寫回憶錄、看書報、下鄉作調查研究,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期間,他數次回彌勒,每次回鄉均到縣史志辦公室了解編史修志情況,詢問地方政務、民情。一次,他得知某官員違法情況,經他親自調查後即赴昆明向老戰友、時任省委分管政法的副書記李啟明反映,使此案得到迅速處理,這反映他對黨內不正之風的深惡痛絕,更反映他的一身正氣。他應縣委、縣政府邀請,在參加“老幹部問計獻策”座談會上慷慨激昂地作發言,中心是講黨風、講廉政,講發展經濟與聯繫民眾的關係,其發言聲若宏鐘,又很有說服力。他回虹溪,尊老愛幼,毫無官架子,步行到農村訪貧問苦,返回將情況作整理,向各級黨委政府作社會調查的匯報。
個人作品
1986年,吳老已疾病纏身,仍堅持寫完《奔赴延安》的回憶錄,收錄在彌勒地方黨史專輯《血火史詩》一書中,是本縣最珍貴的鄉土教材和精神財富。吳老孑然一生,革命一生,誠仆一生,剛直一生。正如中共西安市委黨校的悼詞中所說:“吳淼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是個好黨員、好乾部。他沒有留下什麼家產和錢財,卻為我們留下人生的價值和老同志的高風亮節。”這是當之無愧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