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問濤,學名吳潮,1912年9月28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1 歲畢業於杭州第五高小,17歲畢業於杭州蕙蘭中學高中,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1933年畢業,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1934年上半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任助教。吳問濤當時認為中國貧弱主要是由於科學技術落後,要振興國家當從提高科學技術入手。遂於1934年秋赴美國求學深造。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結構工程,1935年夏獲得該校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轉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在名教授H.Cross(克勞斯)指導下繼續進修結構工程。1936年2月回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問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2年9月28日
簡歷,簡介,主要科學技術成就,首都機場選址和規劃設計工作,西南、華南地區的機場建設,修建上海、廣州國際機場,組織編制中國民航第一本機場技術規範,指導瀋陽東塔機場的改建,首次引進跑道面刻槽技術,出國考察拓展眼界,參加對民航機場的評估,參加審查廣州新機場選址工作,個人榮譽,主要論著,
簡歷
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任助教。
1934-193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結構工程,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
1935年下半年,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進修結構工程。
1936-1937年,在山東大學土木工程系任講師。
1938-1945年,任上海復旦大學、大夏大學、交通大學等校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1945-1948年,任工信工程公司工程師。
1948-1949年,任中國航空公司機場組建築課工程師兼營建股長。
1949-1950年,任軍委民用航空局上海辦事處場站科工程師。
1950-1956年,任中國民用航空局空港建設委員會北京工程處主任工程師,場站處工程科科長。
1956-1993年,任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設計處、設計所主要負責工程師,後勤部修建局工程師,修建局總工程師兼副局長,修建司顧問,修建司、基建司、基建機場司高級工程師。?
簡介
起抗日熱潮。山東大學內遷時,他暫居上海,旋即在上海復旦大學、大夏大學、交通大學等校繼續任副教授、教授,先後執教共達十年。抗戰勝利後,吳問濤曾一度受聘於工信工程公司。1945年至1947 年,參與了九江十里舖機場和南京大校場機場的修建工程,這是吳問濤初次涉足於機場建設工作。1948年離開該公司,到中國航空公司機場組建築課任工程師兼營建股長。這時中國航空公司已開始南遷港台,吳問濤不願隨同前往,即留守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吳問濤被任命為軍委民用航空局上海辦事處場站科工程師。1950年10月奉命調到北京,任中國民用航空局空港建設委員會北京工程處主任工程師,從事籌劃首都機場建設事宜。後因故首都機場建設計畫暫告擱置。是年冬,民航局成立場站處,吳問濤被任命為工程科科長。就任後,會同全科工程師編寫機場建設和維護教材,供全局職工從事業務學習,效果良好。1953年民航局在重慶大坪開辦民航學校,吳問濤被派往該校擔任場站班的主任教員。一學期後,由於民航體制改革,重慶航校被撤銷,他返回北京。?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首都機場選址和規劃設計工作
場址確定後,民航局立即組織技術力量,在場站處下設立了設計科(即中國民航機場設計所、設計院的前身),指派吳問濤為首都機場設計總工程師。1956年設計科改為設計處,立即編制機場設計計畫任務書上報,從民航全國各地集中起來的全體工程技術人員,都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投入這項工作任務,趕做機場規劃和勘察設計,為儘早開工創造條件。完成的初步設計共21卷,勝利地完成了艱巨的設計任務,經國務院批准開始施工。主要工程於1958年完成,經驗收交付使用。1958年3月1日在熱烈的氣氛中首都機場正式啟用。 首都機場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民航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時該機場在遠東民航機場中位於前列,它還是我國最大、最主要的一個國際口岸機場。吳問濤在這個機場的規劃設計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自此之後四十年來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一直從事於我國的機場建設事業。
西南、華南地區的機場建設
在1956年至1974年期間,吳問濤作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設計處、設計所的主要負責工程師,負責組織、管理、審查全國大、中型民航機場的選址、規劃、勘察、設計工作。1958年開始,中國民航有計畫地改善西南、華南地區的機場狀況,同時進行昆明巫家壩、南寧吳圩、貴陽磊莊、成都雙流四個機場的建設。其中南寧、貴陽是新建,昆明、成都是改建。這對民航局當時的情況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當時民航機場建設技術力量嚴重不足,新建立起來的一支施工隊伍(民航工程大隊)還沒有上過陣。針對這些具體情況,民航採取了統一使用基建技術力量,“一竿子插到底”的辦法,打破過去設計人員只管設計、施工人員只管施工的界限,對每一個機場建設只派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現場工作組,結合地方上的工程技術力量,從頭到底全面擔負起各地建設的技術責任來。在貴陽選址過程中,局領導指派了以吳問濤為首的工作組前往複查。複查組在肯定了磊莊場址的同時,指出原選場地尚有不足之處,幫助貴州省編寫磊莊機場設計任務書,組織安排貴陽新機場的勘測設計工作,根據補測地形和補做地質探查的結果,移動了原定跑道的位置和方位,以避開大量溶岩及石方區,杜絕後患並減少了工程量。以上四個機場主要工程於1959年至1960年先後完成,交付使用,大大地改善了我國西南和華南地區的空中交通條件。
修建上海、廣州國際機場
60年代初國家急需打開一條國際航線的通道。1963年我國與巴基斯坦商定於次年“五一”節兩國實施通航。為了完成建設上海、廣州兩個國際機場的緊急任務,民航總局和其他有關部門立即採取行動,展開了一場搶時間、奪勝利的戰鬥。滬、穗兩地分別於1963年12月和1964年1月動工,只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如此規模的機場建設。其進展之神速不但在中國民航機場建設史上為創舉,就是在世界民航機場建設史上也屬少見。1964年4月29日,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首航中國。自此,在中國南方開闢了一條飛向世界的空中通道,打破了超級大國對中國的封鎖。吳問濤同另外一些工程師則坐鎮民航設計所,不遺餘力地審核設計檔案並協同處理這兩項緊迫工程中所出現的技術和設備問題,為兩個機場的創記錄建設做出了貢獻。
隨著中國民航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地機場建設任務越來越重,技術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民航設計所從太原選來18名高中學生,以增強設計所的技術力量。吳問濤不顧當時身體有病,仍肩負起對這批機場建設新生力量的培訓工作,由各專業人員為他們系統介紹有關機場設計中的若干問題。如今他們中的不少人已成為民航機場建設方面的骨幹力量。
組織編制中國民航第一本機場技術規範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吳問濤遭受嚴重衝擊,1973年得到平反並恢復工作後,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依然一如既往,埋頭從事於機場建設工作。
機場的建設水平主要有賴於設計,必須嚴格地遵循機場以及與機場設計有關的國家和地方上頒布的其他設計規範。50年代基本是參照蘇聯的有關標準規範執行的。通過實踐,發現蘇聯的規範條文有一些並不適合於中國當時的情況。特別是中國恢復了在國際民航組織中的席位後,絕大部分標準規範又必須參照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當時,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編訂一本民航機場標準規範,成為當務之急。1976年,吳問濤主持一個規範編訂小組,寫出了初稿。然後向民航各個地區管理局和飛行大隊、中隊徵求意見,經過修改並由民航總局批准後,《機場技術標準(場道部分)》正式頒發試行。這是我國第一本有關民航機場的正式技術標準規範,在長時期內對我國機場建設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指導瀋陽東塔機場的改建
1978年3月瀋陽東塔機場跑道因原來道基、道面系分期修建的,整條跑道情況並不一致,又因承受了三叉戟飛機的超載運行,致使道面破損,急需修理加強。總局派吳問濤前往瀋陽幫助瀋陽管理局解決這一問題。吳問濤確定採用瀝青材料覆蓋層,並幫助瀋陽管理局進行設計,根據原來各段道面的實際情況決定瀝青混凝土及(或)黑色碎石覆蓋層的厚度。經過積極籌劃,瀋陽機場於6月10日動工,7月26日竣工。先後用安-24和三叉戟飛機進行全載試飛,道面未發現斷裂、推擠等異常情況,飛行人員反映跑道平整,符合飛行使用要求。1980年8月總局修建局派人員前往東塔機場檢查道面使用情況,據報導道面狀況與平坦度仍然良好,無推移、變形及輪轍,凍害比過去亦有所減輕,保證了安全使用。大中型機場一般要求採用高級道面,主要是使用水泥混凝土道面或瀝青混凝土道面。我國過去各地往往不願採用瀝青道面。兩種高級道面材料各有其優缺點,應根據現場情況、氣候條件、材料來源等進行比較以定取捨。實際上,這次在瀋陽東塔機場,以質量好、時間快、造價低完成了跑道覆蓋加強工程,成為一個很好的實例,節省了投資,為今後我國機場採用瀝青道面打開了道路,為此吳問濤在1978年被評為民航局局直機關先進工作者。
首次引進跑道面刻槽技術
1978年10月,首都機場西跑道竣工正式開放使用,但跑道道面過於光滑,航空公司紛紛提出意見,認為有礙飛行安全。經過多次研究討論後決定採用在水泥混凝土道面上刻槽的辦法來增強其摩擦性能。當時指定吳問濤負責主持安排此項工作。由於當時我國尚未掌握道面刻槽技術,吳問濤請示民航總局沈圖局長同意後,與日本刻槽公司經過多次商洽,由該公司承包西跑道的全部刻槽工作。由於當時東跑道因進行覆蓋加強並延長已經關閉,西跑道必須在施工期間繼續使用,因此刻槽工作只能在夜間進行,工作一般要從晚8時開始至次日晨6時。吳問濤經常親自與其他管理人員一起通夜觀察刻槽進展情況及質量,使得刻槽工作按照契約日期全部完成。投入使用後,反映效果良好,消除了在濕跑道情況下飛機飄滑衝出跑道的威脅,飛行安全大大提高。自此以後,民航機場跑道道面都加強了對其摩擦力的注意,同時中國民航也自己掌握了從事道面刻槽的技術。
出國考察拓展眼界
1980年是吳問濤在工作方面發生較大變化的一年。在民航體制改革中,他被任命為修建局總工程師兼副局長,擔負起技術領導的責任。是年7月17日至8月27日,吳問濤通過聯合國發展總署的一個技術援助項目,率領一個技術小組出國參觀考察了聯邦德國的法蘭克福機場、瑞士蘇黎士機場、法國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加拿大蒙特婁的密拉倍爾機場和美國紐約的甘迺迪機場、拉瓜地亞機場、紐瓦克機場、脫拉埃彼洛夫機場和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沃斯堡機場,開拓了眼界。期間,同國際民航組織和美國聯邦航空局東方分局的官員們進行了交往,收集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回國後該小組提交了一份系統的考察報告並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對以後中國機場的建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參加對民航機場的評估
1986年9月10日,經民航局推薦,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聘請吳問濤任該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該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受國家計委的委託,對國家重大基本建設項目進行評估。在民航機場建設方面,每年有多處機場項目的選址、項目建議書、設計任務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等需要進行評估。從1986年開始,迄今已經完成了機場評估20多項,其中吳問濤參加了16次,13次為專家組組長。在每次評估工作中,憑藉他對民航機場建設方面的豐富知識和長期經驗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堅持原則,提出了不少修改方案,及時補充遺漏、提高質量,並提出節約投資等方面的意見,協助解決存在的問題。1990年以後任中國民航工程諮詢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參加審查廣州新機場選址工作
1993年3月9日至13日,吳問濤參加了民航局組織的機場專家考察團,去廣州審查新機場選址工作。新建廣州機場必須具備一定的國際先進水平,並應具備充分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新機場建成時需同時使用兩條平行跑道和具備相應規模的航站設施,這是選擇廣州新機場場址的一個前提。民航中南管理局和白雲機場當局組織人員察看了六個備選場址,經過研究篩選後,提出花縣和番禺兩個場址作為推薦場址。通過各方面的對比,綜合權衡,專家們一致認為以選擇花縣場址為好。吳問濤在這項工作中滿腔熱誠地與專家們一起認真地進行現場勘察和研究討論,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個人榮譽
吳問濤1987年獲“從事土木工程工作五十周年老專家”榮譽證書,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論著
1 吳問濤.中國民航機場建設的發展.中國民航叢書,1987
2 吳問濤.當代中國的民航事業中第九章“機場建設”.當代中國叢書,1989
3 吳問濤譯著.機場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