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初行狀

吳同初行狀

《吳同初行狀》是顧炎武創作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吳同初行狀
  • 作者顧炎武
  • 創作年代:清初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吳同初行狀
自余所及見,里中二三十年來號為文人者,無不以浮名苟得為務,而余與同邑歸生獨喜為古文辭[1],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以為狂[2]。已而又得吳生。吳生少余兩人七歲,以貧客嘉定[3]。於書自《左氏》下至《南北史》[4]。無不纖悉強記。其所為詩多怨聲,近《西州》、《子夜》諸歌曲[5]。而炎武有叔蘭服,少兩人二歲;娣子徐履忱少吳生九歲,五人各能飲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為母壽[6]。退而飲,至夜半,抵掌而談,樂甚,旦日別去。余遂出赴楊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7],余從軍於蘇,歸而崑山起義兵,歸生與焉。尋亦竟得脫,而吳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過吳生之居而問焉,則其母方煢煢獨坐,告余曰:“吳氏五世單傳,未亡人唯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孫,二歲,亦死矣!”余既痛吳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壽吾母,而吾今以衰絰見吳生之母於悲哀其子之時[8],於是不知涕淚之橫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縣學生員。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筆數千言,試輒第一。風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際及交友然諾,則斷然不渝。北京之變[9],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誄[10],見稱於時。與餘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寫錄。北兵至後,遺余書及記事一篇,又從余叔處得詩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遺風。然後知閨情諸作,其寄興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崑山,當抗敵時,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萬人,莫知屍處。以生平日憂國不忘君,義形於文若此,其死豈顧問哉?生事母孝,每夜歸,必為母言所與往來者為誰,某某最厚。死後,炎武嘗三過其居,無已,則遣僕夫視焉。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11]。然生實死矣!生所為文最多,在其婦翁處[12],不肯傳;傳其寫錄在余兩人處者,凡二卷。

作品注釋

[1]歸生:歸莊,顧炎武同里摯友,時有“歸奇顧怪”之謂。
[2]人以為狂:全祖望《顧先生炎武神道表》:“最與里中歸莊相善,……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
[3]嘉定:縣名。在崑山東,今屬上海市。
[4]《左氏》:指《左傳》。《南北史》:指唐代李延壽所撰的《南史》和《北史》。
[5]《西州》、《子夜》:指《西洲曲》和《子夜曲》,都是南朝樂府民歌,多哀愁之音。亦即後文所說的“閨情諸作”。
[6]觥(gōng):古代的一種酒器。
[7]北兵:指清兵。
[8]衰絰(cuī dié):古代的喪服。絰,古代居喪期時結在頭上或腰間的麻帶。
[9]北京之變:指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死。
[10]大行皇帝:臣下因諱言帝死,故稱“大行”,謂一去不返。帝、後死而停棺未葬者稱“大行皇帝”、“大行皇后”。誄:哀悼死者之文。
[11]幾:希望。
[12]婦翁:岳父。

作品簡析

這篇文章選自《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卷五。吳同初,即吳其沆(字同初),作者摯友,抗清而死。行狀,是記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這篇行狀記述了一位風流倜儻。誓赴國難、抗清而死的志士形象。文章為志同道合的摯友而作,故作者的感時憂國、悲友痛母之情凝聚於筆端,如悲咽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出來。深沉凝重、質樸悲涼,感人至深。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江蘇崑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出身江東望族,少有大志,耿介絕俗,與同里歸莊相善,共同參加復社活動,有“歸奇顧怪”之稱。清兵南下,崑山城破,嗣母王氏絕食殉國,遺命勿仕清廷。起義失敗後,他遍游南北諸省,結納各地愛國志士,考察山川形勢,圖謀匡復明室。多次險遭陷害,並曾被捕入獄,得友人營救,才得出獄。他也多次拒絕與清廷合作,願以身殉。晚年客居陝西華陰,卒於曲沃。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吳同初行狀
顧炎武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