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則焰

吳則焰

吳則焰,男,1983年9月出生。

現任福建農林大學菌草與生態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則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州
  • 出生日期:1983年09月07日
  • 畢業院校福建農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生態學
  • 主要成就: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副主編國家級教材3部。
人物簡介,工作經歷,研究方向,教學方面,科研方面,所獲榮譽,

人物簡介

吳則焰先後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9篇,3篇論文獲ESI高被引論文,1篇入選“2016年中國最具影響國際百篇學術論文”。擔任《Earth Science》期刊編委、《PLoS ONE》期刊責任編輯、《生態學報》、《植物遺傳資源學報》等5個期刊審稿人。主持教改項目7項,在《中國大學教學》等核心期刊發表教改論文6篇;參與農業生態學等2個省級教學團隊和1個省級科研團隊創建與管理,副主編國家級教材3部,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3項(均為第2完成人),一等獎1項,獲校優秀教師,校青年五四獎章個人。同時擔任秀嶼區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為福建省科技特派員,莆田市科技特派員,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及三農工作。

工作經歷

2011.08-2014.08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
2013.09-2014.09 廈門大學訪問學者;
2014.11-2015.11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訪問學者;
2014.08-2019.12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20.01- 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福建農林大學菌草與生態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植物生態學與數量生態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特別在瀕危植物保護和植物化感作用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

教學方面

(1)承擔課程教學:承擔生態學(雙語),農業生態學,生態學實驗等7門本科生課程;承擔高級生態學、現代生態學研究方法與技術等3門碩士、博士生課程。
(2)主持精品課程:主持《生態學》福建省精品線上開放課程1門,參與《生態文明—撐起美麗中國夢》、《生態學》等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
(3)主持教改項目:
1、《基於生態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移動教學信息化改革實踐》,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2019年。
2、《基於國家級精品課程的生態學數位化教材建設探索與實踐》,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2017-2019年。
3、《生態學數位化教材建設探索與實踐》,福建農林大學重大教學改革項目,2017-2019年。
4、《生態學MOOC建設》,福建農林大學線上開放課程教學改革項目,2016-2017年。
5、《基於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生態學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與探索》,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15-2016年。
6、《踐行“兩山理論”,共築生態文明——基於國家級線上開放課程《生態學》的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20-2021年。
(4)教學成果:
1、《農林院校生態類精品課程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18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2)。
2、《依託閩台區位優勢與農林學科特色,構建創新創業人才“1234”培養模式》,201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2)。
3、《強化“四位一體”和教研相長理念培養生態學創新型人才》,2014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2)。
4、《強化“四位一體”和教研相長理念培養生態學創新型人才》,2014年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2)。
5、《以“挑戰杯”為契機,踐行創新創業一體化理念,構建農林類雙創型人才“1234”培養體系》,2016年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2)。
6、《農林院校生態類精品課程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18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2)。
7、《生態文明戰略背景下生態學學科“33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9年福建農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4)。

科研方面

(1)主持科研項目:
1、《杉木根際關鍵微生物對化感物質的趨化回響介導連栽障礙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6-2018年,24萬。
2、《杉木連栽介導根際土壤環境災變機制及消減技術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8-2021年,10萬。
3、《生物炭對杉木根際微生物的影響及其緩解連載障礙機制研究》,福建農林大學傑青項目,2018-2020年,30萬。
4、《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四季生態農場規劃》,莆田市橫向課題,2019-2022年,30萬。
5、《連栽杉木根系分泌物對根際微生物的定向選擇及其介導連載障礙機理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資助項目,2016-2018,2萬。
6、《珍稀瀕危植物水松分子譜系地理學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資助項目,2012-2014年,2萬。
(2)發表學術論文(僅列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部分論文):
1、Zeyan Wu, JJ Li, SY Liu et al. (2019) A spatial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347: 381-391. (SCI一區收錄)
2、Zhou LT, Li JJ,Wu ZY﹡et al. (2019) Variation in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successive rotations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plantations as determin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89:465-478. (SCI二區收錄)
3、J Zheng, JJ Li, ZY Wu﹡, et al. (2018) Effect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vasion on Kandelia candel rhizospheric bacterial community as determin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66:1122-1131. (SCI二區收錄)
4、ZY Wu, JJ Li, J Li, et al. (2017) Pattern formations of an epidemic model with Allee effect and time delay.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104: 599-606. (SCI二區收錄)
5、ZY Wu, JJ Li, J Zheng, et al. (2017)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atabolic ac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degenerated in successive rotation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7: 6691. (SCI三區收錄)
6、Sun GQ,Wang CH,Wu ZY﹡(2017) Pattern dynamics of a Gierer–Meinhardt model with spatial effects. Nonlinear Dynamics,88(2), 1385-1396. (SCI一區收錄)
7、Wu Z, Lin W, Li B, Wu L, Fang C, Zhang Z (2015)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Subtropical Area. PLoS ONE 10(6): e0129397. (SCI三區收錄)
8、Wu Z, Haack SE, Lin W, Li B, Wu L, Fang C, Zhang Z (2015)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Activity ofPinus elliottiiPlantations across Different Stand Ages in a Subtropical Area. PLoS ONE 10(6): e0135354. (SCI三區收錄)
9、Sun GQ,Wu ZY﹡, Wang Z, Jin Z.(2016) Influence of isolation degree of spatial patterns on persistence of populations.Nonlinear Dynamics, 83(1), 811-819. (SCI一區收錄)
10、Wu Z, Lin W, Li JJ, et al. (2016) Effects of seasonal variation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two typical zonal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Wuyi Mountains.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3(6), 1056-1065. (SCI三區收錄)
11、吳則焰,趙紫檀,林文雄,等.基於T-RFLP方法的連栽杉木根際土壤細菌群落變化研究.生態學報,2019,39(19):1-11.
12、周柳婷,劉書影,吳則焰﹡,等.基於高通量測序的連栽木麻黃根際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變化研究.生態學報,2019,39(20):109-121.
13、吳則焰,林文雄,陳志芳,等.中亞熱帶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隨海拔梯度的變化.植物生態學報,2013,37(5):397-406.
14、吳則焰,林文雄,陳志芳,等.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帶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林業科學,2014,50(7):105-112.
15、吳則焰,林文雄,陳志芳,等.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套用生態學報,2013,24(8):323-332.
16、吳則焰,劉金福,洪偉,等.水松自然種群和人工種群遺傳多樣性比較.套用生態學報,2011,23(4):873-879.
17、吳則焰,劉金福,洪偉,等.孑遺植物水松不同年齡級種群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生態學雜誌,2012,(8):1911-1916.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21日,入選2020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優秀科技特派員”擬推薦對象正選名單。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