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進士,英德(今屬廣東)人。歷任浙江秀水縣令、福建邵武知縣、南京刑部主事、四川北道監察御史、陝西巡按兼督學,以廉政嚴明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其貴
- 出生地:英德(今屬廣東)
- 身份:進士
- 朝代:明代
歷史回眸,民間傳說,史跡遺存,
歷史回眸
出身寒門少有大志 據英德文史資料《三隅風情風貌》中的《歷史名人吳其貴》載,吳其貴是原中隅鄉(英德市原雲嶺鎮)坪田村人。出生在一個布衣之家,只有幾歲時父親就病逝,全靠其母張氏撫育長大成人。 寡婦帶子,常痛在心。張氏為了兒子早日成人,長年辛勞,節衣縮食,吳其貴年紀很小就被送入學堂,並被諄囑對人要有禮貌,對老師要尊敬,路上遇到神壇社廟要拜。當時,村里附近沒有學校,要到幾十里外的張家排村讀書。 傳說某天,吳其貴走小路上學,經過剃頭嶺鯉魚石山的鴉鵲廟,便按母親囑咐,入廟拜神,當他作揖禮拜時,神台上的菩薩全部跌了下來。他馬上將菩薩扶起再拜,所有菩薩又跌了下來。經過反覆多次,吳其貴不拜了,便跑到學校,卻遲到了。老師問他何因?他把路上拜神之事告訴了老師,老師聽後生氣地說:“有師不拜去拜神,不可教也!”吳其貴聽後即跪地拜師,老師當即頭痛不止,忙叫其貴起身,頭卻不痛了。老師大為驚奇,喃喃自語說“真的有那么靈?將來他肯定是一個出頭之人。” 吳其貴從小其貌不揚,滿頭癩痢。因此在讀書期間,常常受同學戲弄,有的大人也瞧不起他。一次,母親帶他到圍嶺村探親,在村中頗有威望的堂舅問其貴:“你長大後做什麼呀?”其貴答:“我考取功名做官。”堂舅聽了哈哈大笑說:“其貴,看你這個長相,如果你都能中科舉,我就拆開廳下(祠堂)給你作路行。”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就這么一句與孩戲言,誰知後來竟成了要兌現的諾言。 潛心苦讀高中進士 功夫不負有心人。才華橫溢的吳其貴經多年潛心苦讀,在當年科考中,一舉成名,中了進士。按照過去的慣例,凡是科考一旦考取學位,朝廷配員護送回鄉,往往是鳴鑼開道,喇叭隨行,浩浩蕩蕩,熱鬧非凡。 吳其貴路經圍嶺時,原來看低其貴的堂舅自知理虧,又不服氣,心生一計,抬棺擋道,欲煞其威風。此時送行隊伍已到,吳其貴毫不猶豫,躍身而上,騎在棺材上說:“棺上加官”。此情此景,身為長者的堂舅啞口無言,只好準備拆廳下(祠堂)作路。 此舉驚動了圍嶺村中男女,即跪地請求拆旁屋開路。吳其貴懷念親情,想起母親也是圍嶺村人,便答應鄉親們的請求。從此以後,上隅村民赴橫石塘趁墟時,再不用繞道,而是直穿當年吳其貴高中時拆出的道路。至今,當年拆屋開的石街路清晰可見。 在過去科考時代,凡是科考高中,朝廷要派出風水先生,核查中榜者的屋場風水(包括地墳)是否真龍結穴出貴人。吳其貴中進士後,當然不能例外。當核查官在北江龍頭影上岸時,即到吳其貴的祖墳察看。此地坐西北朝東南,前面雞咀山如寶劍,以北江為鞘。核查官說:“此地龍真穴積,寶劍出鞘,形乎其神,是一處出大富大貴之地。” 接著他們一行人又要觀察其貴屋場。當他們行至剃頭嶺時,見前面高山七起七伏,大家都稱此為“七星迎龍”。龍頭建有一間赤砂廟,亦是坐西北向東南,前面凸現出的印山、筆架山,旗山等幾座山,其形逼真。認為這又是“出貴人”的象徵。 朝廷核查官走後不久,朝廷下書,命吳其貴出任浙江省秀水縣縣令。訊息傳開,附近鄉親、親戚朋友紛紛前來慶賀,真是光宗耀祖,熱鬧非凡。赴任前,他囑咐妻子張氏,好好照顧老母親,一切周全後即起程赴任。在浙江省任職期間,吳其貴克己奉公,清正廉明,嚴於律己,不講私情,故獲得當地人民的愛戴。後來他在當地納了妾。由於他政績顯著,不久又到多處地方擔任官職,並官至監察御史。對此,英德民間歌謠唱道: 回頭再說貴接令,光宗耀祖請六親。 人人囑他要勤政,公正廉明為人民。 家裡慈母夫人侍,外出做官要安心。 幾度光陰出政績,愛民聲譽喜朝廷。
民間傳說
為皇分憂誤傷腳踝 七品芝麻當朝臣, 肩挑重擔更勤政。 就讀律例樹榜樣, 執法如山不講情。 閒來無事君訪臣, 不議公事說私情。 兩人私語嚴保密, 其貴聽後大失神。 事犯京城皇后怒, 處他十二剝皮刑。 幸得皇恩獻妙計, 免除一死傷腳筋。 一日,皇上來訪,不與吳其貴說公事,只講皇上家事。皇上說:“母后與某和尚有不軌之事,鬧得滿城風雨。”授意吳其貴設法治一治,平息朝中風波。其貴聽後,整個人都失了神,因為要處理皇太后私事,一不小心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但皇口已開,無可迴避,只好冒險一次,進皇母住的地方試探虛實。一次,他探知皇母不在,便私自潛入該和尚的居所。發現是一隻蜘蛛精所變的妖和尚。見吳其貴後馬上原形畢露,變成一隻蜘蛛,慌忙往牆孔鑽。其貴也事不宜遲,手提寶劍把它斬死。 傳說,吳其貴斬妖和尚後,即告知皇上。皇上聽後,隨口而出:“先斬後奏”。本意是想批評吳其貴的,但吳其貴卻認為皇上開金口,封他為“先斬後奏”,因此即跪地謝皇恩。後來,皇母得知和尚被斬首,痛失了情人,對吳其貴恨之入骨。責令皇上要嚴刑處理吳其貴,讓吳其貴過十二重鐵閘,剝十二層皮。皇上深知吳其貴斬妖之事是奉命行事,但母后的話又不能不聽,便只好想出一招折衷的辦法。皇上提示其貴:行刑那天可穿上13件衣服,並囑司刑人員放慢下閘速度。於是,在行刑之日,大家按計行事。結果吳其貴走過第十二重閘時,還剩下一件衣服,可惜他在最後抬腳時,回頭望了一望,被閘傷了一隻腳跟。 返鄉探母病死途中 家書到,急行程。 君愛臣,送門庭。 不反謝,罵傲臣。 不走陸,登船程。 江口問,怒船民。 講假話,誤作真。 突發病,命歸陰。 龍頭葬,蜘蛛形。 撥專祿,祀奉人。 刻石碑,啟後人。 人世間,有偽真。 真有假,假有真。 不否定,有其人。 吳其貴自腳跟受傷後,便對皇帝有了怨氣。一天,他接到家書說母親病危,需速返家守孝。歸家心切的吳其貴立刻向皇上稟告,即日起程。臨走時,皇上親自送他走出朝門,但吳其貴卻只顧上路,不向皇上謝恩,因而惹怒了皇上。皇帝賭氣說:“你這個人會半路死半路亡的。”吳其貴並未置於心上。 從前,交通不方便,多是從水路行船,吳其貴也是坐船返家探母。由於他回家心切,在船上反覆多次問船工:“到了英德沒有?”問得多了,惹惱船工,當船駛到連江口盲仔峽(又稱湞陽峽)時,他又問:“到了沒有?”船工說:“到了!”吳其貴一路辛勞,又受了風寒,身體本已極為虛弱,不經意船工大聲喊叫,受此驚嚇,病情加重,最後還沒有回到家,便死在了船上。 後來,朝廷派人選擇墓地,葬吳其貴於英德縣城以南十里的北江河西岸龍頭村附近,並立有石碑一塊。當時,朝廷還撥出好幾畝土地,指派專人收租祀奉。現此墓在英城鎮龍頭村仍保留完整,1995年12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跡遺存
吳氏宗祠內的三塊匾額 據《英德文物志》介紹,在原雲嶺鎮新嶺村委會吳氏宗祠內,發現了三塊十分珍貴的匾額,從中或可了解吳其貴的光輝歷程: 【進士第】該木匾保存良好,匾長132厘米,寬50厘米,厚6厘米。上橫書楷體陰刻“進士第”三個大字,每字約30厘米見方。右上款陽刻“即任浙江嘉興府秀水縣知縣為”,左下款陽刻“萬曆庚戌(公元1610年)科第一名進士吳其貴立”。 【獨占春鰲】該木匾長235厘米,寬100厘米,厚4厘米。上橫書楷體陰刻“獨占春鰲”四個大字,每字50厘米見方,右上款陰刻“奉天承敕令欽賜為”。左下款陰刻“即任擬升南京刑部主事吳其貴立”。 【殿中執法】該木匾長235厘米,寬100厘米,厚4厘米。上橫書楷體陽刻“殿中執法”四個大字,每字約50厘米見方。落款為“吳其貴立”。 此外,在英城街道岩前村委會下張村門前有一座俗稱“御史墓”的古墓。據文物部門考證,這就是明代天啟年間陝西巡按兼督學吳其貴的墓地。墓地坐落在耕地中心的土墩上,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前面有一條水坑,背後及左右兩側均是農田。墓前兩側豎立兩條青石四方柱,高2.5米,邊寬0.2米,柱頂端呈球形狀。從表面看墓以青石板、青磚、灰砂砌築。墓四周均用灰砂漿批盪,頂端是圓錐形,墓碑正中央刻有“明故考五吳公之墓”。墓現在保存良好,被評為英德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