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池趣圖》是現代畫家吳作人於1980年創作的一幅設色紙本畫。
畫中幾隻可愛的金魚輕盈靈動,呼之欲出。畫面簡潔放鬆,計白當黑,雖然沒有表現水,卻分明讓人感到金魚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蓮葉和蓮花也在金魚撥動的水面上輕輕搖曳。畫家下筆肯定而隨意,對於墨的水分的控制恰到好處。
基本介紹
作品賞析,作家簡介,
作品賞析
中國畫向來講究筆墨趣味,崇尚筆情墨韻,這是它獨有的審美體驗方式。中國畫的筆和墨本身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特殊的韻味。尤其是墨的使用,自張躁、王維之後更是為文人所重。中國畫“墨分五色”,畫家對於水和墨的關係的細微掌控能力,加之宣紙的自然滲化作用,可以使墨色產生無窮的變化,表現豐富的色彩效果和質感,這是西方理性精神倡導的“如實再現”的傳統繪畫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畫中所繪的金魚的腹、鰭和尾部以較淡的墨摻以適量的水簡單而概括地畫出,墨色自然滲化,形成微妙而動人的層次,讓人感受到其柔軟通透的真實質感。然後再用濃墨畫出金魚的背部和頭部,幾隻造型準確、墨色酣暢誘人的水墨金魚便躍然紙上。畫面左邊那隻紅色的金魚與上方的幾朵簡筆蓮花形成呼應,與其他三隻金魚和蓮葉形成動態上的牽制,使畫面得到平衡。畫家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嫻熟的筆墨技巧呈現給我們一幅墨彩淋漓、自得天真的水墨佳作。
吳作人是一位學貫中西、大膽革新的中國水墨畫大家。他既有紮實的中國傳統藝術根基,又能夠借鑑、融合西方藝術的觀念和技巧,與中國傳統的筆墨趣味自然結合,使作品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嶄新面貌。他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極少出現的金魚、駱駝、氂牛、熊貓等題材作為畫面的主體,筆墨靈動,自得天趣。吳先生在1957年談至藝術風格時曾說:“風格是畫家自己的面貌,既不故弄虛玄,忽此忽彼;也不取泥古不化,套襲仿效。”吳先生的畫,風格正如其人,儒雅敦厚,簡樸端莊。他的畫有文人氣而又不完全是傳統的文人畫,他尊重、學習傳統卻能從傳統的文人畫的窠臼中脫身出來,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趣味,正所謂“師古人之意”而不是—味地“師古人之跡”。
吳作人年輕時受業於徐悲鴻,並於1930年赴歐洲學習,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家美術學院白思天院長畫室學習。入學第二年,他即在全院暑期油畫大會考中獲金獎和桂冠生榮譽。白思天院長稱讚“他既不是弗拉曼畫派,又不是中國傳統,乃是充滿個性的作者”。這充分表明他對於中西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的思考以及倉慚精神。
吳作人十分注重寫生。他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戰期間隨校西遷重慶。1938年,他率“戰地寫生團”赴前方作畫。1943年至1944年,他赴陝、甘、青地區寫生,臨摹敦煌壁畫;1944年至1945年初赴西部高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寫各色風貌,作大量寫生畫,為日後的國畫革新準備了素材。
從近百年繪畫史來看,凡有成就的畫家,無一不是力圖跟上時代、以發展中國文化為己任的,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與側重點,探索中國近現代繪畫的發展道路。吳作人正是這樣—位畫家。他以全面而紮實的中西藝術修養、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使得中國傳統繪畫在他的手中面貌為之一變。
作家簡介
吳作人,畫家。祖籍安徽省涇縣,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1930年赴歐洲學習,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白思天院長畫室學習。入學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畫大會考中獲金獎和桂冠生榮譽。白思天院長稱讚他“既不是弗拉曼畫派,又不是中國傳統,用乃是充滿個性的作者”。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戰期間隨校西遷重慶。1938年率“戰地寫生團”赴前方作畫。1943年至1944年,赴陝甘青地區寫生,臨摹敦煌壁畫。1944年至1945年初赴康藏高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寫各色風貌,作大量寫生畫,舉行多次展覽。1946年後,一直在中央美術學院擔任教學和領導工作,並創作出大量為人民所喜愛的作品。出版畫冊:《吳作人速寫集》、《吳作人水墨畫集》、《吳作人畫選》、《吳作人、蕭淑芳畫選》、《吳作人藝術》、《中國當代美術家系列畫傳-吳作人》、《巨匠與中國名畫-吳作人》、《吳作人速寫集》、《吳作人畫集-書法詩詞卷、中國畫卷、油畫卷、素描速寫水彩卷》、《中國近現代名字畫集-吳作人畫集》等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