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鶴

吳世鶴

吳世鶴,土木工程專家。畢生從事建築工程建設和科技組織管理與領導工作。卓有成效地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等多項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推動我國工程建設施工科學化,以保證工程質量為中心的技術管理,以及科技新技術推廣套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病醫治無效,於2000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基本介紹

簡介,求學經歷,工作經歷,簡歷,主要論著,參考文獻,

簡介

吳世鶴(1906.08.27- 不詳),高級工程師。浙江東陽人。1931年畢業於北洋工學院(今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等多項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 吳世鶴,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畢生從事建築工程建設和科技組織管理與領導工作。卓有成效地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等多項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 實施,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推動我國工程建設施工科學化,以保證工程質量為中心的技術管理,以及科技新技術推廣套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世鶴
吳世鶴

求學經歷

吳世鶴,1906年8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吳良村,在農村度過整個童年。他家境貧寒,父母靠節衣縮食,斷斷續續地讓他去私塾、國小讀書。父母見他讀書刻苦,就設法籌資讓他去杭州上學。1924年,他在杭州私立安定中學畢業後,因經濟困難,在家從事勞務,幫助維持家庭生活。1925年,他得到高宗羲、吳昌艮等幾位同學的合力資助,考入北洋大學預科,2年後轉入土木工程系讀本科,於1931年以優異成績在北洋大學畢業,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經老師的朋友介紹,就業於上海大昌建築設計事務所。大昌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主辦人施嘉乾(留美工程師)為了打破外國人壟斷上海建築設計市場的局面,與外國建築師競爭,對員工要求很嚴格。30年代初,上海建築業較繁榮,大昌建築設計事務所承攬了不少設計項目。吳世鶴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就業頭一二年,他就獨當一面為大昌設計事務所完成了一批紗廠、染織廠、麵粉廠的結構設計,並以較好的設計質量受到重視。1933年,他負責樁箱為基礎的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其中有11層的上海蘇州河畔的中國銀行堆疊和辦公樓、瑞金路和北四川路的中國銀行分行等。
1934年,大昌建築設計事務所改為大昌建築公司,轉向經營營造業,吳世鶴跟著轉入施工技術組織管理業務。他從技術檢查管理到主持工程施工,直至管理營造江西、湖南、雲南等地區的多項工程。他還主持了浙贛路江西梁家渡撫河鐵路大橋橋墩的施工,接著就為大昌公司駐外地管理多項工程。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隨著該公司的業務轉移,他被派去主管當時規模最大的5000平方米的鋼筋混凝土廠房和3000平方米鋼結構廠房的施工。年輕的吳世鶴出色地完成了這兩項工程,鍛鍊了他的組織管理能力,積累了許多施工技術經驗,得到了工程技術界的讚譽。
1940—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吳世鶴與汪季琦、夏行時、錢康衡等幾位同事,以技術入股為主的形式,成立泰山實業公司,吳世鶴被推為經理,主持營造業務,承建了昆明、桂林、成都、重慶等地的大量機場附屬房屋工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泰山公司與中國建築工程公司合併成立中華聯合工程公司,他在該公司擔任過協理、總經理、總工程師等職。1946—1949年,公司遷回上海,當時工程很少,在激烈的競爭中得到一些技術較複雜的項目,其中如青島第五號煤碼頭的修復工程,該公司以低於外商康益洋行1/3的標價和更短的工期,擊敗了競爭對手,為中國土木工程界爭了一口氣。吳世鶴當時是該公司的總工程師,負責制定修復工程的施工技術方案,他解決了一系列深海工程的技術問題,把一個殘破不堪的廢碼頭重新修復了起來。
吳世鶴從抗日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年中,懷著一顆愛國之心,投身於工程技術工作,欲以技術報效國家。抗日戰爭時期,他輾轉各地修機場、建工廠,從來不以請客送禮等手段拉工程,而以質量好、速度快來建立自己的信譽。因此,曾有人說他是“Scholar Contractor”(學者承包商)。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盼望和平建國,看到的卻是國民黨日益腐敗,瘋狂發動內戰,他從苦悶、失望、不滿到盼望解放。上海解放後,他看到了解放區欣欣向榮,一切新事物使他深受教育和鼓舞。同他共事10餘年的中共地下黨員、此時被任命為上海市公務局副局長的汪季琦,推薦他負責組建國營建築公司。他即脫離了待遇較高的中華聯合工程公司。1950年4月,他被任命為上海市工務局公營建築公司常務副經理,全面主持公司的業務。
1950—1952年,吳世鶴主持上海高礄海塘修復工程和蘊藻濱公路大橋的建造,很快完成了任務,受到上海市領導的表揚,並被華東水利部授予獎章、獎狀。
1952年,吳世鶴調華東建築工程部任營造處副處長,主持了上海曹陽新村2萬戶工人住宅區的建設。他借鑑蘇聯經驗,在上海率先組織多工號大流水作業,高速度為上海工人建造了第一批住宅。1953年初,華東建築工程部改為華東建築工程局,吳世鶴被任命為技術處處長。在他的領導下,又第一次在華東師範大學宿舍工程中推行平行流水作業法,提前一個半月完成了施工任務。
1953年,黨中央批示,限期3年完成第一汽車製造廠建廠任務,由建築工程部全面承擔工程施工。部黨組選調吳世鶴擔任建廠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從上海來到冰天雪地的長春,在工地上苦幹了將近3年,如期完成建廠任務,被授予“建廠功臣”榮譽稱號。在“一汽”的大規模建設工程中,他積極探索以裝配化、工廠化、機械化為中心內容的建築工業化途徑。
在“一汽”工程接近尾聲時,他被調到部里擔任技術領導工作,先後任建築工程部技術司副司長,施工局、科技局副局長等職。
1973年,吳世鶴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顧問總工程師,1979年,成立國家建工總局時,他復任科技局副局長。1982年,他任科技委委員、顧問。
吳世鶴愛國。從1957年起,歷任第三、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提出過九項有關國家經濟建設和體制改革的重要提案。他關心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積極參加社會學術團體的科技活動,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名譽理事,又是中國建築學會第三、五屆常務理事。他在退出“一線”工作後,仍繼續研究建築行業的建設和技術進步,有針對性地發表了一批論文。這幾年他還在奮筆撰寫“技海拾遺”。
吳世鶴是工程建設實踐家。他善於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合適的工程技術與方法,帶動工程技術人員學習、推廣新技術、新經驗。他埋頭苦幹,孜孜不倦地為國家組織建設了一批工程項目,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吳世鶴對事直陳己見,待人和善,生活極其簡樸,但對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及其他公益事業卻極為慷慨。60年代他和夫人曾把交售給國家的黃金所得1900元,加上現金總計5000元,通過中國人民銀行轉給北京市人民政府財政局,要求“作為北京市的市民,為首都建設添磚加瓦”。1976年,他家鄉吳良村原有的一座木橋被洪水沖毀,他先後寄去7000元幫助村政府重修了一座能通汽車的石拱橋。1981年,他又以夫人呂翠芝的名義,把“文化大革命”後落實政策補發的一部分工資,捐贈給中國建築學會1萬元,幫助學會解決當時的經費困難。吳世鶴在77歲高齡時實現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員的夙願。
吳世鶴早年做設計工作已初展才華,頗有成績,後來轉為組織工程施工。他認為工程設計完成後到工程的實現這一大段施工過程,還有大量複雜問題要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為此,他一步一步地去摸索工程施工的規律性與特殊性,尋求最合適的施工方法與技術措施,力求技術進步。中華民國時期,我國的土木建築工程大多按傳統方式組織施工,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都很落後,但吳世鶴組織過的大大小小几十項工程的施工,在施工組織或管理上從不墨守成規,不斷有所改進;他善於動腦筋,常對關鍵性問題提出大膽的技術措施方案而成為創舉。他在30年代的施工項目中,就悉心研究如何運籌材料、勞動力的調配供應,研究建立工地班子的合理分工、協調和技術磋商制度。經常是只有一個極精幹的管理班子就完成了規模較大的施工任務。40年代,他在修復浙贛路撫河大橋時,他利用漲水期在上游採集、運輸材料,枯水期全力組織施工,並針對各橋墩的破壞情況,採用不同的技術方案。他利用河道在船上建立水上混凝土攪拌、灌注站;還發揮箍桶技術,設計了半圓形預製橋墩模板,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工程進度,在青島煤碼頭的修復工程中,當時沒有任何海上施工設備,他巧妙地採用一套“一分為三”的“適用技術”,設計架設了海上棧橋,在岸邊架起了高大的“A”形架和30米長的鋼把桿,再利用一輛廢舊登入艇,裝上雙肢把桿和空氣壓縮機,用以起吊和驅動汽錘,就在離岸20米、水深15-16米的海面上,打入了1000多根長達24米、重達2.5噸的鋼板樁,建造了一條總長450米的鋼板樁牆。這是當時土木工程界相當注視的難度較大的工程,國民政府交通部為此還專設了一個工程局來負責管理,而且聘請了德國專家做技術顧問。當吳世鶴把工程圓滿完成後,德國專家和外國的鋼板樁推銷商都為之嘆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吳世鶴在上海主持的三項快速竣工工程,也運用了獨到的施工組織和技術措施。對高礄海塘修復工程,他一反常規的拖駁分段運石護塘的做法,利用民船運料直達塘邊拋石,從而節省了投資和縮短了工期;對蘊藻濱大橋工程,他首創了長達30米、重18.5噸的大型空心樁平模預製工藝,解決了長樁多點雙機抬吊就位和按不同斜度打入河床的技術問題;在建造曹陽新村住宅區時,他得知蘇聯有平行流水作業施工法,就大膽地組織了多工號大流水施工,加速了工程進度。
吳世鶴在一汽建設工地擔任總工程師時,全面負責施工技術工作。他從未遇到過規模那么大,技術那么複雜,限期3年就要完成的工程任務。他一邊深入調查施工現場的客觀條件,一邊積極學習蘇聯的施工組織與技術經驗,既縱觀全局而又抓住每個施工階段的重點,開展工作。蘇聯設計的一汽廠房,全面採用裝配式結構,並要求工廠化、機械化施工。吳世鶴悉心研究了蘇聯的施工新技術,大力推行了“施工組織設計”工作方法,取得了明顯的效益,並在建築工程部系統起了帶頭作用。“一汽”的工業化施工經驗,在第一次全國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上作了介紹,受到普遍肯定。
吳世鶴經過長期工程實踐,特別是一汽工廠化、機械化施工的實踐總結,深刻認識了建築工程施工生產的特徵,指出建築施工是一門綜合性套用科學,其中,施工技術方案是核心,施工組織設計也十分重要,要長期進行研究,不斷發展這門學科。因此,直至80年代初,他已年逾古稀,還在華羅庚的“統籌法”的啟示下,大力提倡施工企業推行統籌法施工,並積極支持“建築統籌管理研究會”的建立,並親自擔任該研究會的顧問。吳世鶴對工程施工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績,記錄了他苦心倡導和推動施工科學化的歷程。
吳世鶴畢生充滿埋頭苦幹,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又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他組織開發推廣了一大批施工新機具、新技術、新材料,為國家創造或節約了大量物質財富。
50年代初,在蘊藻濱大橋工程施工中,他在開發大型空心平模預製樁的同時,為了保證工藝質量,提高生產效率,與祝心力合作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附著式混凝土振動器,又與王蘊元共同設計了平板式混凝土振動器,解決了以手工操作難以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問題,並為混凝土澆搗作業機械化做出了貢獻。
在一汽建廠工程中,由於長春地區全年有5個月處於0℃以下,為了如期完成建廠任務,他學習蘇聯經驗,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冬季施工。冬季施工雖增加了工程成本,但卻節約了大量固定工人的冬閒費用,僅1954年冬季就完成1500萬元的工作量,贏得了可貴的時間。
50年代,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後,鋼材、木材、水泥供應緊張,國務院號召節約“三材”。建築工程部技術司組織生產了一批:“三冷、兩焊”機械及水泥磨細設備、乾硬性混凝土攪拌、搗實設備等,吳世鶴積極組織推廣使用這一整套新技術裝備,為建築工程部完成節約“三材”指標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1955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成功了預應力混凝土技術,試製了一榀18米跨度的“先張法”預應力屋架,這屋架可顯著地減輕結構重量和節約:“三材”。但預應力技術要求嚴格,需經試驗、示範、培訓才能推廣,研究單位限於條件不能投入多種構件的試製試驗。吳世鶴與技術司其他同志經多方協商,集中了各主要施工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擔負各種構件的設計、試製、試驗和技術支援等工作。一年內,就在太原建成了跨度30米,下自基礎,上至屋蓋的預應力構件組成的廠房,趕上並超過了原蘇聯當時的水平,使這項新技術得以在國內迅速推廣。1956年,他去英國訪問,看到英國廣泛使用各種小型建築機具,勞動生產率很高。就建議購買了一批小型機具做樣機,組織研製推廣。他不斷檢查研製工作的進展,幫助解決研製過程中的困難,使這套施工機具大部分得到推廣。對解放笨重體力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發揮了作用。
吳世鶴十分重視技術交流。他主持的技術交流會議,都要求把經過討論肯定成熟的技術成果編寫出資料,廣泛宣傳。他先後組織編寫的施工技術資料有:《混凝土施工工藝》、《鋼筋的“三冷”、“兩焊”》、《裝配式熱電站的施工組織與技術》、《預應混凝土生產工藝》、《細砂混凝土施工》、《粉煤灰混凝土的生產工藝》等。
吳世鶴對新技術推廣前的鑑定工作有嚴格的要求,他主持的技術鑑定,常常要用半年或更長一些的時間,找專業對口的內行分組深入檢查核對技術數據。60年代,鑑定“蛤蟆夯”時,他組織的預鑑定小組,不僅核對了不同深層的土壤夯實密實度,試驗了飛輪離心運轉的安全可靠性,還將機件拆散進行全面檢驗。他主持的粉煤灰砌塊建築體系鑑定,組織了各地的技術專家,從生產成本、工藝技術、性能及使用效果,直至操作規程,都分別經過預鑑定才作出鑑定結論。70年代後期,他主持的鑑定工作,如南寧的空心大板體系、常州的單層工業廠房體系等的鑑定,都堅持依靠專業單位進行嚴格的預鑑定,經核查各項技術數據後,才召開鑑定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世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技術管理部門擔任技術行政領導工作。他認真貫徹“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圍繞以保證質量為中心開展技術管理。他在“一汽”工地擔任總工程師時,常深入工地檢查工程質量,處理質量問題。他發現各工地的施工操作技術五花八門,工程質量難以保證,就在1953年底,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根據蘇聯的設計和施工驗收規範要求,編寫了分工種的施工操作規程,當時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這部操作規程,很快就被東北、華北、西北等地的重點工程工地參照引用,對普遍保證工程質量起了很大作用。
吳世鶴調到建築工程部時,部里正在開展編制技術規範的工作。在技術經驗不足,資料積累不夠的情況下,他組織技術人員把蘇聯規範翻譯出來,在不符合我國情況之處附加注釋,成為一套稱為“譯文加注”的第一部施工驗收規範,分發給部系統各施工單位執行。60年代初期,他又花了二三年時間,親自組織施工專家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編制出一套我國自己的施工驗收規範。以後,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織編制地基、結構等設計規範,他都代表科技局認真參加審定,並十分強調規範的中國化,要求採用我國自己的經驗和數據。如在討論荷載規範時,由於樓層荷載引用了一部分西方國家的數據,他就建議組織力量對我國各大城市的住宅樓層荷載進行抽樣調查,取得了大量數據,並據此確定我國的樓層荷載標準。
吳世鶴十分重視制訂科技發展長期規劃,在長期規劃中,竭力主張全面發展建築工業化。1963—1964年,他具體負責組織編制建築工程科技發展十年規劃,把發展建築工業化列為中心任務。70年代以來,他竭力主張發展工業化建築體系,以促進建築業全面技術進步。1975年,國家建設委員會討論制訂建築業的五年科技發展規劃,他又竭力主張建築工業化的基本要素應包括設計標準化、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以及組織管理科學化,並建議在規劃中重點加強組織管理科學化和發展工業化建築體系的研究。經多年的討論和科研、生產實踐,施工組織科學化和發展工業化建築體系已成為建築業同行們的共識,並已列為國家的技術政策。1983年7月,吳世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簡歷

1906年8月27日 生於浙江省東陽縣。
1931年 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31—1933年 在大昌建築設計事務所就業。
1934—1940年 在上海大昌建築公司任職。
1940—1950年 任泰山實業公司經理、中華聯合工程公司協理、經理、總工程師。
1950—1953年 先後任上海市工務局公營建築公司、上海市營建築公司副經理、華東建築工程部營造處副處長、華東建築工程局技術處處長等職,被評定為一級工程師。
1953—1955年 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廠工程總工程師。
1955—1966年 任建築工程部技術司副司長,施工局、科技局副局長。
1973-1982年 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國家建工總局科技局副局長。
1982年 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科技委委員、顧問,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中國建築總公司技術顧問。

主要論著

1 吳世鶴.怎樣保證基礎工程質量.“一汽”施工管理經驗.北京:中國建築工程出版社,1956:181186.
2 吳世鶴.關於推廣科技成果的幾點看法.建築,1983(8).
3 吳世鶴.為提高建築科學經濟效益作貢獻.建築技術,1984(1).
4 吳世鶴.加速建築業體制改革,為貫徹招標承包制創造條件.建築,1984(4).
5 吳世鶴.樹立建築產品觀念,促進房屋建築更新換代.建築技術,1986(11).
6 吳世鶴,汪受衷等.長春第一汽車廠建廠回顧.按科學規律組織施工.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
7 吳世鶴.依靠簡易適用技術措施解決施工難題.夏行時、張哲民主編.四十年施工技術管理經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161176.

參考文獻

[1] 汪受衷.百英尺空心鋼筋混凝土橋樁之搗制.工程建設,1953(22),19-22.
[2] 夏行時,張哲民.四十年施工技術管理經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
[3] 汪受衷編.重點工程建設經驗總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
[4] 第一汽車廠研究中心編.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第一汽車製造廠建廠三十周年紀念文集,1983.  [5] 中國建築年鑑.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
[4] 中國建築年鑑.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