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試驗是指有些細菌如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霍亂弧菌等能分解培養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質),經與試劑中的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紅色,則為吲哚試驗陽性。
基本介紹
- 名稱:吲哚試驗
- 所屬分類:生化檢查
吲哚實驗一般指本詞條
吲哚試驗是指有些細菌如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霍亂弧菌等能分解培養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質),經與試劑中的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紅色,則為吲哚試驗陽性。
《吲哚類小分子化合物Z24的抗腫瘤及血管生成抑制活性的實驗研究,真菌發酵產物提取物抗腫瘤活性的實驗研究》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於2002年授予逯海燕學位的論文,指導教師郭順星、林晨。學科專業生藥學學位級別...
鄰碘苯胺和炔烴在Pd試劑催化下一鍋法製備2,3-雙取代吲哚的方法被稱為Larock吲哚合成法。大多數雙取代的炔烴都能發生該反應,而且不同的炔烴取代基對該反應沒有明顯影響。此外,為了實驗的重複性,等量的LiCl和過量的鹼是有必要的。該...
苯肼中的亞氨基氮原子(>NH)在反應後轉化為吲哚環中的氮,這一點已經得到同位素示蹤實驗的證實。Buchwald改進法 芳基溴化物在鈀和BINAP催化下也可以與腙反應生成吲哚環,這個方法稱為Buchwald改進法,由MIT的Stephen Buchwald首先發現。參...
《吲哚骨架的定向構築及其官能化》是依託江蘇師範大學,由姜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本課題將以芳酮醛為多組分串聯反應的模板原料,利用兩個羰基的親電性和1,3雙親核試劑的親核性,實現串聯反應;利用雙羰基的活性...
該項目的實施對發展新的反應方法學、快速構建具有潛在套用價值的功能化分子具有重要意義,並能為從源頭消除或減少廢物排放提供一定的實驗依據。結題摘要 本研究項目的結果主要集中於對多環吲哚以及吲哚衍生物導向的串聯反應的研究,其中主要...
1910年,鮑森·詹森(P.Boysen-Jense)的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1914年,拜爾(A.Paal)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1928年荷蘭的溫特(F.W.Went...
本項目把環境友好性和生物活性作為分子設計基點,從具有防污活性的天然吲哚類化合物的結構出發,設計合成出了15種系列新型含吲哚結構的醯胺類衍生物,對新型化合物的合成條件進行了最佳化。採用常規杯碟法和最小抑菌濃度實驗對合成的新型吲哚...
實驗4—7 E試驗法藥敏試驗 附錄4:紙片擴散法藥敏試驗紙片含藥量和結果解釋 第五章 細菌常見生化反應 實驗5—1 單糖發酵試驗 實驗5—2 VP試驗 實驗5—3 甲基紅試驗 實驗5—4 枸櫞酸鹽利用試驗 實驗5—5 吲哚試驗 實驗5—6 ...
實驗27吲哚試驗 實驗28甲基紅(MR)試驗 實驗29乙醯甲基甲醇(VP)試驗 實驗30檸檬酸鹽利用試驗 實驗31硫化氫試驗 實驗32硝酸鹽還原試驗 實驗33石蕊牛乳試驗 實驗34明膠液化試驗 35細菌的藥物敏感性試驗 實驗35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
將鄰-炔基苯胺的去芳構化反應和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相結合,設計新型串聯反應,以含有[c,d]並環吲哚結構的天然產物或生物活性分子的骨架為合成目標,發展高效構建[c,d]並環吲哚的新方法。在進行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同時,藉助計算化學...
實驗二十六空氣中微生物檢查 實驗二十七人體表面及口腔中的微生物檢查 第九節 細菌的生理生化反應 實驗二十八糖類發酵試驗 實驗二十九吲哚實驗 實驗三十甲基紅實驗 實驗三十一乙醯甲基甲醇實驗 實驗三十二枸櫞酸鹽利用試驗...
觀察IDO對T細胞增生、Th細胞因子分泌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將探討IDO表達與IBD疾病活動度的關係,並明確表達IDO的細胞類型。我們希望通過該實驗能明確IDO在IBD腸黏膜免疫中的調節作用,同時為IBD的治療提供新方向。
IMViC試驗,靛基質(吲哚、I)實驗、甲基紅(MR、M)實驗、二乙醯(VP)實驗、檸檬酸鹽利用(C)試驗的合稱縮寫,常用於鑑定腸道桿菌。尤其對形態、革蘭染色反應和培養特性相同或相似的細菌更為重要(主要用於鑑別大腸桿菌和產氣腸桿菌,...
IMViC,指的是用來測定菌的生理生化特徵的4個實驗,分別為吲哚(indol)試驗、甲基紅(methyl red)試驗、V.P(Voges-Proskauer)試驗、檸檬酸(citrate utilization)實驗(枸櫞酸鹽)。具體內容 用來測定菌的生理生化特徵的4個實驗.I:...
在接觸面呈紅色,即為陽性。實驗證明靛基質試劑可與17種不同的靛基質化合物作用而產生陽性反應,若先用二甲苯或乙醚等進行提取,再加試劑,則只有靛基質或5-甲基靛基質在溶劑中呈現紅色,因而結果更為可靠。
這個實驗不但證明了促進生長物質的存在,而且創造了著名的測定生長素的“燕麥試法”。1933年F.克格爾從人尿和酵母中分離出吲哚乙酸,它在燕麥試法中能引起胚芽鞘彎曲以後,證明吲哚乙酸即是生長素,普遍存在於各種植物組織之中。生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