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米。桑布扎

吞米。桑布扎

吞彌·桑布扎(7世紀時人),藏文創造者。

基本介紹

  • 本名:吞彌·桑布扎
  • 別稱:吞彌·桑布扎
  • 所處時代:7世紀時
  • 出生地:西藏山南地區的隆子縣
  • 出生時間:公元7世紀時期
  • 去世時間:7世紀時
簡介,吞米·桑布扎-著作,

簡介


公元7世紀時期,吞彌·桑布扎誕生於雅魯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隆子縣(也有說是出身於尼木縣吞彌家族中)。父親吞彌阿魯,是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的御前大臣。母親名叫阿孥。
吞彌·桑布紮成年之後,時值吐蕃第32代贊普松贊乾布戎馬馳騁青藏高原,經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負之時,松贊乾布在平定內亂、征服諸羌、重新統一吐蕃之後,他一方面與周邊諸國,如尼婆羅、唐王朝建立友好關係,另一方面又積極發展生產,制定嚴密的各項制度。由於民族間的交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贊乾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派遣了其在治下幾百名中認真挑的吞彌·桑布扎等16名聰穎俊秀青年,帶了許多黃金前往天竺拜師訪友,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字。
“吞彌等路經尼婆之羅之境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附近),拜尼婆羅國王鴦輸伐摩王,王為此賜解暑藥物等。”異國的奇禽野獸並沒有嚇倒這些銳意向學的青年,但是天竺的熱帶氣候卻使長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位青年難以適應,其中15位先後病卒於他鄉,只有吞彌·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又譯為李謹、利謹或驪賓)的婆羅門和一位叫作拉熱白森格的學者學習梵文和語言。求學期間,吞彌敬重佛法,刻苦習修,成績優異,故被天竺人敬稱為“桑布扎”(意為賢良之藏人,“吞彌”是其家族名)。
以後,吞彌·桑布扎帶著師長們的深情厚意,懷著對梵文的認識和了解,學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贊乾布的意願,他以梵文50個根本字母為楷模,結合藏語言特點,創製了藏文30個根本字母;又從梵文的16個元音中造出4個藏文元音字母。吞彌還從梵文34個子音字中,去掉了5個反體字、5個重疊字,又在元音中補充了元音啊字,補充了梵語迦、洽、稼、夏、啥、阿(音譯)等6個字,制定出4個母音字及30個子音字的藏文。
根史料記載,吞彌創造藏文後即制藏文頌詞獻給松贊乾布,贊普十分高興,讚賞之。為了帶動臣民學習藏文,贊普拜他為師。在瑪如宮潛心學習藏文聲明和其它文化,不與外界接觸,閉門專學3年。松贊乾布十分尊崇吞彌,有些大臣則認為不該如此敬重,吞彌言道:“在雪域之地我是首位宿學。”於是眾怒平息,上下皆學習藏文,智慧之蓮盛開。吐蕃地方出現了噶爾·東贊、噶爾·欽陵及大臣年·墀桑央敦等政治家、軍事家和精通建設這才。以後,為能正確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規則以及虛字棗“格”,吞彌·桑布扎又根據古印度的聲明論著,加上自己所創藏文的特點和方法編出了《文法根本三十頌》,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隨著用藏文記載的著作和翻譯作品不斷地應運而生,藏族歷史從此進入到一個文明的嶄新階段。

吞米·桑布扎-著作

吞彌·桑布扎不僅在藏語言、文法上頗有創造研究,獨樹一幟,他同時還是一位翻譯家。他除了撰寫有《三十頌論及相轉輪》(即《文法根本三十頌》)、《文字變化法則》、《吞彌谷風聲論》(即《文法性別用法》)等8部語言文法著作外,還翻譯了《二十一顯密經典》、《寶星陀羅尼經》、《十善經》、《般若十萬頌》、《寶雲經》、《寶篋經》等20多種佛經,這以後不僅有很多譯經被收入在《大藏經·甘珠爾》中,而且有天竺、漢地、尼婆羅、克濕彌羅、和闐等各地的佛教經典和各種文化論著被譯成藏文,並消化融合,形成著稱於世的藏民族文化。
吞彌·桑布扎是藏族社會早期的一位偉大的語言文字家和翻譯家,他的名字連同他的不朽的業績將永載青史並為後人所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