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吞炭漆身)

漆身吞炭

吞炭漆身一般指本詞條

漆身吞炭,典故名,成語,典出《戰國策·趙策一》。戰國時,豫讓受知於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矢志復仇,事敗而死。比喻捨身酬報知己或雪恥復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漆身吞炭
  • 注音:qī shēn tūn tàn
  • 同義詞:吞炭漆身
  • 解釋:比喻捨身酬報知己或雪恥復仇
典源,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示例,故事,

典源

戰國策·趙策一》:“趙襄子殺智伯,智伯之客豫讓謀刺趙襄子,為所識。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碳為啞,變其音。伺機刺殺趙襄子,後事敗而死。。”
《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釋義

典源譯文

趙襄子殺死了智伯,智伯的門客豫讓謀劃要刺殺趙襄子,卻被認了出來。豫讓又在身上塗上生漆,剃去鬍鬚和眉毛,割破臉皮,改變容顏。做了乞丐去行乞。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他了,說:“您的長相面貌不像我的丈夫,說話的聲音怎么這么像我丈夫啊。”豫讓又吞咽木炭,使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找準機會刺殺趙襄子,後來事情敗露而死。

釋義

戰國時,豫讓受知於智伯。後,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於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後以“漆身吞炭、豫讓”等為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示例

唐·李翱《與本使李中丞論陸巡官狀》。我自願漆身吞炭嘗膽臥薪同心協力期雪恥。
《三國志·毌丘儉傳》裴注引“儉、欽等表”:“斯義苟立,雖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作者
詩題
詩句
周匡物
及第後謝座主
中夜自將形影語,古來吞炭是何人。
李白
東海有勇婦
豫讓斬空衣,有心竟無成。
雍裕之
四色
漆身恩未報,貂裘弊豈嫌。

故事

春秋末期,晉國被智、趙、韓、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公元前458年,智伯聯同韓、趙、魏三家共滅范氏、中行氏並分掉了這兩家的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要韓、趙、魏三家割地給他。趙襄子不給,並說服韓、魏與趙聯合,於公元前453年滅掉了智氏。
晉國有個人,名叫豫讓,原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辦事,默默無聞。後來投到智伯門下,智伯對他十分賞識。智伯死後,他發誓要為智伯報仇,殺掉趙襄子。他改名換姓,到趙襄子宮中的廁所里乾以泥抹牆的雜活,身邊暗藏匕首。不料趙襄子為人十分警覺,上廁所時,忽然心動,叫人把正在塗牆的豫讓抓了起來,並搜出了暗器。豫讓直截了當地對趙襄子說,他要為智伯報仇。左右想把豫讓殺了,趙襄子卻說:“他是有義氣的人,我謹慎地避開他就是了。”命手下放豫讓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豫讓把漆塗抹在臉上身上。使人看上去像是患有嚴重皮膚病,又吞下炭去,使聲音變得嘶啞。他沿街乞討,他的妻子迎面走過,也沒認出他來。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認出了他,流著眼淚對他說:“以你的才幹,去給趙襄子辦事,一定會得到他的尊寵和親近,那時你要報仇還不容易嗎?何苦一定要把自己作踐成這副模樣!”豫讓說:“在人手下為臣,心裡卻想著殺他,這是懷二心以服侍其君。我之所以要漆身吞炭,就是要讓天下以及後世懷二心服侍其君的人感到羞愧!”
豫讓躲在趙襄子必定要經過的一座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頭,那馬忽然受驚。趙襄子說:“這一定是豫讓!”左右立即把躲在橋下的豫讓揪了出來。趙襄子見豫讓這副模樣,不禁嘆息流淚道:“豫子(“子”是古人對人敬重的稱呼),您為智伯已經成就了美名,而寡人饒恕過您一次,也已足夠了。您自己看著辦吧,寡人不再放您走了。”趙襄子手下立即將豫讓圍了起來。
豫讓要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讓他用劍砍衣,以表示已經為智伯報仇。趙襄子答應了。豫讓達到目的後拔劍自殺。
故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後用“漆身吞炭”比喻捨身酬報知己或雪恥復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