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亦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論語·陽貨》注釋 惡:音「物」,動詞,憎恨、討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君子亦有惡
  • 作品出處:《論語·陽貨第十七》
  • 文學體裁:論語
  •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基本信息,原文,概念,語譯,作者簡介,作品出處,研析,延伸思考,歷史故事,

基本信息

【古文】君子亦有惡
【出處】《論語·陽貨第十七》: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

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2)者,惡居下流(3)而訕(4)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5)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6)以為知(7)者,惡不孫(8)以為勇者,惡訐(9)以為直者。」(《論語·陽貨第十七》)

概念

(1)惡:音「物」,動詞,憎恨、討厭。
(2)惡:音「餓」,指濫用暴力,偷盜貪腐,淫亂,欺詐,謾罵,吸毒酗酒。
(3)下流:指作惡的人。上指德才兼備者。
(4)訕:音「擅」,毀謗、嘲諷。
(5)窒:阻塞,指固執不明理而阻礙別人的選擇。
(6)徼:音「交」,動詞邊巡,此指以偏概全。
(7)知:完全了解。
(8)不孫:孫,同「遜」。不謙恭、不恭敬。
(9)訐:音「節」,當面互相指責。直指實事求是。

語譯

子貢說:"君子也有討厭的事嗎?"孔子說:"有討厭的事。討厭稱讚別人罪過的人,討厭才德低下者毀謗有才德的人,討厭善於決斷卻 阻礙不同意見的人。"孔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討厭以偏概全的人,討厭沒禮貌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當面互相指責而自以為實事求是的人。"

作者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作品出處

君子亦有惡乎》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研析

什麼是君子所討厭的呢?其實就是背離道德的種種錯亂、心病,起因於種種貪慾,歸根究柢,就是濫用暴力,偷盜貪腐,淫亂,欺詐,謾罵,吸毒酗酒。 君子為人樹立堂堂正正的典範和風貌,自利利他, 教人善惡分明、認清好壞,因為君子就是要表現尊重人,有禮貌,實事求是,自強不息,不害人,正當防衛。
君子看重道德修養,從善如流,對於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與惡、好與壞,能有比較清晰明確的認識。其實在道德敗壞、社會混亂的今天,君子能有幾人呢?在社會的大染缸中, 只需做到為仁由己即可,因為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又何以去要求別人呢?

延伸思考

1、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盡心盡力行仁道。所以對於違反仁道的言行,君子惡之。
2、不習慣說真話,不敢發出正義之聲,是社會人心、道德崩潰的前兆,君子不會這樣在陰暗中苟活著,他會堂堂正正地活著,善惡分明,而且還會設法讓人們也能分清善惡好壞,最好的方式,就是說真話。
3、說真話的方式是講道理,擺事實,而不是吵架,互相指責。
想想看:如果一個社會聽不到真話,將有多少人無法區分善惡、好壞,多少人將一味地追隨掌權者,他們將做錯多少事,造下多少罪業,多少人將跟著掌權者葬送自己的未來?

歷史故事

君子之惡
論語·陽貨第十七》中,記載了孔子關於「君子亦有惡乎?」的談話。這個問題是子貢提出來的,孔子回答說:「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這裡就談談關於這段話的認識,不一定是孔子原意。
君子亦有惡乎?一般人可能把君子想像得很死板,像木頭人一樣,是好好先生。實際上並非如此,君子是有很高的修養。但道德修養是以明是非、辨善惡為基礎的,絕不是好壞不分。所以,君子也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等等,這些不好的現象都是君子所惡的。這些現象不是隨便列舉,每一種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對應。這正好和某些人的認識相反了,這些人說:「不是講忍嗎?那還幹這個事、那個事?」好像忍的意思就是忍氣吞聲,其實不是。這和對「君子亦有惡乎?」的誤解是一樣的。抑制不好的現象,使正氣得到弘揚,這是君子之所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