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界說與經術政治直接關係》是宋育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育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君子、小人界說與經術政治直接關係
- 作者:宋育仁
- 作品出處:宋育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君子、小人乃經傳以來通傳於學界之名詞,而為古今學者未發之隱義。由於漢師未經意,無專詁,魏、晉以降,遂無人知。《書》無君子、小人之對文,《詩》有對舉,僅再見,皆王在位與庶民。夫子系《易》,始對簡君子道、小人道。“小人”名詞,下系“道”字,即分別王政與狄道之界說矣。中國明人倫,有君子為夏道。夏,大也,《左傳》所云“能夏則大”。夷,易也,謂其簡易。“狄”、“貊”同字,本用庶民自治人群之簡易法,故曰“小人道”也。小人道為財利治生產,是其本等。故曰:“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道也。”《禮記》惟《大學》、《中庸》對舉君子、小人者屢見。首見於“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即是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利。末章“小人之使為國家”,正謂居君子之位,為國理財,而以小人謀利之所為者為之,故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其釋“誠意”之言:小人閒居為不善,見君子乃自厭其形,掩其不善而箸其善。又正謂居於民上者修君子之行,以正俗化民,不得如小人之掩飾,是以重言之曰:“故君子必慎其獨。”曾子引“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曰“其嚴乎”,即下章“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之喻也。《中庸》之對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乃舉德為言;引夫子之言,乃夫子設教正名以後,孔門學者標宗之詞也。子思厄而作 《中庸》,在七十子共訂《論語》之後。《論語》開宗第一章曰:“不亦君子乎?”“亦”者,承上轉注之助詞。若雲君子為在位之稱,茲修學以行教,亦得為君子也。次繼以有子之言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謂立教以孝弟為本,義等為政。或問子奚不為政?夫子引《書》“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正謂教為政之原母也。其他章對舉君子、小人概略,已見於 《界說》篇,參觀即可得。故曰:小人樊須、鏗鏗小人“女子小人,毋為小人儒”,皆非賤惡之詞,是庶民之本稱。凡厥庶民,終身之志行,不出於衣食住之外,即終身不出於謀利之途,是平民之本位,亦生人之本質然也。故今之談西學者,所陳皆小人道也。彼自未進於君子道,而中國乃為所奪者,君子、小人之界說不明。為士夫者,不知求仁義以化民,而惟勢位富厚榮寵之是務。自張禹、孔光、胡寅之流日進,而學者迷不察,孔光亦以《論語》起家。積漸既久,至於士夫以升官發財之鄙語,正告昌言於大庭廣眾,而君子之道消極矣。或問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正謂此輩,深戒而痛言之也。斗筲者為利祿之謀,而此外非所求也,故曰斗筲之人也。然又非宋學家之責人無界也,故又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又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孟子之發義至明,而賈、董之引說,此義為備。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互文見義。董子曰:皇皇求財利惟恐不足者,小人之事也;皇皇求仁義惟恐不得化民者,君子之事也。賈子曰:皇皇求仁義,惟恐不得化民者,卿大夫之事也;皇皇求財利惟恐不足者,庶民之事也。君子即公卿大夫士之尊名,小人即野人庶民之通號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此義尤明。小人進之以學道,則亦漸於士君子之行矣,非限庶民之進化也。
君子、小人界說,如前所說,仍屬講書,與政治無涉,似不必求其甚解。即曰與人心風化有關,仍屬間接關係。必也正名,毋亦子之迂也。本義,系子路聞夫子為政必也正名之語,河漢其言,故云:“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大也。謂正百事之名,乃制憲定律,為政於天下之事,故詫言“有是哉,從何處取正?”迂拘,古無此訓,其迂遠之義則作紆。曰非也。君子、小人之名與政治為直接之關係,且屬全體之關係。不寧惟是,君子、小人之界說,其量充分於政治之範圍,若規矩之於方員也。何以故?請明其故,即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之故。一則重職業以課庶民,一則嚴品節以責君子。今農工商賈,所謂庶民也。如教農工以不謀利,將令彼何所事事?抑導以不事其事,則農日偷惰,工日楛窳,其小人衣食之所出,無以為資,而君子之車服器用必將日漸因陋就簡,無以章施文明之治。如教商賈以不謀利,是無異命之食而塞其口也,則將絕商賈之一民業乎?故曰“小人喻於利”。小人懷惠,是其本位,皇皇求財利,惟恐不足者,庶民之事也,顧安得而加以賤惡之名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宋育仁,四川富順人,中國近代思想家。光緒二十年任駐英、法、意、比四國二等參贊官,戊戌變法期間主持籌備四川近代第一份報紙《渝報》,又設“蜀學會”,出版《蜀學報》,清末任禮學館總纂。民初曾任國史館纂修,後被袁世凱以“妨害國家”為名,遣送回鄉。之後一直在四川講學、著述,並寫下了大量政論。宋育仁著有《時務論》、《採風記》等,既反對西化,也反對保守。他認為泰西政俗之善者,與中國上古三代的理想如出一轍,從而提出了“復古即維新”這一別具一格的改革主張。編者簡介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治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運動(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陳陽,四川合江人,2007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201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